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现场新闻  ->> 正文

王宁利委员为何要把提案“捂一捂”

“政协委员的荣誉背后是责任,要给出经得起推敲、有实操性的提案”

http://www.cyol.com  2018-03-07 09:52

来源:中青在线 梁 璇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 璇)“原本我的提案是关于‘如何加强县级医院眼科服务能力’,但我想应该先投入到医疗的精准扶贫中去,深入调研情况后,再给出有可行性的方式。找试点,探索模式,找到问题和规律性的内容,再形成提案。”5日进行的政协医药卫生界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捂”住了自己的提案。

    据王宁利介绍,眼科疾病80%是可防、可控、可治的,而常见的致盲眼病大部分又在基层。从事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的王宁利是我国完成眼科手术最多的专家之一,曾到过大大小小的乡村城镇,仅沙眼防控一项,就走遍了14个省最边缘、最艰苦的地方,“了解了太多乡镇医疗机构在眼病管理上的需求和短板。”

    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王宁利和团队接诊了近1000名白内障患者,“一开始计划做200个,陆续有人听到消息后赶来,最后没想到积压了这么多患者。”面对这个“解放”时间早于国内大多数地方的革命老区县,他有些纳闷儿,“白内障已经纳入医保,为什么患病村民不去做手术?”

    经过了解,答案就是一堆赤裸裸的现实:对基层医院的医疗能力不信任;健康教育不足,“不知道白内障可以复明”;贫困家庭难以承担自费部分的支出,“从家到县医院,掏不起路上的交通、住宿等费用”……王宁利意识到,以往组织志愿者、与非政府机构联合举行的义诊等方式只是“输血”模式,而并不具备可持续性,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要“造血”,令县级医院承担主要的防治工作。

    “如何使贫困人口不至于因病致贫返贫,除了医疗保障要达到适度水平外,更要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参与推进了“中国县级医院眼科团队培训项目”,而这个“造血”帮扶实现精准扶贫的计划,正是这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基础。

    基础看似不薄。项目开展了近4年,共有甘肃、河北、江西、内蒙古、四川和山东6个省105家县医院的105位眼健康管理人员、201名眼科医生、105名验光师、210名眼科护士将接受培训,“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52个县的培训,到年底将完成60个县的培训,明年初将会进行初步总结评估。”

    在王宁利看来,乡镇的医疗网点主要完成眼健康管理,而县医院最重要的是完成基本的眼科疾病诊断与治疗,这就要求对当地医务人员的培养得“另有一套”。

    在志愿医师团队“手拉手”的帮扶下,县里组建起一支眼科团队,“从验光师、护士、医生到管理者,手把手帮扶至少3年。”为了防止人才流失,选择当地医生时会看中对方“扎根”的意愿,“把他们请到城市里的大医院来,手把手教技术,我们的医生再跟过去帮助项目开展,技术全部到位,能承担眼科基本服务后,才算真正完成帮扶计划。”

    “她想着老了,看不见就算了。”王宁利记得环县的一位老人,手术后从朦胧的生活中摆脱出来,说了第一句话:“你们是神医啊,又让我看见了。”这种场面王宁利见过太多次,但这回,他决心要把庆阳地区县级医院的团队培训好。

    从框架上看,这个计划让眼科的分级诊疗模式初步搭建成功,但王宁利坚持认为,结果是否是可持续的还需时间检验,“成本效益的分析、投入与当地眼健康水平的关系测算等等,还没出结果。”于是,他选择在更成熟的时机再交出“答卷”,“政协委员是荣誉,但荣誉背后是责任,我要给的是一份经得起推敲、有实操性的提案。”

【责任编辑:产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