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快评】谁说一颗小小的土豆没资格进入两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文/杨鑫宇

    谁也没想到,在3月13日全国人大开设的第四场“代表通道”上,一颗土豆竟然“抢了镜”,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这不是一颗普通的土豆,而是中国工程院云南扶贫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重要科研转化成果——冬季马铃薯。将这颗“抢镜”的土豆像宝贝一般拿上代表通道的,正是主导这一科研成果的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一颗其貌不扬的土豆,竟然能在两会登堂入室?实际上,像这颗土豆一样的基层扶贫成果,不仅完全有资格登上人民大会堂,获得舆论的聚焦,而且还应该来得更多、更频繁。只有让这样的扶贫成果登上两会的会场,让代表委员和广大公众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些扶贫成果,社会才会更加关注扶贫事业和基层民生工作,两会才能更接地气,更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

    许多人一想起两会,可能会自动浮现一幕幕“高大上”的场面,在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下,人们很难将共商国是的人民大会堂和一颗土里土气的土豆联系到一起。毫无疑问,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讨论的无一不是国家大事,但这些大事却和小小的土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居届堂之高的两会,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那颗小小的土豆,不仅有资格进入两会,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国家大事的代表。古语有云: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对国家而言,基层民生是比天还大的大事,而农业、扶贫与科研成果转换,都是基层民生工作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朱有勇院士将冬季马铃薯这项扶贫科研转化产物带到两会上,并不是为了展示其科研成果,更不是为了推销土豆,而是为了激起人们对农业、对扶贫、对科研转化的关注。

    在朱有勇院士的介绍中,冬季马铃薯已经进入了示范推广阶段,在2016年推广了100亩。经过一年的耕耘,这100亩地平均亩产3.1吨土豆,每亩收入超过9000元。与年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线相比较,种植一亩冬季马铃薯的收益,几乎就能让一户贫困户“脱贫”。面对如此了不起的成绩,谁敢说这颗土豆没有资格登上人民大会堂呢?

    其实,国家大事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真正的国家大事,不在庙堂之高,就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国家大事在科研工作者的实验室里,在市民采购生活物资的菜市场中,也在农民辛勤耕耘的土地里。讨论这些与基层民生密切相关的国家大事,正是两会的关键使命之一,这也是今天这颗引起关注的土豆所蕴含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