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对话新国企 奋进新时代  ->> 正文

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对话新国企

http://www.cyol.com  2018-03-07 18:10

来源:国资小新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原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屈贤明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

  聚焦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刘明忠谈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

  主持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后,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给中国一重集团下一步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

  刘明忠:实体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促进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创新发展、优化产品结构。

  首先,中国一重集团必须要捕捉信息量,增加创新力。提升创新力即是提升核心竞争力。主攻方向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发展。从售后服务到售前服务,要创造需求、引领消费。我们这个工作做好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体经济上就可充分体现。

  其次,根本途径是深化市场配置要素的改革,这方面的改革要下功夫,要真正拥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地按照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走下去。对传统业务板块进行提升优化。传统产品要在高强度、轻量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高端装备上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要结合地域条件来发展。要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要在制造业进行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机遇非常大。

  第三,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的降费政策,也为我们创造了机遇,东北企业要抓住这些时机,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要集产学研用为一体来打造装备制造业体系。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驱动助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刘明忠认为,只有解决了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的问题,才能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基于这一认识,他与网友在线分享了中国一重在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

  主持人:中国一重近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方面,国有企业遇到的最大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刘明忠: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机遇。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军民融合战略等都是我们的机遇。

  从挑战方面看,我们必须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在创新驱动上下功夫,才能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主持人:中国一重对军民融合寄予厚望,在您看来,中国一重在军民融合方面有怎样的优势,未来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具体构想是什么?

  刘明忠:中国一重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企业,从1954年建厂至今,始终以振兴和发展我国民族工业、国防工业为己任,一直承担着军品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今后,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服务等方面将推进产品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技术融合,走出一条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路子。

  主持人:您怎么评价一重当前的科技创新水平?

  刘明忠:中国一重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填补了国内的一些空白。

  首先,要建立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真正转化创新成果。

  第二,要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这些年我们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了首席技术专家、首席技能大师制度,给予他们技术补贴。

  第三,开展“双创”工作。我们建立了劳模创新室、党员创新室等。在创新方面充分发挥劳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模创新、党员创新创造的成果。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体现在攻坚克难上。

  “三项制度”改革要从干部改 人才政策要有效

  “企业的生存发展,除了改革别无他途”,刘明忠对改革有着很深的感触。在访谈中,他多次谈到“人”在改革中的重要性,包括“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有效人才政策激发企业活力等。

  主持人:2016年至今,中国一重实现了扭亏为盈,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您觉得中国一重得以扭亏的原因是什么?

  刘明忠:企业的生存发展,除了改革别无他途,在这方面一重这两年就是在改革上下功夫,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思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通过思想的转变,企业找出生存、发展的途径。

  二是转机制。企业就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要参与市场经济,必须以市场为龙头,以客户为中心,抓好质量和服务。

  三是促改革。改革首先要从干部改,我们的改革体会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要出方案,这个方案要让广大干部职工认同。在一重的改革过程中,原来的320个管理干部现在只剩下了190个,削减了40%,职工削减了20.3%。这项工作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改革之路必须要走下去,“三项制度”改革在干部上开道,职工才能心服口服。

  主持人:在过去两年当中,中国一重实施了深入的人才供给侧改革,减轻了负担,激发了活力。未来,中国一重在激发人才活力方面的计划是怎样的?

  刘明忠:人才是企业改革发展振兴的战略关键。作为中央企业,我们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的各项要求。在人才的改革上,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

  具体来讲,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以及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的要求, 把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机制坚持下来。

  近两年,我们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积极推行。一重的干部要签订两份合同——劳动合同和岗位合同。各级干部岗位合同标准没达到,就要降为普通员工,从技术、经济、政工、会计这些岗位上重新做起。

  在薪酬方面实行一岗一薪的差异化制度。普通职工也要签订劳动合同和岗位合同,你在这个岗位上的能力、业绩不达标的话,给你提供两次培训机会,第三次不达标就解除劳动合同。我们走出这样一条路子,彻底打破“大锅饭”、“铁饭碗”的状态。

  第二,提高引智用才的质量效益。坚持“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真正打通管理、技术、技能、党务、营销这五个通道,打通这个通道就是要把市场化的机制引进来。

  第三,制订了“十三五”人才计划,制订了“千人计划”和“继任者计划”,这些计划要实施,就是要打开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双轮驱动”,用好高精尖人才和适用人才“双轨并行”的渠道。外部的人才要用好,内部的人才也要用好,特别要关心高技能的人才。现在提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针对技能人才,这对管理人才、党务人才也很重要。队伍健全了,企业就有序地发展了。

  建设制造强国要培育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在谈到制造业改革时,屈贤明表示,建设制造强国有两个关键:一是必须要培育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二是必须要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主持人:改革进入攻坚期,面临的都是硬骨头,企业应如何挖掘潜力,实现改革中稳和进的相得益彰?

  屈贤明:从国家层面来讲,建设制造强国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必须要培育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二是必须要培育一批有对外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产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从企业层面来讲,像中国一重集团这样的企业应该首当其冲的承担职责,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当然,要说挑战,这是共同存在的问题,观念、动能、体制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改革。

  应对新形势要重视智能制造

  主持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后,对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

  屈贤明:在我看来,制造业在应对新形势时,首先,要重视产品的智能化。一些大的产品考虑用先进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控制系统、机器人,这样的话可以使得传统的设备性能、功能发生很大的改变。

  其次,生产过程要智能化。以中国一重集团为例,作为以提供大型铸锻件闻名的企业,有些大型铸锻件废品率稍微高一点,废一个损失太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大数据,分析这些缺陷,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为什么这个铸锻件会出现质量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最后,产品的质量要有稳定性、可靠性。在这些方面很重要的是要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中国制造业有“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们制造业实现转型的重要行动纲领,希望企业能够更加重视和关注。

  小新为您梳理了嘉宾金句——

【责任编辑:董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