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昨晚没看够!“北京8分钟”原来用了这么多高科技!

发布时间:2018-02-26 14:13 来源:新民晚报 

  昨晚

  平昌冬奥会闭幕

  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

  令人期待的《北京8分钟》完整呈现

  17天,102个小项……

  平昌冬奥会圣火缓缓熄灭

  中国运动员武大靖

  手举中国国旗在闭幕式上入场

  国歌奏响

  五星红旗飘扬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

  在闭幕式上挥动奥林匹克会旗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平昌冬奥组委会主席李熙范

  与运动员代表合影

  “8分钟”背后有多少“中国制造”?

  世界上最大最轻的熊猫木偶、与人共舞的机器人……这些新技术,成就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的“北京8分钟”。

  张艺谋作为这次“北京8分钟”的总导演,他摒弃了惯用的人海战术,这次他精简了演员,大量采用科技手段。

  那“北京8分钟”的科技含量到底有多高呢?这其中又蕴涵着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一起来看吧......

  “减重”世界最大熊猫木偶

  表演中,两只贯穿全程的“滑冰熊猫”木偶让人印象深刻。张艺谋表示,熊猫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形象符号,是文化的使者。

  闭幕式上,因为演员要穿着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熊猫木偶进行轮滑表演,所以重量需要严格控制。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说,单是给大木偶减重这一项要求就让他的团队熬了几个通宵。“我们初选的材料做出来得有七八十斤,远没有达标,后来不断地尝试新材料,才把熊猫的体重降了下来。”

  为了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制作团队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不断改良和创新。他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了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反复对比,进行了上百次测试,最终确定了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再配合上LED灯的制作工艺。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熊猫的体重虽然下来了,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唐国良说,四川和北京两地不同的气温和湿度都给他们带来了挑战。“有的道具做出来在南充一点问题没有,但一到北京,因为气候不同,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材料变硬了变脆了,根本不能用。”

  为了克服“水土不服”,他们只能一次次地调试、升级,争分夺秒,改良工艺、制作道具,还要确保万无一失。“选择材料要精益求精,”唐国良说,比如LED灯的选择,看似平常,却是他们从几百种灯里挑选出来的。

  最终版的熊猫道具,高2米35,却仅重20斤左右,比初版轻了几十斤!

  “目前从个人表演的大熊猫高度、难度、灵活度,(全世界)我们剧院创作的品质是最高的,也是最轻的。”唐国良说。

  新一代机器人翩翩起舞

  机器人与轮滑舞者互动,携手从平昌穿越到了2022年的北京。机器人灵活的舞蹈动作,让观众惊叹。

  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裁张雷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机器人不但要完成自己的动作编排,更要与演员、地面投影进行联动表演,这实现了技术领域升级与创新。

  在张雷看来,此次他们主要在技术方面实现了两点突破:首先是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了。“从机器人控制的角度来讲,演员和机器人之间有着频繁的穿梭互动,场地内的灯光干扰多,这就要求机器人要看得远、看得清,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回应。其次,相比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此次的‘演员’机器人动作更加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配合演员做出花哨动作等。”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这些技术上的新要求也向整个研发团队提出了挑战,这要求我们在设计程序时不断地改进算法,”张雷说,团队从确定参演到开始排练,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才制成了可以参与演出的机器人。

  “一共做了30个机器人,6个是备用的,”张雷说,不过当把机器人送到排练场地后,现场的实际情况却与他们预想的有很大不同。“开始时问题比较大,比如以往的工程安装通常需要几天时间,但是这次导演团队希望我们的机器人一上来就能和演员合练,我们没有想到场景会有多复杂,”张雷说,初期的几次合练都不太成功,研发团队只能在现场一边调、一边试、反复去修正磨合,“后来配合得就越来越好,当导演团队提出路线动作修改建议时,我们能够迅速做出相应调整,为排练争取时间。”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细到微米、如冰雪般的“冰屏”

  大家可以看到机器人身上装载的大屏幕使这段表演十分炫酷,移动的机器人,流动的画面形成多样的层次和递进式的现场效果。为了体现冰雪主题,这些屏幕也使用了新技术,让它们看起来像是用冰雪制成的“冰屏”。

  “冰屏”研发团队负责人、深圳壹品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艺表演项目总监黄庆生介绍说,屏幕上要的效果是雪花洁白、冰花透明。这对LED显示屏技术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难度。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我们以前没有这样的产品,常规不生产的。”黄庆生说,按照导演团队的要求,单屏幕尺寸达到1.5米的跨度,两块屏长3米,如果中间没有支柱,很难稳定。此外,LED屏越长,颜色的一致性就越差,到后面灯的颜色就不一样了。为了参与八分钟演出,团队进行了专门的技术攻关,不仅生产出了规格更高、工艺更完善的产品,也同步实现了工艺的升级。“目前,冰屏技术我们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次做出了三米长的屏幕,而且中间没有横梁,这种工艺目前在世界上我们应该是第一家!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为了保证屏幕可以抗风扛冻,所有屏幕都经过了风洞和冷库测试,达到了能承受每秒15米的风速要求。黄庆生说,想要这么稳定,必须把背后的卡槽做好,结构必须非常精密,卡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是用微米计算的。“北京8分钟表演所提出的技术要求,也推进了这个显示屏技术的革新。

  智能发热服

  “北京8分钟”的展示是在韩国当地时间晚上9点15分进行,当时现场气温已降到-3℃左右。

  为了做好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来确保演员在穿着较薄的演出服时不会被冻伤,而且可以保证动作足够舒展。

  石墨烯是一种超级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利用石墨烯的特性,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超薄透明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技术,用于智能装备制造,并在国外申请了专利。

  “演员的服装要求轻薄,能让他们灵活地做动作,同时,无论是排练场地还是平昌闭幕式现场,天气都很寒冷,石墨烯服饰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发热作用,”石墨烯团队负责人、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月秋说,根据环境要求,服饰也可以做出相应的调节。“最初对我们的设计要求是在-5℃的环境中持续发热8分钟,后来考虑到候场等因素,调整到在-20℃,发热4小时!”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李月秋说,团队曾在模拟-20℃的情况下进行真人实验,以确保调试的可靠性。“在发热效果符合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性、电池的续航能力和服饰的舒适度。”

  低温条件下,需要御寒的不止是演员,还有现场所有的演出设备。为了让演出主体“冰屏”和移动机器人在平昌能够顺利运行,主创团队特意对设备进行了扛寒、扛风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不断优化设备性能,保证其在低温、大风环境下的稳定性。

  “8分钟”背后是87天封闭训练

  精彩的“北京8分钟”,背后除了炫酷的高科技,更是凝聚着演员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付出。

  72名演员,87天封闭训练,204人的导演和保障团队,12辆大货车运载的设备……只为了“北京8分钟”能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绽放光芒。

  推屏演员

  机器人正常灯亮起 我的“8分钟”就结束了

  在“北京8分钟”的整个演出过程中,有48名演员只出现在正式表演前,他们两人一组,推着机器人和“冰屏”最先上场,机器启动后迅速下场。每组对应一个号码,1号屏、21号屏、24号屏,在采访推屏演员的时候,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自己所推的那块“冰屏”编号。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每天要推800斤重道具走近千米

  21号屏幕是由常睿和同伴一起推上闭幕式中央舞台的,为了尽量不让现场观众看出来,他们一身黑色紧身衣,只露出眼睛部分。听到启动成功的指令,他们就算完成了这次“8分钟”演出的任务,总共上场时间不到3分钟。

  常睿,今年23岁,来自甘肃兰州,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一名大四的学生,是一名推屏演员。介绍完自己,他发现了记者的疑惑。“我们就是要推着表演用的一种设备上场,这个设备主要部分是一块显示屏。”

  在8分钟表演中,轮滑演员与机器人的互动让人难忘,机器人配载的显示屏上不时变化出图案,将现场点亮。常睿在场下盯着21号屏,转身、前行,一切正常,他松了口气。虽然没能在演出中露脸,但他的工作一样重要,到平昌前,他在北京封闭训练了将近3个月。

  在北京集训时,他们每天要推着至少800斤的道具来回走上千米。“开始训练用的屏是600斤,真正用在表演中的屏是800斤,所以我们要做大量的力量训练。”另外一位推屏演员刘京,他和常睿是校友,这次也被选中参加演出。两个人一组,一前一后,前面的人负责方向和牵引、后面的人负责发力推动。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现场道具出口到舞台中间,有一条近6米长的坡路,在训练中,他们就是练习如何平稳地把道具推上这个坡。“需要惯性,有一个人要助跑。”刘京说,原地发力会很吃力。

  木偶演员

  穿着几十斤道具 在奥运场地圆梦

  于广水全身罩在熊猫木偶装里,从唯一的观察口往外看,闭幕式现场闪烁着亮光,音乐、欢呼、喝彩、闪光灯……他从小的梦想是当个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眼前这一幕让他觉得梦想成真了。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于广水是“北京8分钟”的一名轮滑演员,他的表演需要全程套在几十斤重的熊猫木偶里。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穿戴道具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作为木偶演员,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于广水和邢志伟在整个8分钟过程中都没机会露脸。

  第一次拿到熊猫木偶装的时候,大家觉得新奇。于广水在同伴的帮助下试着套了一下。“嚯,那重量直接压下来,肩膀就像担上了两桶水。”他回忆说。穿上这身木偶装至少需要两个人帮忙,一次穿脱需要15分钟左右,在训练间隙,别的演员可以松松鞋休息,他们只能继续套着木偶装。

  “不能坐,不能靠,只能站着。”邢志伟说,有一次彩排,他们从头至尾都穿着这身木偶装,大概有4小时。等彩排结束回到宿舍,肩膀和腿都感觉不是自己的了,只想瘫在床上睡觉。

  照着动画片学动作

  扮熊猫就要有个熊猫样。这是国内最顶级的木偶道具制作师做的熊猫木偶,演员就要把熊猫的姿态展现出来。

  “我们穿上道具,就要忘了自己,我们一上场就是两只熊猫。”于广水说,通过熊猫的姿势表达出情感是需要多练习的。他和邢志伟每天都会给自己加练一段时间,一个人练,另一个人用手机拍下来回看。“我们回宿舍用手机看视频,别人看电影,我就挑《功夫熊猫》、《熊出没》看,动画片里不是有熊嘛,可以学它们的可爱动作。”邢志伟说。

  两只熊猫木偶在表演时没有固定动作,但需要合着现场地屏打出的投影走路线。开始排练没有投影辅助,为了尽快熟悉线路,邢志伟就在模拟场地上用粉笔画出了自己的路线,一次排练蹭模糊了,下次练之前再画。经过两个多月的练习,路线早已刻在了两位演员的心里。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责任编辑:何明】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