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指引人类前行的思想灯塔

发布时间:2018-05-14 14:03 来源:大众日报 商志晓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中央隆重召开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缅怀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纪念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面对他留给我们的无比丰厚的精神遗产、取之不尽的理论宝库和影响深远的思维方法,我们唯有敬仰,唯有尊崇。我们表达对马克思及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敬仰与尊崇,既与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我们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关,但最根本的,则是源自马克思的伟人品格、崇高境界与博大追求,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真理力量与实践成就,源自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风云变幻的170多年间(自1848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所形成的广博效应、所引导的发展趋向。

  马克思探寻并捍卫科学真理,矢志攀登思想高峰,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彪炳史册

  马克思在17岁就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怀有把个人事业和幸福与千百万人联结在一起的抱负;青年时代则开始关注现实问题并敢于直言,展露出超于常人的独到分析和哲学思维。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思想导论》中,讲到1842年马克思为《莱茵报》撰稿,《莱茵报》创办者摩西·赫斯曾这样评价时年24岁的马克思:“马克思博士将最深刻的哲学严肃性与最敏锐的智慧结合起来。假如将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和黑格尔融为一个人,你才会得到马克思博士。”

  这一带有预见性的评价中提到的几个人,除莱辛是深具影响的德国剧作家、美学家外,其他几人都是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哲学家、思想家。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都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其《社会契约论》《形而上学论》《自然的体系》影响极大;黑格尔则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公认的辩证法大师。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列举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思想先导作用的哲学家、思想家,其中就包括卢梭、伏尔泰、黑格尔等人。

  以马克思具有的才华和能力,他完全可以获得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在深入了解社会、接触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体悟到工人阶级的生活境遇并为之探寻摆脱苦难命运的思考中,他毅然站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使无产阶级由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化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为了寻求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和科学真理,马克思放弃唾手可得的优裕生活和社会地位,承受着来自政治的、环境的、生存的、精神的种种压力,矢志不渝投身革命事业。

  因抨击现存专制制度,支持并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反抗资本家的革命运动,马克思被剥夺国籍,数度被驱逐追逼,四处漂泊流亡,成为一名“世界公民”。他与家人在异国他乡颠沛流离、艰难度日40年,生活极其艰难。在贫困潦倒、疾病缠身的岁月里,即便他与全家在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钱去付房租、养不起自己的孩子、致使7个孩子4个夭折的时候,马克思始终未曾放弃追求,未曾动摇信念。在面对无数明枪暗箭、饱受诋毁中伤的艰难环境中,马克思坚贞不屈、毫不退缩。在回答女儿的“调查表”留下的自白中,马克思对自己特点的概括是“目标始终如一”,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最厌恶的缺点是“逢迎”,喜爱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勇毅、矢志不渝、热爱真理、嫉恶如仇的鲜活形象。“他的一生是罕有的美丽的艺术整体,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梁赞若夫曾这样评赞马克思。

  马克思的人生是独特而非凡的,但更为独特而非凡的是他的思想。他倾注一生精力与全部智慧,孜孜不倦探寻真理;他涉猎领域广泛,展露出超人的才华与非凡的创造力。为了科学事业和革命工作,他不吝付出、备受煎熬甚至以命相抵。马克思一生著述丰厚,积淀起一座百科全书般广博、思想犀利且见解深刻的理论宝库。他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和跋(1872年)中写到:“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耗费了马克思绝大部分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凝结了他最重大思想贡献的“两大发现”的精华,是马克思的代表性、标志性著作。这部230万字的三卷本著作,不仅创单册论著之最,且思想之深刻、逻辑之严谨未见出其右者,若再加上140万字的第四卷手稿,真可谓巍峨高峰,无愧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皇皇巨著。

  马克思构建起的思想大厦,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为核心,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展开,广涉政治、法律、民族、宗教、社会、历史、文化等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讲话,在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概括马克思伟大贡献的同时,还特别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伟大的思想总是与伟大的人格及艰难困苦的探索历程相联。一生饱受苦难煎熬的马克思,为人类奉献出无与伦比的思想智慧,成就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马克思的坎坷人生和精神追求,他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牺牲精神,更衬托出他思想的深度和力量,更让人为之景仰与敬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那样,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马克思主义融汇世界观与方法论,把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有机结合,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集中了马克思的思想创造,凝结着马克思与他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共同的智慧。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唯物而辩证地思考整个世界的同时,把思维的重点放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性、探寻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条件和路径,以极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呈现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完备彻底的,不带有任何偏见和先入为主的倾向;同时又是立场鲜明的,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提供“精神武器”并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阶级的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

  能够把科学性与革命性、真理性与阶级性结合起来,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不是形式的而是内在的,唯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是外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外,而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追求紧密相联,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并坚持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所要求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一代接续一代地生产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神学与唯心主义,主张人的意志、愿望、某种客观精神或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决定历史变迁,把人民群众及其作用排斥于历史视野之外,则是颠倒本末,是根本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主义把服务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作为历史使命,是以科学把握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的必然性为前提的,是以深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的。这就把体现阶级利益的价值追求与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前进的真理要求融为一体,把合目的性的主体选择与合规律性的社会发展协调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既谋求推翻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阶级使命,又着眼于在遵循历史规律基础上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进步。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一种思想能够达到如此高度,表明这种思想的科学性必然是深厚的,其价值追求必然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达到如此高度的关键在于:把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统一,把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扬弃前人思想成果,在继承中创新;从现实需要出发,揭秘社会生活基本事实;透过繁茂芜杂现象,深入事物内里和历史深处;抓住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探寻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进一步,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论与辩证法、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一系列科学方法;根本性地扭转此前理论学说的纯粹认识论旨趣,将“改造世界”的抱负与追求鲜明地写在自己的理论旗帜上;从本质与呈现、运行与结构、现实与未来几个层面,全方位展示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内隐到外显、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完整发展图景。

  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仅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成为阶级和政党的宣言;不仅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人类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并熠熠生辉,而且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争取自由解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灯塔。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人类思维与认识,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在当今以至未来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我们敬仰马克思,尊崇马克思主义,还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在于其强大的思想感召力和精神穿透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2012年,瑞典学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和加拿大学者文森特·莫斯可共同编撰了一本名为《马克思归来》的书,汇集了一批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思想当代作用的论述。引人注目的是,该书大部分章节紧密联系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网络、数字、媒介、传播工具等,就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问题来探索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的意义。显然,这些论述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主义备受热议背景下产生的,是针对“马克思回来了”“马克思的书正在飞离书架”的情况而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促使人们思考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引发的影响,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受到关注和追捧,《资本论》一度成为畅销书,西方社会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热潮。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从未远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未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隔离,更从未淡出或消失于人们的思维和视线中。尽管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超出马克思当年的预见和想象,尽管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层出不穷且应接不暇,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已经终结。此中原因就在于,我们目前所处的大时代,仍是由20世纪初起始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当今时代既承袭历史又吐故纳新,却仍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既立足现实又远眺未来,其科学真理属性及普遍解释力和巨大征服力,既为它的忠诚捍卫者和追随者高度称颂,奉为思想指导和理论遵循;也迫使它的理论对手和思想敌人暗自从中获取教益,自叹无力应辩并由衷叹服。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大量具有真理性质、带有普遍意义的普适性内容,如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基本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论、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论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预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等,不仅仍适用于当今时代,而且将对人类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其中蕴含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生命力和科学价值的内容,都已汇入到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宝库中,成为我们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的不竭源泉。

  星移斗转,世事变迁。马克思始终在场,马克思主义依然为人们牢记。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德国柏林墙倒塌十周年之际,由剑桥大学发起的谁是新千年“第一思想家”推选,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样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结果依然是马克思。自马克思主义问世至今,但凡每一重大历史转折和重大事件出现,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以期从中获得理论启迪和方法指引。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举办了大量纪念活动,马克思的名字时时被提起,马克思的画像、书籍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吸引了各国学者云集北京,资本主义世界也以种种方式表达对这位“掘墓人”的深深敬意。马克思没有离去,马克思仍在我们中间,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声音时时响起,其共识程度愈来愈高、范围也愈来愈广。

  当代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取得了实践上的巨大成功,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特别是2008年西方发达国家引发而自身无力解决的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新的变化,资本主义陷入新的危机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不断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我们纪念马克思的心声。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温维娜】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