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共青团新闻联播
APP下载

拿下1000万元青年工作项目大单,这个团组织都干了啥大事?

发布时间:2018-05-11 21:36 来源:腾讯微信 

  主播君的话

  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这样的共青团工作怎么做?随着地区发展迅速,高大上的企业是多了,但优秀的人才却不够用,面对这样的情况团组织该如何寻找新的工作“增长极”?听听广东南沙团组织的工作经!

 

  南沙介绍

  南沙,广州唯一的出海口,被称为广州“一条腿”迈到大海边的地方。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是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如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

 

  相比于珠三角其他区域,南沙最大的特点是行政年龄“年轻”——只有80多万人口,其中一半是年轻人。

  南沙发展史

  1987年,香港实业家霍英东来到南沙。彼时的南沙一片荒滩,有很多石矿场。

  2005年南沙建成行政区后,战略地位不断跃升;

  2012年获批国家级新区,

  2014年跻身自贸试验区,是广东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广州唯一城市副中心,成为多重政策叠加的“红利区”

  2017年,南沙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1.89亿元,同比增长10.5%。小马智行、科大讯飞、云从科技等一大批IAB领域(即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落户南沙。

  南沙发展这么快,青年服务工作的“计划”赶得上南沙发展的“变化”吗?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那时团组织服务青年1.0版本,是怎样服务青年的?

  团组织服务青年1.0

  在五六年前,南沙为了发展还保留着一些传统产业,皮革厂、制衣厂和电子配件厂等。2013年,团南沙区委建立了“团青服务综合体”,服务对象是刚来南沙的外来务工青年,重点工作是帮助他们找工作,每周四和周五组织免费招聘会。团组织还提供免费青年公寓,解决‘找工作第一周’的问题。”

  2015年,随着广州南沙自贸区挂牌成立,南沙面临产业转型,落后和污染产能需要淘汰。产业结构的“腾笼换鸟”,意味着南沙正在进行压缩式发展,用几年时间走完别人几十年的发展之路,高科技企业随之入驻南沙。

  人口结构迅速发生变化:务工年轻人少了,科技行业的年轻人多了,团组织1.0版本的服务体系显然不灵了。

  变化实在来得太快:来南沙的港资企业就有1000多家,金融、航运、高端商贸的青年随之进入南沙,如何服务这类青年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当时,迫在眉睫的是 寻找新的工作“增长极”——南沙工作团2.0版本,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来南沙工作?

 

  团南沙区委书记:高飞

  下笨功夫提供软环境

  01

  动脑筋

  人才,这两年突然很吃香。各地大城市流行从“招商”变成“招才”。

 

  在南沙,也不例外,团组织看好这块“人才红利蛋糕”。谁锁定人才,谁就能获得下一阶段的主动权。

  “招募人才主要是组织人事部门在做,共青团不妨建立一个‘枢纽’,从涵养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开始。”不做“捕人才”的事,而是做“养人才”的活儿。

  02

  下笨功

  走访、调研、开会、总结,团组织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香港年轻人觉得内地比较落后,甚至对政府部门存在偏见,认为行政效能低下。

  高飞进一步分析:“团组织的定位很清晰,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服务人才于‘前端’,请他们来南沙实习。”

  2016年、2017年,南沙团组织启动了港澳青年学生“百企千人”实习计划,请香港、澳门的准大学生和大学生来南沙实习,岗位遍布政府部门、央企、国企、外企、民企。

 

  为了做好工作,团南沙区委的工作人员一家家地跑,筛选有接受实习生愿望的企业。同时,联合香港的社团,在香港八大院校同步招募实习生。

  单纯按照投入产出来计算,请香港和澳门青年来内地,人数不少,却责任重大。当时心里也没底,也担心万一做砸了怎么办。但“团组织干事不能总是畏手畏脚,要胆大心细,先做!”

 

 

  团南沙区委书记:高飞

  03

  解难题

  2016年暑假,第一批20多名港澳学生来实习。两人间的酒店住宿,工作日上下班有班车接送,周末前往企业和历史景点参观,工作人员甚至帮着这群年轻人办电话卡、安装微信软件,服务可谓细致入微。

  第一批项目,效果不错;第二批,2017年,实习生规模扩大到近400人。

  实习计划不是“洗脑”,是国情认同

  相比于很多地方火热的“人才大战”,南沙团组织并没有用财大气粗的方式,而是通过软环境来吸引香港和澳门的年轻人,是更加走心的吸引人才的方式。

  01

  故事:香港澳门的年轻人很能吃苦

  吴春梅是华夏银行南沙分行行长,12个实习生在华夏银行南沙分行实习了一个月,这是她首次零距离接触香港的年轻人。实习开始前,她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和他们座谈,了解这些年轻人心里想什么。

  细心的吴春梅发现,来自香港的实习生,没有午睡的习惯。她专门给每一个实习生都配了一张新的午睡折叠床,引导、方便年轻人休息。还专门建立一个工作群,每个实习生都有一个“师傅”,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

  发传单、陌生客户拜访……实习生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让吴春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她看到一名实习生在发传单。她感叹,这群来自来自香港澳门的年轻人很能吃苦。

  从短期来看,吸引年轻人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可是,最大的价值在于“人心工作”——国家认同

  02

  故事:亲身感受增加认同感

  国情认识一点一滴在积累。

  去年在金融工作局实习的陈宝琳感叹:“看到同事们每天在办公室忙碌地工作,让我亲身感受到祖国迅速发展增长的背后,是有这么一群人在努力。

  无需宣传和说教,港澳的实习生自然而然对南沙有了认同感。

  来自香港大学的钟伟健在中国工商银行南沙分行实习,作为优秀实习生代表,他在与大家分享实习感悟时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工商银行电子化及自动化的程度,甚至超越香港,覆盖了柜台90%的非现金业务。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

  类似针对港澳青年的实习计划越来越多,是不是意味着“洗脑”和统战?

  这是一项“人心工作”,但如果仅仅认为这是统战就太狭隘了。有一些港澳年轻人对内地的发展产生误解,究其根源出于不了解彼此,团组织不妨创造更多深度了解内地的机会,让他们更加认同国情,分享内地发展的红利。

 

  高飞

  实习计划的本质是给港澳青年职场 “试错”的红利,通过职场的体验,自我检视未来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高飞直言“人心工作”一定要“做实”:“哪怕他们以后不在内地工作,在南沙的实习经历,也会让他们回到香港找工作更有竞争力。”

 

  南沙团组织的“试错”结果试对了,2017年实习结束之后,南沙团组织对125名港澳青年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近七成港澳青年学生表示将继续参与或推荐身边的朋友参与来年的实习,并且表达出参与南沙开发建设的强烈意愿。

  走出“四缺”瓶颈,尝试集团化运营

  粗略算一下账,对每一个香港来实习的年轻人,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团组织需要投入1.3万元。

  可能很多人对这种活动表示“做不起”。

  类似南沙团组织的工作没有可复制性,这样“大手笔”的项目,也许只有财大气粗的广东能做成,像我们这种地方,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根本没有实施条件。

  事情真的会是这样吗?团南沙区委书记高飞笑着否认这样的说法。

 

  高飞

  最窘迫的时候,2012年团区委一度只有1名在编干部,如今团区委在编干部也不过3人。可是,为什么这些项目还能干出来?关键在于把准 “党政所期、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结合点。

  南沙获批自贸区后,如何有效拓展港澳青年的内地发展空间成为党政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团区委探索了服务港澳青年的4条工作路径: 人文交流、实习就业、创新创业、经贸往来。

  2016年,团南沙区委主动介入粤港澳人才工作,大大小小十几个项目,250万元的预算,严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运行。

  团组织人手不够,很简单,孵化社会组织来办。团组织制定标准,通过社会组织来实施,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为了更好承接这些项目,团南沙区委培育孵化了3个平台:

  1

  南沙团青汇青少年发展促进会,负责粤港澳专业青少年事务合作;

  2

  南沙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服务中心,服务港澳青年在南沙实习就业、创新创业;

  3

  南沙区粤港澳青少年深度合作发展促进中心,开展各类粤港澳青少年深度合作发展活动。

  2017年,财政拨款近700万元,今年已突破1000万元。团南沙区委孵化出来的这三大平台,使自己有了三大“工作手臂”,目前,南沙“团青工作集团”已有40多名工作人员,是做好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成为破解基层“四缺”的关键一环。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共青团这块土壤生长出来的服务力量,如果要实现社会效应最大化,一定要让他们有市场意识并进入“公益市场”。

  有的基层团干部担忧,社会组织壮大之后会不会与团组织“劳燕分飞”?

 

  高飞

  团南沙区委书记

  完全不用担心。团组织孵化出来的社会组织,随着经费和项目增加,这些社会组织从小到大,工作人员的收入也会越来越高,不仅有利于人员稳定,而且能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所以,团组织不求对这些平台加以直接控制,而是让这些平台拥有社会效益最大化,成为服务青少年的专业力量。

  南沙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郑翔介绍,南沙共青团组织所做的人才工作与整体的青年工作有效衔接,广泛凝聚港澳青年人心、汇聚青春智慧力量。

  实习计划项目的效果虽没有立竿见影,但人才红利已经显现。自贸区挂牌以来,共发放“港澳青才卡”262张,由南沙区青年联合会与其他专业机构为持卡港澳青年专才提供个性化可预约服务。2017年以来,开展各类交流活动超52场次,共覆盖港澳青年3390多人,其中凝聚港澳青年专才1500余名,推动广泛交流、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磁场”效应持续显现。

 

  —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记者|章正

  编辑|杨宝光

  校审|陈凤莉

  

【责任编辑:陈凤莉】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