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官微
APP下载

iCloud私密信息被盗还遭威胁?苹果回应了!

发布时间:2018-03-09 09:54 来源: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原标题:iCloud私密信息被盗还遭威胁?云上贵州躺枪,苹果回应了!

    导读

    近日,网友曝光苹果技术顾问威胁用户,称能盗取用户个人的iCloud私密信息,事件旋即得到极大关注。事后,苹果公司发布了声明……

网友称被苹果技术人员辱骂,个人iCloud账户遭入侵!

3月5日晚,微博网友@美国往事1999 发文反映,称自己在2月28日拨打苹果 400 官方客服热线时,与一名苹果技术人员发生了口角。事后,工作人员通过客服热线对该网友进行了骚扰和辱骂。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这样结束,据该网友反映,自己的 iCloud 账户被该苹果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入侵,并且自己受到了该工作人员的威胁。事后,苹果公司回应已开除此员工,但具体细节并未公布。

网友@美国往事1999 保留了与这名“技术顾问”电话通话记录并进行了公开。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该网友表示目前已报警,并且已被警方立案。

苹果回应:确有此事,将与顾客一起调查

3月8日下午,苹果公司通过新浪科技发出声明。

在声明中,苹果中国确认用户投诉问题存在,并表达了捍卫用户隐私的意愿。同时也强调了以下几个要点:

1、任何一个苹果技术顾问均无法访问顾客的密码、电子邮件内容和照片等隐私信息;

2、苹果将与这位用户一同调查此事;

3、苹果确保自己员工和第三方团队遵守与客户联系交流时候的标准;

当事网友曾提到,涉事苹果技术顾问已被解雇。据新浪科技,这名技术顾问实际并不是因为此事被解雇,而是在近一个月前就提交了离职申请。

另据澎湃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名技术顾问并不是苹果公司的员工,而是苹果外包公司的员工;这位员工在服务顾客时之所以态度恶劣,可能与其即将从公司离职有关。

这位知情人士称,苹果公司自己的技术顾问人数有限,为了更好服务客户,通过外包公司增加了部分技术顾问。

云上贵州不安全?当事人否认:与之无关

事件发酵过程中,有人认为此事件与Cloud服务转由云上贵州运营有关。但实际上,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两者有直接联系,这更多只是部分网友的揣测。

当事网友@美国往事1999 已在微博上做出回应,他表示拨打的是苹果官方客服电话,接待人员和云上贵州无关。

据36氪,一名接近苹果的消息人士证实,iCloud运营迁移到云上贵州跟这个事件没有本质联系。

有用户担心将iCloud服务交于云上贵州运营后自身的隐私问题,不过相关人士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云上贵州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地透露使用者的数据,只有在打击犯罪,或是公安部门提供合理的证据请求的时候,云上贵州才会依法执行程序,把要求提供使用者数据的请求发送给苹果。

今年2月,苹果开始将中国内地的iCloud服务搬到云上贵州运营。苹果表示,此举将有助于继续提升iCloud服务的速度与可靠性,并遵守中国法律。

苹果的最新举措引来用户关注。“毕竟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家最隐私的工具”,iCloud服务的更换,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件大事。

苹果方面则在声明中强调:“Apple拥有强大的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机制,并且不会在我们的任何系统中创建后门。”该公司同时表示,相信(此次与本土服务商的)新的合作关系,将通过减少延迟和提高可靠性改善中国iCloud用户的体验。

iCloud信息泄露有多危险,网友说“大半个人生都在里面”

网友“假装在纽约”在其微信在公众账号发文表示,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但是看到那篇微博文章的时候,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猛然之间意识到,原来我的iCloud上存了那么多的东西:

通讯录里有几千个朋友非朋友的电话;日历里有这十几年的重要日程;地图里有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的记录;“照片”APP里有拍过的所有两万多张照片,其中当然有一些不想被外人看到的东西。

苹果手机中使用iCloud同步的信息

该博主还表示,一直有用备忘录记录的习惯,平时脑子里偶然蹦出来的文章灵感,各个地方看到的也许将来可以使用的资料,还有不想遗忘的重要信息,我都会随手在备忘录里记下来。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这些信息加在一起,几乎就是我一大半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就这样躺在云端。

两会热议: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在今年两会上,多名参会代表、委员表达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

两会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接受采访时表示,历史经验表明,再好的加密技术都可能随着攻击者能力的提高遭到破解,国家和大众的信息安全每天都面临着风险。

潘建伟呼吁构建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保护隐私与信息安全。“在国防、政务、金融,甚至生活中的银行转款、 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量子通信)都可以起到比较好的作用。”潘建伟说。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表示,准备上交一个关于个人隐私安全的提案。

他提出了“用户隐私保护三原则”:一是数据所有权应归属于用户自己;二是互联网公司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时,用户应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互联网公司应保护好用户的数据。

全国政协委员、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带来的提案,则从法律角度给出了保护用户隐私的立法建议。

她建议,应当尽快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明确规定当事人享有的信息权利,并将这一专门立法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建立便捷、高效的救济机制。设立专门机构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个人信息收集、加工、使用、披露、保密等制定专门规则,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违法收集和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非法窃取个人信息者,违法!重罚!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日益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半年多来,其效果和作用备受社会关注。

2016年通过、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指出,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违反以上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2018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王瑞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等媒体采访时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论证。

支招!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预防网络诈骗

2018年1月17日,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超过80%的手机APP会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安卓应用这一数字高达98.5%,较上半年增长2%;苹果应用这一数字高达81.9%,较上半年增长12.6%。

作为隐私信息产生的源头,用户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杜绝一切隐私数据被泄露的可能。具体可从以下五点着手:

一是下载软件选择正规渠道;

二是谨慎填写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被无谓的采集;

三是管理手机软件中的隐私权限,了解软件权限行为,关闭不必要的授权;

四是防范公共WiFi,转账与支付时改用数据流量;五是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格式化-反复拷入大文件并删除”三步骤,彻底清理旧手机信息。

《报告》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份“网络诈骗预防安全手册”,为广大用户的网络安全支招,具体措施为:

其一,手机电脑要安装安全软件,保护隐私,预防诈骗;重要社交账号要开启设备锁及账号保护;购物及下载APP,要登录正规网址和软件;汇款前要确认好对方真实身份。

其二,对于来路不明的WiFi、链接、程序等,即便再有吸引力,为了安全起见,也要说不;短信验证码、身份证信息,更万万不可贸然交给别人;不要为了好记将不同账户设置相同密码,否则一个被攻破全部都遭殃;也不要使用纯数字、生日等特别简单的密码,你要知道,骗子都聪明着呢!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还提醒大家,不要把自己的生物信息轻易给任何一个APP或服务商。“生物信息是指纹、脸、头像、虹膜等,这些东西是具有唯一性的,是不可复制的,一旦泄露出去,自己无法更改,只能剁手了。”他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编辑:朱健斌 张小松)综合整理自微博网友@美国往事1999、新浪科技、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假装在纽约(ID:mr-jiazhuang)、澎湃新闻(记者 周玲)、中新经纬、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贺斌)、科技日报(记者 雍 黎)、中青在线(记者 王亦君)、北京青年报(记者 任笑元)等。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