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万晓白:找回《射雕英雄传》中的科尔沁大草原

发布时间:2018-05-19 10:41 来源:中国青年网 宋晨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找回《射雕英雄传》中描绘的科尔沁大草原。”万晓白说。

  吉林省通榆县同发乡新合屯,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东部边缘。这里曾是河川众多、水草丰茂的大草原,但后来因为过度开垦,变成了茫茫沙地。

  不知不觉,万晓白与这片沙化草原打交道已有十几个年头,光阴流转,带走的是一个人的青春年华,而留下的是一片绿洲和更多的希望。

  辞去教师“铁饭碗” 跟随父亲投身治沙

  2000年,万晓白的父亲万平毅然辞掉工程师的工作,带着自己半辈子积攒下的30多万元的储蓄,在通榆县承包了一块1500亩的荒地,立志要把这块被当地人叫做“火沙坨子”的流动沙丘变成绿地。

  受父亲影响,当年正值韶华的万晓白跟随父亲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沙地一年刮两场风,冬天一场,夏天一场,一刮刮半年。”直到今天,万晓白仍对当年的“沙尘暴”记忆尤新,“这里曾是漫天黄沙,从灶台到炕头到处都是一层细沙,就连房门经常被飞沙封死,院墙被沙子淤平……”

  2002年,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万晓白去了宁波,并在那里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但是,每每想到父亲和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万晓白心里总是有太多的牵挂。

  “父亲一直是我的榜样,理所当然地我成了父亲治沙事业的忠诚追随者。”2005年,在治沙缺人又缺钱的艰难时刻,万晓白决定放弃稳定的英语教师工作和南方优越的生活环境,带着丈夫和一岁多的女儿举家从宁波迁到新合屯,成为了一名全职的生态环保志愿者。

  “刚开始植树就发现,树种下去之后,风就刮死一半,没有水又旱死一半,我们头两年种的树基本上‘全军覆没’。”万晓白回忆说,“后来就想办法,先打井,然后围着井种树,每天就不停地浇水,两万棵杨树浇透一遍水大概需要两个月,每年要浇4次。”

  那两年,万晓白几乎都在浇水中度过,每当有人问她最近忙什么,她的回答就是“浇水”。

  为获得更多志愿者的帮助和支持,父女俩成立了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这是吉林省第一家民间环保公益组织。一家人就这样一心投入到了科尔沁的生态修复工作中。

  从2000年到2013年,新合屯由漫天黄沙变成了天高云淡,从卫星地图上搜索新合屯,可以看到一块明显的绿色方块,那就是生态沙化草原修复区。本人供图

  18年如一日 “火沙坨子”终成青青草原

  渐渐地,万晓白发现,科尔沁原本就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并不适宜树木的生长。万晓白说,“当时谁也不知道,都觉得绿化就是种树,没有意识到要适应生态来做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才能固沙养地。”于是,万晓白和父亲改变了治沙策略,利用当地的草本植物种群进行植被恢复,种草养草。“第二年枯草转化为腐殖质,就是土地的养料,然后新的小草又会长出来。”

  在谈及这些年她所遇到的困难时,万晓白淡然地说,“这些年,并没有感觉到哪件事是最困难的,只是遇到一件解决一件,最后也没有什么困难了。”

  但是给万晓白留下印象较深的是她的风镜,“早些年风沙很大,在户外的时间长,回到室内往往就适应了,就忘了摘掉风镜,它就像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

  把风镜融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把自己融为沙地变绿洲的一部分。2010年,在万晓白父女俩的努力下,“火沙坨子”终于变成一片青青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5%,3万棵杨树栽种成活,回归的野生动植物达300余种。

  草原不但阻止了流沙向东移动,而且为这里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村民的年均收入也高出其他地区30%。修复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65700吨,创造生态价值约650万元。

  随着绿色的恢复,沙地的原生动物也出现了,先是有了小小的田鼠和蛇,后来竟跟来了雄健的苍鹰、机灵的獾子和狡猾的狐狸,再后来就是一窝一窝的鹌鹑,一群一群的野鸡,一跳一跳的野兔……

  万晓白骄傲地介绍,打开卫星地图找新合屯,在它的左下角有一个绿色的方块,那就是现在的“青青草原”。而且绿色的方块在逐年扩大,目前建立(在建)生态沙化草原修复区5块,生态修复科尔沁沙化草原5000亩。

  让绿色回归每个人的心中

  多年治沙,常年与周围乡亲打交道,万晓白逐渐意识到:如果不是人人爱护赖以生存的土地,即使有千万个他们也无济于事。

  “示范区存在的意义就是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它告诉大家,沙地真的可以恢复成草原。”万晓白说。

  在示范区成功后,和父亲的着眼点不同的是,万晓白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地方。她认为,“治理草原沙漠化单靠环保示范和教育是孤掌难鸣,得让当地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他们才会有精力和想法来顾及治沙。”万晓白说。

  通榆县当地不少农民原本仅靠开垦草地种植和放牧牲畜获得微薄收入。近年来,万晓白尝试与当地农民合作,把恢复的草原交给沙区农民养殖草原鸡、放牛,让他们“退耕还草”。

  万晓白还让农民各自拿出一块地,专门种植有机农作物。这些有机农作物,从2013年起在淘宝网“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网店出售。

  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已经有5户沙区居民开始种植有机农作物,每户增加收入3500元,同时退出滥垦草原20公顷。让万晓白颇感欣慰的是,看到收益后,更多村民加入了退耕还草的行列。

  “这是我们与农民共同探索治理沙地的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治沙环保,还能使农民增收,也能将部分收益继续投入到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恢复。”万晓白说。

  “我之前的目标是想做40块生态修复区,打造出一个小小的生态屏障。”万晓白说,“现在我的目标又大了一点,想做出一条旅游带,吸引更多的人来,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草原的存在。”(中国青年网记者宋晨)

【责任编辑:朱立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