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背后的“明星”:机车“黑匣子”检测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张文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夜幕降临,沸腾了一天的城市开始进入沉睡。此时,位于襄渝、西康和阳安线交汇处的陕西省安康机车临时整备场里却依然灯火通明、汽笛声声,一派繁忙景象。

    2月5日21时02分,通过电视大屏,安康电务段机车“黑匣子”检测工作人员廖梦时看到有机车即将入库。他迅速背起工具包,戴上安全帽,拿起防护灯和摄像手电筒走出工作间,提前到达规定位置,准备接车。

    俗称机车“黑匣子”的,实际上就是机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运行途中,“黑匣子”通过图文和交互界面指导司机安全操纵,全程监控列车运行状态,就像机车的“大脑”,被司机亲切称为“机车保护神”。

    隆冬时节,寒风刺骨。机车刚停稳,廖梦时便迅速在前后司机室外两侧设好防护。询问司机、输入代码、机车鸣笛,随后将头伸出窗外高喊一声:“HXD2 422 A节放风!”

    一场紧张的“战斗”旋即开始。在司机配合下,廖梦时首先进行机车紧急制动试验。随着机车手柄移动,“扑哧”一声,2秒钟内,列车管气压由600MPa减为0,各指示灯次第闪烁。在此间隙,廖梦时借助手电筒,打开旁边的柜子,详细检查了列车平调接口。

    由于班组检测的这列机车要跨越秦岭,为增加马力,两节机车重联在一起,相当于每台机车都要完成双倍的工作量。从输入代码开始的15分钟内,廖梦时穿梭在车上车下、机车两侧、地沟之间,共完成11种相关监控设备、37项设备参数检查测试任务,不停手比、眼看、口诵,让人眼花缭乱。

    廖梦时告诉记者,他和同事共负责236台机车“黑匣子”的检测任务,每班4人、4班倒。由于晚上工作时间长,任务量大,工作人员又分成前、后夜轮班。即便如此,后夜工作人员仍要在晚上7时到位,在工区统一休息待班,以保证精力充沛。

    春运期间,班组负责的路段增加临客23对,每天整备任务相对增加三分之一。高峰时段,每10分钟就有一台机车出入库,每台机车平均整备时间不足1个小时。“我们征求了所有职工意见,这套程序反反复复修改不下20次,安全高效,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车间主管安全副主任张波说。

    21时27分,廖梦时回到工区,把列车运行文件和测试文件上传至局域网。“Ⅰ端速度传感器低速跳变超过3公里。”登记完检测台帐,没来得及喝口水,廖梦时又接到数据分析人员的故障报告。原来,为方便信息传递,两个工区调整实行“合署”办公。

    “‘黑匣子’设备采用双套冗余设计,但为了万无一失,像这种小活也必须及时处理,而且要快。”廖梦时一边和同事整理抢修备品、工具,一边告诉记者:耽误机车正点出库,整个计划就要重新调整,“影响很大。”

    廖梦时刚出门,2台机车实施重联,正在洗车准备入库。另外两名“黑匣子”检检工早已闻讯,急步冲进了夜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