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APP下载

警惕!大排档千万别吃这种螺,其毒性不亚于砒霜!

发布时间:2018-05-08 15:5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健康中国周刊 冯晓敏

    随着天气转暖,许多吃货都选择到大排档去吃吃吃。傍晚约上三五挚友,来盘香辣螺狮、油焖大虾、爆炒花甲、烧烤生蚝扇贝、凉拌毛豆……喝着大杯扎啤,吹着小风谈人生谈理想,岂不乐哉。

    可这看似十分享受的美味,却有可能隐藏着危险。不过千万注意,螺蛳不是你想吃就可以任意吃的,一定要看好种类呦。

    这就是传说中的织纹螺,谨记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权威警告:不要购买和食用织纹螺

    早在2012年,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发布公告,禁止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广大群众不购买和食用织纹螺。

    当前正值织纹螺出产旺季,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深入沿海渔村渔港,加强织纹螺安全警示教育。

    由于味道鲜美,织纹螺深受老百姓喜爱,是沿海民众日常小酌一杯的极佳菜肴。但是,有些织纹螺种类富集生物毒素的能力极强,其产生的毒性不亚于砒霜,少量食用即可致人死亡,是名副其实的“餐桌杀手”,各地误食织纹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不过,不少食客认为其味道鲜美,为了这一口仍会铤而走险,饭店、商贩则偷偷出售。相关部门几乎年年宣传它的危害,但有人就是因为贪吃甘愿冒险。

    沿海各省(区市)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也忙碌起来,组织执法人员对农贸市场进行突击检查。 

    如何区分有毒的织纹螺

    在学习区分有毒织纹螺之前我们来看看织纹螺有哪些特征: 

    织纹螺,俗称麦螺、白螺、割香螺、海丝螺或者甲锥螺,属软体动物肉食螺类,尾部较尖、细长,成熟个体的体长一般在1cm~2cm 左右。外壳的颜色为紫褐色或者红黄色,螺肉为淡黄色。 

    毒性较强的织纹螺,每克螺肉的毒力可以达到上百个鼠单位(鼠单位是国际上表示麻痹性贝类毒素毒力的统一单位,1鼠单位表示15分钟内杀死体重20 克小白鼠的平均毒素量)也就是说,成年人约食用10克这样的螺肉就会出现一般的中毒症状,约食用50至100就能引起死亡。 

    织纹螺的毒性,与其种类、生长季节、生活的海区都有关系。特别与织纹螺的种类关系最大。

    《生态毒理学报》刊登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织纹螺科的种类与毒性》一文中对我国东南沿海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

    第一类主要有光织纹螺、正织纹螺和节织纹螺。光织纹螺和正织纹螺常年有毒且毒素含量高;节织纹螺虽然有毒但大多数情况毒素含量较低。 

    第二类较常见的有纵肋织纹螺、习见织纹螺和胆形织纹螺等,目前为止尚未检测出毒性。 

    第三类主要有方格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疣织纹螺、花织纹螺、素面织纹螺和橡子织纹螺等。此类织纹螺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为季节性有毒织纹螺。 

    即使看了图片你是不是也是傻傻分不清楚!

    理论上,杜绝食用第一类织纹螺,选择经毒素检测合格的第二和第三类织纹螺可以保证织纹螺的食用安全。但各种织纹螺外观比较接近,通过外观无法直接区别有毒织纹螺与无毒织纹螺,广大群众在辨别上有困难,而且目前织纹螺毒素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第三类织纹螺毒素变化规律尚不明了,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织纹螺,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不要吃织纹螺!不要吃织纹螺!不要吃织纹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织纹螺为何有毒?

    织纹螺主要生活在沿海浅滩的沙质或泥质海底,在我国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区都有分布。但是,这些地区食用织纹螺的历史也同样很长。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老陈和孙子康康吃了织纹螺,两三个小时之后,两人全身乏力,紧急送医之后,老陈已康复,但孙子因年龄小、食用较多而病情危重,只能靠呼吸机呼吸。 

    很多朋友可能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之前吃就没事儿,而现在吃则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呢?

    织纹螺从美食转变为“毒物”,科学界给出的解释是:这是目前较为严重的海洋污染与生物富集作用叠加导致的。

    近些年,因海水养殖、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等原因,海水富营养化水平升高,海洋赤潮时有发生,藻类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织纹螺以藻类为食,毒素不断积累,毒性就会越来越大。此外,织纹螺也有可能因自身或外界的产毒细菌而产生毒素。人类食用有毒织纹螺后,将造成食物中毒。 

    关于织纹螺体内的毒素,研究者也是众说纷纭。研究检测表明其主要包括河豚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中的石房蛤毒素。 

    河豚毒素(TTX)

    中毒后,患者先是手指、口唇、舌尖会有麻木或者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再往后发展,便会四肢肌肉麻痹,全身成瘫痪状态,严重者最后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对于毒性较强的织纹螺,成年人食用10克左右的螺肉,就会产生中毒症状,如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毒性的潜伏期在5分钟到4个小时之间。如果食用50克以上,就会导致死亡。身体免疫力弱的人,吃一颗即可致命。 

    石房蛤毒素(STX)

    石房蛤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海洋生物毒素之一,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主要毒素之一。

    潜伏期为数分钟至数小时,中毒症状根据摄入量的不同而有区别。中毒者一开始,会感到唇部、舌头、指尖有麻痹感,继而四肢和颈部也会麻木,导致运动失调。严重者则会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在15分钟内死亡。

    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避免?既然称其为“贝类毒素”,那我们平时所吃的美味贝类都安全吗?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什么?

    据了解,麻痹性贝类毒素并非来自贝类生物体本身,而是贝类摄食有毒藻类,并经体内蓄积、放大、转化等过程形成的具有神经肌肉麻痹作用的赤潮生物毒素。人若误食含有此类毒素的贝类会产生麻痹性中毒现象,所以被称为“麻痹性贝类毒素”。

    人们通常会误食被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的贝类(如蚌类、牡蛎、扇贝等)而引起中毒。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麻痹性贝类毒素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约2000起,死亡率达到15%。 

    麻痹性贝类毒素致病机理是什么?

    麻痹性贝类毒素遇热稳定,易被人体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消化酶破坏,其中毒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食用麻痹性贝类毒素有何后果?

    含有贝类毒素的贝类一旦被人食用,毒素会很快释放,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如何解毒?

    织纹螺中毒目前为止没有特效的解救药物和解毒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中毒,只有采用普通中毒的一些急救方法,包括催吐、洗胃、导泻、利尿等来促进毒素的排出,防止发生呼吸肌、心肌麻痹而引起死亡。

    如果食用织纹螺后,短时间内出现恶心腹痛,唇、牙龈、舌头周围刺痛、麻木等中毒初期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说明情况,接受救治。

    为了自己的安全,不要吃织纹螺!不要吃织纹螺!不要吃织纹螺!

    世界这么大,好吃的这么多,让我们徜徉在美食当中~生命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应当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拨打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12331哟~

    参考文献:

    范琳琳. 警惕致命织纹螺[J]. 食品与健康, 2017(8):46-46.

    佚名.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J]. 食品与生活, 2017(11):26-27.

    刘琳琳.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织纹螺中多种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D]. 福建医科大学, 2016.

    张农, 刘海新, 苏捷,等. 织纹螺及其毒性[J]. 中国水产, 2007, 376(3):72-73.

    作者:冯晓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冯晓敏

    转发请扫描下方版权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