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山区3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千余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一迪

    近日,记者在昆明市西山区了解到,2014年至2017年,作为昆明市唯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西山区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39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63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6人、初级职称793人。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句话道出了现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以前提起农民,普遍会觉得文化层次和素质比较低。参加培训后发现,职业农民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不是培训了就一定能成为职业农民,但通过培训会有很多收获。”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的邬笑勇说。

    传统农民以维持生计为主,新型职业农民充分进入市场争取利益最大化,具有较高收入。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现代企业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作出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中国“三农”发展指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路径。

昆明市恒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加工玫瑰。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一迪/摄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养蜂的经历,吸引大学生和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与其在外建设别人家乡,不如回来建设自己家乡,改变父母的生活环境。”32岁的邬笑勇毕业于云南省旅游学校,是一位计算机服务工程师,回乡后,他发现年轻人特别少。“留守老人多,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很想改变这样的现状。”

    在邬笑勇犹豫选择什么创业项目时,恰巧遇上了西山区政府推出的山林养蜂项目。经过两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邬笑勇的50个蜂箱平均每箱产蜜5公斤,产量较以前10箱共产蜜两公斤有了很大提升。“以前资金不够,也没有资源。现在,资金不够政府会帮助解决,而且优惠政策很多;没有技术可以找农科院和农业大学的老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指导我。对我来说,创业成长的空间很大!”

    西山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区内培训与外出学习相配套、集中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统一的方式,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培训,西山区最偏远、经济最薄弱的团结街道六岔路居民小组,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养蜂经济产业,成立了昆明团谷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建成了标准化活框蜜蜂养殖蜂箱493个,生产优质蜂蜜2.284吨,产值34.26万元,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昆明市西山区农林局副局长范春明说:“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这跟政策的落地分不开。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培训班中,参加培训的人考核分数平均都在80分左右。现在所有培训对象都增加了养蜂的数量,有的今年已经扩大到100箱以上了。”

    除了山林养蜂项目外,昆明市恒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在西山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收购、生产、销售一体的循环体系,发展合作种植农户500余户,种植面积达数千亩。

    昆明海口的董洪承包土地100亩种植的草莓,在2016年云南省首届草莓产业发展研讨会暨西山区草莓文化节上获奖。其1/4的产品通过物流销往成都、深圳,3/4的产品通过消费者入园采摘鲜销;年产值200万元左右。

    西山区还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开展科技培训,聘请专业老师讲解电脑操作和互联网运用的基础知识。

    培训后,董洪通过“红色信贷”筹集资金发展草莓产业,成立了昆明完莓草莓种植协会,从成都双流引进优质种苗,全程实行生态管理,产品销往成都、深圳、北京。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是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更是为振兴农村注入生机与活力。“任重而道远,我自己做得更成功一些,说服力就更大一些。”邬笑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