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共青团新闻联播
APP下载

能干比有“后门”更靠谱!

发布时间:2018-04-19 10:4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章正

    主播君的话

    提到县城青年,一些人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生活在不大的关系网中,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找关系。但最近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对生活在县城的大学毕业生所做的专项调查却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是,这个群体认为“能力”比“关系”更重要。

    大学生找工作,关系到底多重要?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在《如何才能“用得上、留得住”——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工作状态的定量研究》一文中披露,他和团队发现,所谓“跑关系”“走后门”等途径得到的资源,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状态几乎没有影响。

    项目介绍

    2015年,蒋承组织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问卷调查”,选择了陕西省和黑龙江省的两个县,一共发放了约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22份。调研的对象是40岁以下青年群体,主体为县级或者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在艰苦行业和岗位工作的青年群体,包括村官、农村教师和医生等行业年轻人——不妨称之为县城新青年。

    研究发现,只有人力资本中的工作经历和学生干部等因素对当前状态与未来信心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并无显著影响。

    何为社会资本?何为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那些能与个体相分离,却仍能为个体所使用的处于个体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源。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是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

    如果对两者简单化地理解,前者代表“关系”,后者代表“能力”。

    新认知:逾七成受访者认为

    工作能力是晋升主因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跑关系”“走后门”对在基层的年轻人不重要了?

    蒋承分析其中原因:

    一方面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社会关系丰富的学生,由于拥有优质的社会资源,可能选择到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就业,对基层就业参与意愿较弱。

    另一方面,一些成绩优异、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大学生,虽然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基层的适应性比较高。

    其中,调研数据显示,76.8%的基层就业大学生认为工作能力是他们晋升的主要因素。

    蒋承分析认为:“我们看到了基层的新变化,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人的流动便捷性大大提高,而各种竞争加剧,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通过‘关系’获得提升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在基层人才录用制度上的改变,蒋承举例说,改革开放之后,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政府问责制度的建立,都会对组织的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完成工作,不论关系亲疏,而是录用有能力的人才,从而进一步营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

    新悖论:“干得好”并不等于“留得下”

    在进一步研究中,蒋承发现,在基层,之前有工作经历的青年更能“留得住”,而那些没有工作经历的青年“干得更好”。相比较于其他因素,是否有工作经历是带来差别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蒋承进一步分析,两个群体各有优势。

    01

    毕业就到基层的青年

    由于学校的宣讲会较多,他们对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也能享受到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因此,他们到基层后,因为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更高,所以工作状态好于有工作经历的青年。

    02

    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

    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对政策的了解相对没有那么深入。34.4%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国家农村政策的了解,这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而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仅有28.7%。

    虽然他们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处于劣势,但是思想更加成熟,职业规划和择业动机也更加明确,使得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具有长效性优势,在基层更能“留得住”。

    蒋承在调研中发现,有工作经历的青年稳定性更高。比如,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44.6%表示其择业动机是为了积累基层的工作经验,比例远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该比例为28.4%。

    新办法:从“短期激励”向“长期激励”转变

    有一个重大的命题是,如何让“干得好”的年轻人“留得下”?

    蒋承提出,现有的人才激励政策必须要进行调整。

    比如,在一些地方,优秀的青年在基层工作几年,政府会相应地给予考公务员、考研等优惠政策。不过,蒋承在调研时发现,这样的政策效果长期来看并不好,现实的情况是,某些年轻人一到基层就捧着各种参考材料准备考试,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未来基层就业政策一个很重要的调整方向是从“短期激励”向“长期激励”的转变,鼓励青年在基层稳定就业。

    01

    如何用好人才?

    蒋承特别强调,一定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避免出现只选拔不培养的人才政策。他发现,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选拔环节做得比较好,选拔之后的培养却相对不足。

    02

    如何留住人才?

    蒋承支招,对待农村教师群体,可以加强后续的优质培训,同时还要考虑到职业的获得感,毕竟他们的职级是有限的,不妨让薪酬待遇与职级适度“脱钩”,与个人的奉献多少“挂钩”。让付出多的青年,获得更多的收入,薪酬政策更加灵活一点,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也能增加稳定性。

    新动能:基层的公平感将继续释放红利

    中国人定义的“关系”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进行研究?学界找到一个办法,就是观察青年在春节期间相互拜年所形成的社会网络。蒋承在研究的时候发现,社会网络的大小与年轻人是否在基层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

    人情世故的功利性弱了,把情感当做工具进行投资不太好使了,人情在基层职场中‘变现’可能性很小,对社会发展可能是好事。

    蒋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中的关系作用的淡化,最大的社会背景是改革开放。人作为生产要素,流动性越来越强。

    近年来出现的青年返乡创业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明扩散”——把大城市里的市场规则和理念带到县城和农村中,与本地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作用是让青年对公平感认知迅速提升。

    蒋承高度评价了这群年轻人,并称之为“城镇化的逆行者”。从历史上来看,第一批“城镇化逆行者”是“打工仔”“打工妹”回乡,如今的“逆行者”是具有大学学历和大城市工作经历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这一轮回乡,正逢我国各个地区开展“人才大战”,人才带去最先进的理念,势必会进一步对“找关系”或者“走后门”等旧观念产生冲击。

    同时,不妨理性看待青年对公平感的新认知将继续释放发展“红利”。这一现象,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会让新旧观念耦合更新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样态,会进一步助推社会发展。

    —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记者|章正

    编辑|杨宝光

    编辑|陈凤莉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测测你的“西城”气质
    你有一种“西城”的气质,吸引了我。忠诚、担当、首善,你知道你是哪种“西城”气质么?不知道就快来测测吧!
  • 中国“面壁者”
    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数十位“两弹元勋”曾战斗在核九院,用强大科研实力护佑着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 足球少年的哪个瞬间最能打动你?
    球场上,他们奋力拼抢;大赛时,他们临场不乱;风雨中,他们热情不减……来,一起感受足球少年的动人瞬间!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