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的!今天的头条要留给这些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坚守高尚的职业理想,

    秉持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

    用劳动演绎着人生,

    用汗水诠释着奉献,

    用智慧书写着辉煌。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

    练就了高超的技艺技能,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

    他们身上有着“工匠精神”。

    也许,他们的岗位很平常,

    也许,他们的名字也并不响亮,

    可他们用勤劳书写荣光,

    他们的故事打动你我。

    值此五一劳动节,

    向“工匠们”致敬!

    向劳动者们致敬!

 

    “传统工匠”跃升“智造先锋”

    ——记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

 

    他出身机修钳工,却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潮中跃升为智能制造的旗手;他最初学历只是中专,手下却带着一批博士、硕士。他将“传统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最终变身为“智能制造”的典范——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高铁工人刘云清。

    1996年,中专毕业的刘云清进入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机修钳工,跟着老师傅学习维修数控机床。

    “咱们干维修,要学的可不光是维修技术。”师傅的这句话深深地烙进了刘云清的脑海里。凭着对数控技术的热爱,刘云清不断刻苦钻研,他先后完成了大专、本科的学习。如今,刘云清行走在车间机器群组之间,就能敏锐地从轰鸣声中感知哪一台设备出现了异样情况,并能精准判断出“病因”。

    刘云清还是个喜欢钻研的人,骨子里也有股不服输的劲头。经过数千次反复试验后,他研发出首台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它的精度、成品率、安全控制等各项性能远超国外同类设备,而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数控珩磨机的开发升级已进行到第六代,并实现了对外销售。

    2015年,公司成立了以刘云清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创新团队加入到了创新创业的征程中来。两年来,该工作室共取得科技成果35项、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自主研发设备200余套,设计建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7条,创造产值1.5亿元。

    青春在焊花中闪耀

    ——记中铁工业九桥公司首席焊工王中美

 

    中铁工业九桥公司的王中美是工匠中一颗璀璨的新星,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1年出生的王中美是中铁工业九桥公司首席焊工、电焊工特级技师。她在电焊岗位上默默坚守了18年,先后参建完成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40多座世界一流桥梁的前期焊接试验任务,攻克了无数焊接技术难题,参建的重点工程先后获得8项“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

    2001年,技校毕业的王中美在父亲的建议下来到了中铁工业九桥公司工作,如愿成为一名电焊工。“我爸就是一名很有名气的电焊工,我从小就经常看他工作,耳濡目染,觉得电焊挺神奇。”说起择业初心,王中美的眼神很是真诚。

    王中美说:“作为一名女同志,我也爱美,也想过退缩和转行。但是一位老工友告诉我,‘别看我们的工作平凡枯燥,但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桥梁的安全和寿命。我们虽然只是普通的一线工人,但我们焊接的是世界一流的桥梁,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她的影响下,我逐渐爱上了这一行。”

    在王中美先后参与的40余座桥梁建设工程中,带领团队通过优化参数、改进工序、创新工艺,取得新钢种焊接技术攻关、重型大节段钢桁梁制造及总拼技术研究、海上接桩横位自动化焊接专项工艺等创新成果17项,多项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王中美不仅精通技术,还把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2016年10月份,以她名字命名的“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公司挂牌成立。王中美说,“我的‘小目标’就是要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对每一道焊缝负责,努力带动更多的桥梁焊工成为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

    “国车卫士”技艺超群

    ——记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整车装调工吴殿维

    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整车装调工吴殿维,从骨子里热爱红旗。他的父亲也是在这里干了一辈子的老红旗人。熟悉吴殿维的人都知道,他在自己微信和QQ上的名字都叫“我是红旗人”。

    1991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吴殿维在当时的一汽车厢分厂当起了冲压工人。3年后,表现突出的他被派往轿车分厂驻北京服务站。吴殿维的工作重心也从冲压工艺转向了汽车维修。在服务站,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吴殿维一干就是8年,手磨出了老茧,更磨出了浑身的精湛技艺。2006年,吴殿维回到长春,在原一汽轿车公司红旗事业部总装车间扎下了根。也正是这次调动,让吴殿维的人生,与检阅车和国宾车结下了十几年的情缘。

    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多次重大国事活动期间,吴殿维都在现场。他指着红旗车自信而又自豪地说,“我是国车红旗的卫士”。

    吴殿维在外服务保障的日子,要远远多于在长春的时间。2015年,吴殿维还曾创下“连续服务保障124天”的纪录。十几年来,吴殿维参与国家级重要活动、礼宾接待的服务保障工作260多次,仅长春至北京就往返100多次。期间,他参与各类技术改造236项、质量改善360余项……

    随时待命、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节奏,在吴殿维眼里都是责任与光荣,“虽然这个工作辛苦,但我喜欢干。我是红旗人,我爱红旗车。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职责所在,更让我感到无比光荣”。

    匠心“智造”中国好机床

    ——记宝鸡机床集团工人技师麻建军

    “这个轴承要求高。你看图纸,这里的设计误差只允许0.02毫米,要特别注意。”麻建军和徒弟交流技术攻关点时说。麻建军是陕西宝鸡市高新区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机床性能试验室骨干成员,先后参与完成重点新产品开发试制与国家重大专项任务30多项,取得技术创新成果20多项,出色完成重大专项机床的试车、调试和售后服务任务50多次。

    麻建军毕业于宝鸡技工学校大专。1994年7月,他来到了宝鸡机床厂机加车间成为一名普通车床操作工。仅有中技文化程度的他,面对一台台高精尖加工设备,顿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就是想把技术学好,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晚上回家自学。”工艺、编程、电气和刀具,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的关键,麻建军利用自己车工技术方面的良好基础,学中干、干中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傅和检验员请教,晚上抓紧时间查资料、做笔记。几年下来,他记下了10多本学习笔记,对知名数控系统应用自如。麻建军曾在“秦川杯”陕西省首届国有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中荣获“优秀选手”,多次参与全国、省市职业技能大赛,担任裁判工作或技术指导。2010年起,又被集团公司授予“车工技术示范岗”,2015年成为田浩荣国家级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

    麻建军每年有2项以上小改革及工艺改进合理化建议,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技术攻关项目30多项。他所在的工作室2016年通过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验收,获得“全总职工创新工作室攻关项目资金”奖励,先进做法和经验在陕西全省推广交流,实现了从普通操作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进而成长为新时代专家型人才的跨越。

    碧空追梦人 丹心报国志

    ——记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全体员工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千年蓝天梦,经过几代民机人的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终于成为现实。

    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是大型客机C919型号研制的主体单位。回望研制历程,总装车间259名员工,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念,顶举起C919首飞的荣耀。

    这是一支乐于奉献的团队,这是一支敢于创新的团队,这是一支勇于担当的团队。正是有这样一支队伍,大飞机才能如约翱翔蓝天,开启国产喷气式客机的新时代。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主任郑大勇谈起去年C919首飞“百日攻关”期间的故事,感觉就像发生在昨天。他说:“为了确保飞机上每根管线通畅、每个系统运转,我们总装车间的职工齐心协力、忘我奉献,全身心扑在大型客机研制上。”

    孟见新是总装车间里的“老师傅”,负责协调处理现场技术问题。在“百日攻关”期间,五十多岁的他比小伙子还能拼,一连几个月天天泡在车间,脚底磨出了水泡,他就在鞋底剪了个洞以缓解疼痛;

    王辉是总装车间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主抓系统装配工作。在“百日攻关”期间,他白天梳理前期准备情况,晚上跟进试验,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

    彭锐是总装车间里铁打的“女汉子”,在“百日攻关”期间,她与爱人“上阵夫妻档”,都奋战在总装现场,白天沟通梳理发动机安装流程,晚上指导现场吊装,忙得1个多月没回家,1岁多的女儿都认不出妈妈……

    劳动开创未来,

    奋斗成就梦想,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让我们一起,

    为劳动者点赞!

    为奋斗者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