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各地推出超过三千七百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2018-06-10 1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郑海鸥

  6月8日,天津,随着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的大幕在这里拉开,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6月9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据统计,今年在遗产日前后全国各地有超过3700项活动同步进行。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生动实践,更邀请公众直接参与感受多彩非遗。

  实际上,今年遗产日的各项活动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6月4日至9日,北京恭王府连续6晚推出了11场以非遗为主题的服饰秀展演,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时尚融合;6月8日晚,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图书馆组织制作的“非遗公开课”播出,通过文化专家的解读、点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访谈和技艺展示,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讲述、剖析和展示了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从2006年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到去年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已历经13个年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逐步成为我国集中展现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随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大批优秀的非遗影像作品开始活跃在大众视野。《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受到了“90后”“00后”的热捧。遗产日期间,由文化和旅游部的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将这些优秀的影像作品汇集起来,分别在国家图书馆、山西平遥进行展映。这是我国首次遴选优秀非遗影像作品面向公众集中展映。据悉,国家图书馆还将推动这些优秀资源进行线上永久展示、放映,并运用新媒体手段,扩大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影响力。

  近年来,从文化主管部门到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非遗的影像记录工作。自2013年开始,开展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试点。2015年,正式全面启动抢救性记录工程。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对94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记录工作,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得到记录和保存。

  本次遗产日积极创新宣传展示形式,不仅扩大了遗产日影响的覆盖面,更让非遗有了更多流行色彩。6月6日,芒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央视网在北京古观象台共同推出“节气就在你身边”——2018《中国记忆》移动直播“芒种时节话非遗”。直播中,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以新颖的方式介绍了本次遗产日的相关情况,并普及了非遗相关知识。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通过大型青铜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和天体仪为观众直观展示二十四节气与天体运行规律的关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勃介绍了各地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

  10多年来,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正在形成。195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全国调查发现,当时中国有6亿人口,但是弹古琴的不到100名,古琴传承“青黄不接”。而自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之后,现在我国有超过20万人学习古琴。今年遗产日期间,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良辰美景2018非遗演出季”的演出门票也一售而空、一票难求。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0日 04 版)

【编辑:杨奕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上合”号再出发
      上合青岛峰会即将举行,一同登上“上合”号轮船,开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宽广航道。
    • “环保奶奶”的故事
      在北京市延庆区,有一位“环保奶奶”,23年的时间,她捡起了30多万个塑料瓶,串起来足绕故宫22圈……
    • 走出震墟,绽放生命色彩
      2008年的初夏,命运曾向她打出强力正手“扣杀”,她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一记漂亮的“回击球”,打出生命的色彩。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