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我找
APP下载

聚焦 | 一些众创空间的共享工位为啥成鸡肋?

发布时间:2018-02-13 13:34 来源:中青在线 我找by中青报 王烨捷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是新时代最大的创业机会

  | 2017年12月18日,郑州,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的良库工舍国家级众创空间。视觉中国供图

  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余家企业加速器,开展41个科技创新孵化链条试点,形成从产品创意到生产全服务的生态体系。2017年,众创空间、孵化器服务创新团队和初创企业近4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00万人。

  “众创空间是创业型社会的孵化载体,多一些挺好,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众创空间的运营效率普遍需要提升。”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因新书《众创空间:创业型社会新群落》在众创空间朋友圈里火了起来,不少政府主管部门和众创空间运营者找上门来,请他出谋划策。

  全国8个省份数十家众创空间跑下来,他发现,这些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都差不多,“变革是少不了的。”

  创新创业政策多,但满意度不高

  实际上,从创业者对于众创空间的满意度来看,这场变革就应该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志阳曾受政府相关部门的邀请,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杨浦区众创空间进行过较为细致的调研。杨浦的情况某种程度代表着全国各地“双创”发展扶持的较高水平,这里985、211高校云集,双创氛围得天独厚,仅环复旦、同济、上财区域,就有许多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

  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杨浦区众创空间80家,入驻项目2993个,入驻企业数为6640家,孵化项目存活率31.4%,从业人员365人,主要聚焦在互联网、教育、医疗、智能硬件、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然而,即便是在杨浦这个看似“完美”的双创温床,创业者们对众创空间、扶持政策的满意度仍不算高。

  “优惠政策很多,但创业者满意度却不高。”刘志阳在对上述众创空间政策扶持满意度调研中发现,对政策非常满意的占22%、比较满意的占36%、感觉一般的占24%、感觉不太满意的占18%。

  进一步分析创业者满意度的分类小项,刘志阳发现,众创空间的租金减免和财税政策的满意度最高,分别为56%和54%;但人才政策、金融政策和商务支持政策的满意度就很低,分别为25%、35%和26%。

  总体来说,除了房租便宜、税收减免,创业者们关心的服务类相关问题,成为众创空间的一大短板,“政策改进空间不小。”众创空间的区域布局,也成为很多创业者“吐槽”的对象。有72%的创业者认为,众创空间布局不合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众创空间布局太过密集,同一个区域多家同类型众创空间进驻,同质化现象严重。

  比如,杨浦区的长阳路,在已经引进优客工场、启迪之星、泛远孵化器的情况下,又陆续引入了创客+、中国电信众创空间和启医孵化器。大家聚集在一小块地方创业,并不是不可以,但聚居在一起的众创空间在人员配备、配套服务、服务内容、专业服务水平、产出成果等创业服务方面普遍差异不大。

  “布局不合理和服务同质化不仅直接导致了空间之间的竞争恶化,也导致了空间企业整体入驻率偏低。”刘志阳说。

  政府依赖度偏高,市场化程度低

  工位的空置率,是刘志阳调研众创空间必看的重要指标。他发现,很多号称很牛、很厉害、很多投资人关注的众创空间,都存在工位零散和空置率高的问题。

  有一家众创空间,在刘志阳第一次前往调研评审时,对方称还有很多创业者签约并未入驻。但在第二次、第三次匿名造访后,刘志阳发现,这家众创空间租给小企业的大房间已经有了70%~80%的入驻率,但大厅里的工位,仍然只有30%左右的入驻率。“很多空间里,小房间都租出去了,大堂里的工位却都成了‘鸡肋’。”

  在《众创空间:创业型社会新群落》一书中,刘志阳团队在全国走访调研后,把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归纳为六大类,其中培训辅导型和联合办公型分别占了26%和25%,也是目前最多的类型,“主要就是租工位给创业者,能提供包含融资、创业服务等在内的综合生态体系的,只有8%左右。”

  早期创业者往往缺资金、缺知识交流、缺平台,但大多数众创空间管理者,实际上并不关心这些早期创业者的内在需求,这直接导致众创空间中的“共享工位”成为“鸡肋”。少了一大群小型、微型的早期创业项目,众创空间被寄予厚望的“对新兴产业促进作用”这一功能也就可能无法实现。“正常的逻辑是,众创空间扶持小微创业者,然后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科技园区,最后形成产业集聚。”刘志阳说,这种问题直接导致很多众创空间成为政府政策的依赖者,而缺乏市场冲劲,“拿点补贴就算了,看看有啥好的项目,再投资一把。”

  在上海,一家叫Innospace的众创空间,就被刘志阳看好。“这家众创空间与西门子、微软等大企业合作,通过特训营的方式选拔创业苗子。这些大企业在特训营中发布需求,创业者通过与大企业和空间合作,既能很好地将项目与市场需求实现对接,也能在空间有效孵化。”空间经营者结合创业服务需求,衍生了创业融资、项目对接等全产业链创业服务。这样就有源源不断的小项目产生,所以初创企业也就一点一点培育起来,空间的工位出租也就应接不暇。在刘志阳看来,这是他见过的极少的工位“基本全满”的众创空间,也是全国为数较少的“综合生态体系”空间,“自建生态体系应是众创空间未来的出路之一。”

  创业型社会更需要“小而美”的社会民生项目

  更为尴尬的是,不少众创空间的经营者本身就极不专业,“没有创业经验,也不懂运营和管理,纯粹就是租租场子。”

  《众创空间:创业型社会新群落》一书在研究了美国的YC、Techstars、Ufrate、Rocket Internet和以色列Technion等创客空间后发现,由创业者或是资深天使投资人运营的创客空间,其市场化程度和盈利能力等要远远高于其他主体经营的创客空间。

  但问题是,我国创客空间大多由并不专业的人士在运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随刘志阳一同来到上海某个街道办的创客空间。在这里看到,这个地段优异、由多栋小楼组成的空间,完全由一名物业经理来进行管理。物业经理的工作是把房产租出去,并且每天来开门、关门,管理好这几栋楼。一层楼,就是一家中大型公司,甚至还有国企的下级单位进驻。

  这样的街道、乡镇、县级市众创空间,在全国各地不胜枚数,刘志阳说,“区县开办的众创空间,往往不具备基本的创业服务条件,不管是融资或是人才招募都存在很多创业服务短板。”刘志阳赞成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县级市由政府部门牵头搞众创空间,但要“因地制宜”。

  “周边有大学的街道,可以试试那些高大上的高科技创业项目;以居民区为主的街道,可以试试与社会民生相关的项目,比如养老、教育、快修、健身等领域的项目。”“社会民生领域的创业项目,目前仍然是一片蓝海。这片蓝海的承载落地区域,就在基层社区、街道、乡镇。”刘志阳不止一次地在各种由基层政府举办的创业项目评审会上“力挺”那些“小而美”的社会民生项目,比如帮家长接送孩子的公司、给老年人送餐的公司、辅导社区老人科学锻炼的公司等。“很多街道、乡镇也都喜欢瞄着高大上的项目,殊不知这些小小的为老百姓服务的社会民生创业项目,才能真正提升老百姓的实际幸福感。高大上的项目,街道往往承载不了。”

  刘志阳认为,“理想中的创业型社会,应该既有高大上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也有大量‘小而美’的社会民生企业。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问题,既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更是新时代最大的创业机会。众创空间本质上就是要提供早期的创业服务。只有那些提供专业化和差异化服务的众创空间,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制作:崔亦维

  编辑:宁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