首页 -- >> 新闻频道-- >> 推荐
APP下载

毕生创新 一心为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发布时间:2018-07-02 16:2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温源

  光明日报记者 温源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云众

  “我和老丁希望能为我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离退休困难职工帮扶尽一份心。院党委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相信他们能用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6月8日,在位于洛阳的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举行的一个简短仪式上,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执意把自己省吃俭用的300万元捐献出来。然而,他所奉献的远不止这些,他曾带头研制火箭发射推进剂,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他是我国聚氨酯工业奠基者之一;他领导研究的燃料项目把我国先进鱼雷研制时间表提前了3年。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为国家争口气”

  每当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将卫星或飞船送入太空,最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是火箭点火的那一瞬间。那一刻,火箭推进剂喷出巨大火焰,发出撼天动地的吼声。在“两弹一星”系统工程建设中,推进剂研制必须先行,这就不能不说到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所属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原院长、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的李俊贤。

  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提出了“两弹一星”及其推进剂研制任务。1960年1月,30岁出头的李俊贤被抽调到北京化工研究院第五研究所,加入高能推进剂研制队伍,承担起偏二甲肼等四个课题的研究。

  火箭推进剂的研究压力很大,不仅存在资料缺乏、经验不足、基础薄弱等困难,而且如果研究稍有延误,就将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李俊贤和团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反复研究、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特殊燃料偏二甲肼。1966年6月,李俊贤来到青海省大通县的一个山沟里,在一个化肥厂旧址上筹建黎明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和同事们以“誓将卫星送上天”的豪迈气概,建造出中国第一套氯胺法制偏二甲肼装置。在这之后,国家利用李俊贤等完善后的技术,相继在不同地区建设了若干套偏二甲肼生产装置并顺利投产,从而保证了我国国防和航天部门的急需。

  当时,整个国家一穷二白,进行保密研究的条件更为艰苦,建厂之初吃的是盐水煮蚕豆、青稞粉,结果李俊贤得了严重的胃病,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如今说起这些,老人家只是一笑而过,“那个时候,一般见面不谈困难,大家就是说完成没有啊,主要是想怎么样把这个国家急需的东西搞出来,都希望越快越好,为国家争口气。”李俊贤回忆道。

  “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

  “为国家争口气”,怀着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李俊贤在青海一待就是16年。其间,在他的带领下还成功研制出性能指标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鱼雷推进剂——796燃料。

  当时,有人提出先用国内已生产的硝酸异丙酯来研制新一代鱼雷,但李俊贤知道796燃料在航程、航速上要比硝酸异丙酯快一倍以上,一旦硝酸异丙酯用于鱼雷,那就意味着中国鱼雷要远比世界先进鱼雷落后一代。因此他果断提出:“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要相信科学,相信我们所的实力。”他主动承诺按预定时间提供所需批量大于吨级的796燃料,保证及时满足鱼雷研制需要。有关部门被李俊贤的执着感动了,采纳了他的意见,国家也因此避免了过渡性型号鱼雷的研制,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也把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

  “796燃料是一种硝酸酯的化合物,危险系数很高。当时我们院没有防爆实验室,但是李院士带头做实验。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国家需要,我们就做’。”在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教授级高工薛金强看来,创新离不开担当,李俊贤就是这样一个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保军转民”,李俊贤迅速转换思路,聚焦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当时,“万能塑料”聚氨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国内却要依靠进口。李俊贤立即组织投入研究,从原材料、助剂到制品、生产工艺等方面大力进行聚氨酯攻关,开发出了几十种技术,为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几十年来养成了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李俊贤认为,只有创新才是科研工作者的灵魂。继偏二甲肼、796燃料后,李俊贤领导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又先后完成了一甲肼、高氯酸铵固体氧化剂等60多种关键推进剂原材料,已广泛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导弹等武器型号和重点工程项目上。

  李俊贤始终保持旺盛的科研热情,80多岁仍奋斗在科研一线。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完成了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该技术绿色、环保和高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近70年的科研岁月中,李俊贤想得最多的就是国家需要,技术不能受制于人,不能被别人掣肘。如今已经90高龄的他依然在工作,跟踪最新科研动态,为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的发展进言献策。“我最关心的是人才,进入新时代了,我们有了好的基础,但任务比从前更难更重,要有紧迫感。我希望培养博士,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我们的事业往前拉一步。”李俊贤说。

  “要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

  李俊贤夫妇捐赠300万元后,收到了来自各方的赞誉。人们感动于他强烈的爱国心和事业心,感动于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学风,更感动于他淡泊名利、致力于培养后辈的伟大情怀。无论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李俊贤都在这样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追求着。

  在建设偏二甲肼装置的日子里,李俊贤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原深处,为了获得试验的第一手资料,他和同事们往往要在没有围墙、零下20摄氏度的车间里连续观察十几个小时。“那几年,李俊贤根本没有作息时间,也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现已退休的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泉回忆说。

  在李俊贤看来,搞科研就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对数据要求十分严格,科学实验是什么样,反映出的结果就应该是什么样,决不能掺杂水分。每当技术材料递到李俊贤手上,他总是字斟句酌,对每个疑点都不放过。他说:“成功往往从发现问题而来,只有扭住问题不放,才能找出办法。”

  多年来,每年除了春节休息三天外,其余时间李俊贤几乎都会来单位工作。80多岁时他的身影仍然活跃在实验室、图书馆、车间里。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他这些年加班的时间几乎相当于一个人正常工作20年。

  多年来,党和国家授予李俊贤许多荣誉。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还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党的十五大代表等等。可他却把荣誉看得很淡,常说:“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不能把荣誉当成本钱,更不要为荣誉而做事。”

  李俊贤说:“要做一名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就要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一生都要保持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正因为他有着如此鲜明、强烈的科学家意识和精神境界,他才总是能在困难中用生命的智慧迸发出顽强的探索力、创新力,才能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短评: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1日 06版)

【编辑:朱立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AR+VR带你花式看团代会
      打开手机QQ客户端,扫描团徽或点赞手势,或直接戳这里,全方位Get团十八大精彩!还等什么?快来看看吧!
    • 是时候给自己立个座右铭了
      青年大学习,奋进新时代,一句正能量的座右铭可以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一起翻看经典,选择专属自己的座右铭。
    • 跟总书记学,第六期更新啦
      团干部应该最富有理想。要带动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跟总书记学,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