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余留芬:让村子“旧貌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8-03-04 13:53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乌蒙磅礴,山高谷深,地处贵州高寒山区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是余留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她,一干就是17年。尽管是外嫁进村的媳妇,余留芬却不甘落后,始终在与贫困“较劲”。

    2001年,余留芬当选为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不到一周,通村公路就破土动工,没有资金,她垫上自家4万元积蓄带动大伙儿集资;通村公路修好后,她又着手贷款盘回村集体林场,淘到集体产业的第一桶金;伴随着煤矸石砖厂、特种养殖场的兴建和以“人民小酒”为拳头产品的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的成立,2015年岩博村全部实现脱贫。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和余留芬的对话,让岩博酒业出产的“人民小酒”成了“网红”。

余留芬(左)在岩博村的韭菜地里与村民交流明年的种植计划(10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余留芬(左)在岩博村的韭菜地里与村民交流明年的种植计划(10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她凭着一份坚毅与责任把一个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带入了小康村,谈起她,村里人总说“女子也能撑起半边天”。余留芬就是这样的一位共产党员,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里,把责任担在肩上,把对他们的爱化为实际行动,一点一滴地落实到工作和生活中。

    唱响人才强村之歌

    在村干部队伍的培养上,余留芬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引导14名有文化、懂发展的农村青年向组织靠拢,着力把4名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党员引进班子。邀请了季克良、黄永光等全省乃至全国知名专家对全体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41次,常年制定全村创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培养8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其中57人获得农业中级职称,带动全村53户农户自主创业。

    为了解决班子人才脱节问题,采取“专人帮带、顶岗实习、定期培训”的方式,实行“一带一”和岗位轮换“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将本村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干部等人纳入后备干部建设计划,现已有19名后备干部。

    村领导班子的问题解决了,岩博村党委又在企业人才上下功夫。对于地处边远山区的岩博村来说,如何引进并留住人才是一件棘手的事。为此,岩博村实施“十万年薪引人才”、“五年培育本土人才”两个计划。同时,采取“持股引才”的方式,成功引进50多名平均年龄28岁的知识青年,培育本土人才10余名。

余留芬(右)在岩博村种鸡养殖场向工作人员了解养殖场生产情况(2014年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余留芬(右)在岩博村种鸡养殖场向工作人员了解养殖场生产情况(2014年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吹响产业富村之乐

    “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岩博山高坡陡土地少,是出了名的穷疙瘩。穷则思变,岩博村党委从唯一的家当——1480亩林场开始做文章,激活自然资源,买下林场,第一年就为村集体创收17万元。有了第一桶金的经验,又发动村民、当地企业入股,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建起了砖厂、特种养殖场等实体,2013年就实现了集体超百万、人均超万元的目标。12年的村企经验告诉余留芬,村级发展不仅靠自己,还需借外力。六盘水市推行“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模式以来,余留芬积极与盘江集团等公司合作,筹措资金建成年产白酒5000吨、产值1.25亿元的岩博酒业,以“自愿参股、保底分红”的方式,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企业,吸引了120户村民以3071.2万元资金入股,促进了村集体、村民和企业“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既激活本村劳动力,又吸引了外来人员。建立岩博酒厂时,余留芬发动村民人人参股。80%的人参与进来后,剩下20%的因没钱放弃参股。于是,余留芬贷款替他们认股,村民只需支付利息即可。后来岩博村和鱼纳、苏座两个贫困村组成联村后,余留芬又想尽办法给2410名村民分配酒厂股份,让所有的人都在队伍里,每年都能从厂里拿到分红。

    尝到“甜头”的岩博村,采取抵押贷款、招商引资、村民入股等方式,先后建起煤矸石砖厂、岩博山庄、岩博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火腿加工厂和小锅酒厂,注册了绿壳蛋鸡、高原火腿、岩博小锅酒等商标,实现经济“井喷式”发展。

    敲响服务兴村之音 

    “用心服务群众,群众才会支持你。”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党委把服务作为促进村级和谐健康发展重要任务,始终坚持服务村民、服务党员、服务产业不放松。岩博村通过三种模式来实现:一是股权合作实现共享。通过股权纽带把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全体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实现共同增收致富。二是平台务工实现共享。通过股权合作发展经济实体,不仅让群众增加股权收益,还组织了253个村民去当工人,务工人员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三是集体经济实现共享。每年拿出部分集体经济收益搞二次分配,让人人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2015年,村里总共拿出180万元分配,全村人均分得1865元。为改善人居环境,岩博村成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的第一村,采取“群众建、村委补”的方式,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从村集体资金中拿出63万元,多方协调资金1600万元,补助每户2000元进行房屋改造,全村315户通村公路、进组道路、串户路全部完成综合改造。

    “不能让村民饿着肚子住上好房子。”余留芬把目光转向了5户贫困党员和24户贫困户,为他们精心制定了“‘红色股份’脱贫、创业扶持脱贫、就业扶持脱贫”三项精准扶贫措施,由村集体承担相应的利息帮助5户贫困党员贷款入股酒厂;为16户农户免费提供鸡苗、酒糟帮助创业,并给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帮扶、销售服务,消除村民技术和销售顾虑;为8户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月平均工资达2300元,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致富。

    村民富裕了,余留芬带领村党委通过“道德讲堂”加强对村民社会价值的教育,建立岩博好人好事监事会,鼓励村民做好事,弘扬社会正义感;建立“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机制,促进家庭邻里和谐;弘扬彝族跳达体舞、对山歌等优良传统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杨奕钊】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