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当年英烈与今日青年之间,有“代沟”吗?

发布时间:2018-04-06 20:02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杨过,王大锤,乔丹……

    杨殷,王克勤,小叶丹……

    前面的人,熟吗?

    狂傲不羁神雕侠,

    人生巅峰表情包,

    球场飞人23号……

    后面的人你熟吗?

    杨殷是广州起义组织发动者之一;

    王克勤是解放军战斗英雄;

    小叶丹是彝族革命首领。

    三人都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唐人卢仝说“昨日之日不可追”——那“昨日之人”呢,会否同样遥不可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纪念碑上,也应在心中。

    烈士身死为鬼雄,其中向来不乏青年英魂。

    当年英烈与今日青年,是否因沧海桑田的变幻而有了“代沟”?

    当年英烈与今日青年,能否在穿越时空的共鸣中产生由衷的亲近感?

    当年英烈,会否像小说影视主角、体育明星一样,成为今日青年群体打心底喜爱接受的偶像?

    为此,小青(ID:youthzqw)专门请教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健副教授。作为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紧密联系现实的思政课教师,李健同小青谈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中国青年网:抗击暴虐的英雄主义、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铁血丹心的动人桥段……这些元素,英烈身上基本都有,但当下看来,英烈在青年中似乎并不比“郭靖”“杨过”或“霸道总裁”更有“流行性”,为什么呢?

    李健:欲先亡其国,必先灭其史。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就是无声地漠视英烈,把本应属于革命英烈们的那部分舆论空间,用隐含的个人主义加以填充。“郭靖”“霸道总裁”这类艺术形象更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在于,文化工业通过塑造消费者头脑中的完美恋爱对象进行迎合,从而获取关注与利润。这种商业逻辑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支配,可事实上,西方是很重视宣传自己的英雄的,并不向自己的年轻人推销个人主义。我们的青年应该更多地了解这些情况。

    小说影视等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为了塑造这样的英雄形象,作家往往精心安排故事结构,使其情节跌宕多姿,曲折感人;全方位塑造人物性格,并有丰富的配角以烘托、对比主角形象等等——这是一些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得以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

    而对我们的英烈来说,虽然他们为祖国和人民而牺牲、奉献的事迹往往比故事桥段更壮烈、更感人,但由于有些英烈出身贫苦家庭,其人生前期经历并没有条件流传下来,或者他原本是革命队伍中的平凡一兵,在重要关头选择挺身而出。我们对英烈的人生故事往往了解得不多——而宣传英烈事迹,其前提是历史真实,又不能像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那样加以虚构,可以通俗,但不能媚俗。这就使得一些英烈的故事不像文艺作品、体育赛事中那样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因此看起来“流行性”差了一点。

    事实上,谁说“传承红色基因”“崇敬英雄”这种主流价值就不能在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来呢?一方面,学界进一步挖掘英烈的历史资料,结合国内国际现实局势,更为充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英烈何以成为英烈;另一方面,需要文艺工作者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塑造更为丰满的英烈形象。媒体也有责任做好传播。换言之,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讲好英烈故事,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英烈精神,让英烈们“流行”起来。

    中国青年网:当年烈士与今日青年,是否存在“代沟”?

    李健:大多数英烈所处的时代与今天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毕竟今天的青年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而是欣欣向荣的新时代。过去人担心吃不饱甚至活不下去,现在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马克思讲物质决定意识,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时代不同,想法自然也不同了。从这个角度讲,一定程度上的“代沟”是存在的——但是,烈士们为国为民的情感是永恒的价值,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在任何时代都会有“英雄”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英烈与我们所有人都没有“代沟”。

    中国青年网:您是如何在思政课上,让英烈的故事走入青年学生们内心的?

    李健:一方面力图让同学们“回到”历史现场,感悟先烈在做出人生抉择时的时代背景与时地环境;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今天中国的国情,从而激发起同学们与英烈们的情感共鸣。在北大的思政课堂上,我曾为同学们讲述过一位校友的故事。

    他叫伍中豪,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北大中文系出身,本可以度过安逸的一生。但他在北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25岁,成为红军纵队司令。同年,牺牲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城郊的亮家山,为人民幸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有2000万像他这样的烈士英勇就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位校友英烈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在北大静园,有一座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期间,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北京大学83位师生。许多学生在思政课上了解了这些先烈的事迹后,会自发去纪念碑那里缅怀先贤。

    中国青年网:马克思怎么看待英雄?

    李健:中国有句古话讲“英雄惜英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也高度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克思很敬重英雄。例如,古罗马时代奴隶领袖斯巴达克率领奴隶们,为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揭竿而起。虽然起义军以少敌多,最终惨遭失败,但他们的反抗撼动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马克思就深受影响。他后来曾饱含深情地说,历史学家阿庇安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有高尚的品格,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几千年来,中国人敬重喜爱英烈。

    庙堂喜好册封,从关王爷到岳武穆,树碑立祠,四时致飨,融入了礼乐文化;

    民间则热衷传说,从刘秀“云台二十八将”,到“大明英烈”,茶坊书肆,津津乐道,融入了市井流行文化。

    君不见满口“鸟生鱼汤”的韦小宝,还知道抬出“沐王爷”,唬得江洋大盗茅十八肃然点赞——这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英雄情结。

    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天,毛泽东等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十八大后,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在这一天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2017年9月30日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这是习近平整理花篮上的缎带。新华社发

  崇敬英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价值,是中国人的共识。

  调侃邱少云、污蔑狼牙山五壮士、身着日寇军装在抗战遗址哗众取宠等等跳梁丑行一经曝光,顿如过街老鼠,广受挞伐。

  青年人敬爱英烈,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精神脊梁的守望——绝非教众呵护神祇,直如与子同袍惺惺相惜,又像英雄莫逆沧海一笑。这是穿越时空的家国共鸣,又是青春奋发的精神感召。

  让这种共鸣与感召,愈发流行起来吧!

【责任编辑:李冬】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