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大:公益凝聚大爱大学生扶贫一线献青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

    “来到岷县贫困村,才知道这里农民生活的不易,我们要汇聚更多爱心资源,让益润陇原的种子在贫困山区生根发芽。”这些年,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大三学生蔡新成不记得多少次走进贫困村了,每次下去,他都有新的感受,“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蔡新成是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平台负责人,益润陇原公益平台是甘肃农业大学团委整合校内外公益项目资源组建的公益平台。近年来,该平台紧密结合甘肃省扶贫攻坚行动,致力于甘肃省内相关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推介和实施,先后组织实施了“滴水农情”中小学饮水改善项目,“让走失的文化回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暖冬计划”关注中小学留守儿童项目,“绿植领养·圆梦六一”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健康成长等公益项目。

    建立大学生需要的公益平台

    3年前,刚进入大学校门,蔡新成就加入了益润陇原公益平台,和有志从事公益的同学一起,经常走出校园,前往甘肃基层扶贫一线,开展调研及公益行动。

    如今,在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平台先后在校内外实施60多项公益项目,共有15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已然是甘肃农业大学最具活力的公益组织。目前,平台有项目专员17人,负责17个学院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已基本完善了媒体平台,志愿者信息库和公益项目资源库的建设。

    益润陇原平台建立完善伴随着甘肃农大学子开展公益的脚步。2011年该校团委在爱环保公益类学生社团和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团学组织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了益润陇原公益团队,组织开展以微博等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微公益系列活动;2012年依托学校三届创业计划训练大赛优秀创业项目组建了NET猫、“洋芋开花赛牡丹”淘宝网店、FOX光影工作室等10多个创业工作室,同时引入了公益创业的概念,尝试开展公益创业相关项目的运作;2013年以来,为了解决公益活动资源匮乏、公益项目持续性不强、参与度不高和创业工作室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总结各项目团队实施公益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了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

    为健全志愿者和公益项目信息系统,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效率,依托益润陇原公益平台,甘肃农业大学逐步完善了公益平台的智慧化网络建设。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依托学校“PU”口袋”和“志愿汇-微行动”双重机制,引导青年志愿者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到目前为止,注册志愿者达15200余人,注册志愿者子团体20个,形成了院校两级志愿者组织体系,志愿服务的开展已覆盖所有青年学生。

    “通过智慧化公益平台的建设建立了志愿服务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志愿工作的开展更具系统化、规范化、网络化,一定程度减少了志愿者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志愿服务工作效率。”蔡新成说。

    建立志愿服务系统后,益润陇原平台规范了志愿者志愿时间的记录,网上志愿平台的应用维护了志愿者权益,提升了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完善了志愿者活动的发布和招募机制,网上志愿服务平台方便了各志愿者组织发布志愿活动,招募志愿者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志愿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针对性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联动性。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平台机制建设不断推进,赋予更多内涵,核心目标是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有社会担当的一代新人。”甘肃农业大学团委书记周军说,平台确立了“让公益成为习惯”的文化理念,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创业项目为抓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公益创业活动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打造了具有农大特色的公益运行模式。

    凝聚青春力量,助力扶贫攻坚

    益润陇原公益平台下设爱地球、爱社会、爱老人、爱儿童、爱农大五个板块公益项目类型,围绕环境保护、尊老爱幼、社会帮扶、助力扶贫等方面开展活动。其中,发掘高校潜力,围绕扶贫攻坚开展公益,已成为该平台开展公益活动的一大亮点。

    自入校起,甘肃农业大学2015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杨丽华就与益润陇原公益平台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刚进校,就看到益润陇原发起回访抗战老兵行动,觉得很有意义,就义无返顾地加入了。”杨丽华大一开始就活跃在平台,参与“回访抗战老兵”“暖冬行动”以及前往农村展开支教等活动,收获满满。

    “不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一线,就不能深入了解基层的实际和困难群体的需求。”这些年来,杨丽华和益润陇原公益平台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经常前往农村开展社会调研,他逐渐发现,在一些地方,相较于物质的匮乏,精神和知识层面的匮乏更可怕,“让人看不到未来”。

    杨丽华发现,在一些贫困地区,吃饱穿暖基本不存在问题,可面临生活的压力,很多家庭往往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加上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乡村学校规模严重萎缩,德智体等课程难以正常进行。“精神和知识方面的欠账越来越明显,差距在拉大。”去年以来,杨丽华深刻地感受到,要做一些贫困地区确实需要的东西,那怕洒下希望的种子,也比简单送物资慰问更有意义。

    “看到电视节目‘朗读者’中参与的孩子如此的阳光,我就想到了岷县山区的孩子,原本他们也应该是阳光帅气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多次下乡调研,杨丽华心系岷县山区贫苦家庭留守儿童,去年暑假,她策划在岷县十里镇十里堡村开展“寻找大山深处的朗读者”公益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大学生走进农村,引导和带领农村孩子大声的朗读,释放心声,改变精神生活的贫瘠。

    该活动创意通过益润陇原平台发布,就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关注,有80多名大学生报名希望能做一名志愿者,参与活动实施,随后经过遴选有10人入围,活动还得到了社会爱心基金的支持。暑假期间,杨丽华和从益润平台上招募的学子一起走进十堡村,和村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复习功课,逐渐熟络了起来。接着,他们走进每个孩子的家庭,开展家访,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孩子一下笑起来了,脸上有了光。”在短短的七天时间,甘肃农大的同学就和当地的孩子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孩子们有什么心事,都会找她们倾诉,同时,通过开展“朗读者”活动,孩子们也不再害羞,逐渐学会了表达自己。

    和杨丽华一样,这两年,蔡新成的脚步也没歇着,他带领益润陇原平台的同学,深入精准扶贫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当地农民致富路上有哪些困难,如何有效应对。岷县秦许乡马烨村是甘肃农业大学的帮扶贫困村,自加入益润陇原公益平台以来,这个村蔡新成已经去了4次。

    一次次深入马烨村,蔡新成都有发现:当地人发展养蜂产业,但技术不过关,影响蜂蜜收成;马烨村地处山区,种植油菜虽有利于养蜂产业,可受气候制约,油菜产量也不高;马烨村音体美器材都有,但受制于师资,长期闲置,孩子们除了基础课,艺术教育处于空白。

    蔡新成和同学将在马烨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带回了学校,反馈到校团委老师及相关学院的老师,积极争取老师们带着试验走进马烨村,解决当地农民遇到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我们发现农业领域的新现象,反馈到学校,老师们则带着课题走下去,这一来二去,农民的困难解决更加及时有效。”蔡新成说,这样接地气的公益深受大学生喜欢,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农村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深受农民欢迎。

    近年来,益润陇原公益平台以甘肃农业大学对口帮扶的扶贫点为依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农大专家为少数民族农民培训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农大学生建立少数民族儿童第二课堂,帮助当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留守儿童问题,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关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结合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计划,红丝带协会培训300余名防艾志愿者,长期组织实施艾滋病防治宣传、户外同伴教育、反歧视等公益项目。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大学生学会了爱、理解和宽容,对信仰、价值观有了清醒的思考,对人生、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周军说,大学生公益为高校育人和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载体,甘肃农业大学依托益润陇原公益平台,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