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APP下载

缅怀2017年逝去的医者|他们医人无数,最后却…

发布时间:2018-02-06 18:51 来源:健康中国周刊 

  2017年1月2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大夫郭庆源接诊完38个病人、值完夜班后,突然出现抽搐症状,呼吸暂停,经4个小时抢救无效死亡。

  年仅43岁的郭医生,在事发前一小时还打电话叮嘱同事,关注一名病人复查的注意事项。谁曾想惨剧就这样发生,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留下同为医生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才不足半岁。

  郭医生同事的朋友圈截图

  更让人心痛的是,这样的悲剧绝非偶然——

  在搜索引擎输入“猝死”、“医生”、2017等关键字,显示有207000个相关结果:

  询问病人家属的情况

  是她生前最后一句话

  2017年12月29日12时许,43岁的赵变香在病房查房时突发脑出血,病情持续恶化。30日凌晨2点,赵变香八旬老父母被搀扶进入重症监护室,见了女儿最后一面。5个小时后,女儿永远离开了他们。

  据了解,事发时赵医生已经连续工作18个小时,上午坐诊结束,中午看完门诊上的病人后,赵医生放心不下,又去查房。走进病房时她还笑着询问病人家属“你妈怎么样?”未等交代事项就倒在了病房内。这五个字,竟成为了她生前最后一句话。

  赵医生的父亲在病床前守望女儿

  24小时在线的“群主医生”走了

  2017年11月2日凌晨,宁波市妇儿医院汪健红医生在回家的路上不断回复着患者的消息,却未曾想生命在点击屏幕的动作中戛然而止。

  汪医生微信里有2603位患者联系人,大家咨询的病情总能得到详细回复;24小时开机接诊,晚上11点还在家中给患者看病,凌晨5点就有电话打来预约……连轴转的工作将这位仅34岁的年轻中医的温暖笑容永远定格。

  11月2日2时24分,邓永丽强忍悲痛在丈夫的朋友圈发出最后一条消息——汪医生因病去世,所有医疗活动取消。泪水滴洒在手机屏幕上的那一刻,同为医生的她的想法很简单,“白天一上班他就要去坐诊,一周休假肯定有很多病人来,希望大家别白跑。”

  汪医生生前工作的102诊室。(忻之承摄)

  家里的顶梁柱在凌晨倒下

  2017年9月27日,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赵林鹏医生于夜间值班中突发猝死,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于2017年9月27日23:20 逝世,年仅40岁,家中还有一个4岁的孩子。

  悲剧发生后不到一周,东莞长安港湾医院外科医生郑学文在值夜班期间,因中动脉夹层突发腹痛,于10月2日医治无效离世,年仅39岁。

  赵医生同事朋友圈截图

  第五位病人到来时

  护士再也没能叫醒他

  2017年8月11日清晨4点,武科大附属汉阳医院医生周春鹏在夜班救治4位病人后,回到值班室稍作休息。当第五位病人来到时,护士却再也没能叫醒他。年仅30岁的周春鹏,永远地倒在了医生值班室的办公桌上。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周医生的老师、武科大医学院校友办龚老师在微信中留言

  他倒在了最心爱的岗位上

  2017年7月18日21时,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董阳阳医生,在夜班后连续加班做完两台手术,终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未能将他从死神手中挽回。董阳阳医生英年早逝,终年36岁。

  董医生同事的微信留言截图

  “黑+白+黑,下班啦,还活着真好”

  2017年6月28日,浙江邵逸夫医院的规培医生陈德灵猝死,年仅26岁。根据网友爆出陈医生的朋友圈截图推测,他经常通宵加班,“一宿不睡”似乎是常态。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发动态感慨“活着真好”。

  陈医生生前朋友圈截图

  “他两个孩子大的连磕头都不会,

  小的才刚出生”

  2017年5月10日,山东省临沂平邑县中医院外一科副主任彭英雨猝死,年仅37岁。据同事回忆,那段时间,彭医生的心脏不好,又一直忙于临床一线工作,有时三台手术连轴转,耽误了治疗。彭医生和妻子都在医院上班,大儿子7岁,妻子刚生完二胎。父母已老,孩子还小,送别父亲时连磕头都不会……

  彭医生同事朋友圈留言截图

  10年间共有470万医学生毕业

  医生总量却只增加75万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仅被媒体报道过的猝死医师已有31位之多。

  若要加上那些未被媒体报道的,这个数字只会更让人揪心。

  每当噩耗传来,有医者积劳成疾,离我们远去,总会有悲戚的同行点起一行行蜡烛哀悼,感同身受地说到“天堂没有手术”。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同行们最能懂医生的辛苦——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39.2亿人次,同比提高1.9%。然而,由于回报付出难成正比,医学生学制长、学业压力大、成才艰难以及执业环境等多重压力,许多医学生被迫改变学医的成本预期,难以坚持医学理想。

  2017年《The Lancet》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10 年间,中国有 470 万医学生毕业,而医生总数只增加 75 万,25-34岁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医护人员数量却严重供不应求。甚至平均每2300名儿童患者配备一名儿科医生(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统计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只能加班加点,增加自身工作强度来撑起这庞大的诊疗量。

  《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医联APP和艾瑞咨询联合调研结果),77%的医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24.6%的医生工作时长曾超过80小时;43.5%的医生表示曾留宿8次,留宿次数在11次以上的医生升为20.0%。

  不仅如此,因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晋升还需学术论文支持,医生们在工作之余还要看文献、做科研、继续充电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感觉像是被拴在磨上的驴,既没有休息也没有自我。”知乎用户TNT TNT曾这样总结道。

  我们悼念那些逝去的生命,感念医者仁心。作为患者,我们要理解医生高负荷工作下的有限精力,更要信任医生。感恩医生们及医者家属付出的同时,我们也由衷地希望医生们能在工作压力下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做燃烧自己的蜡烛,要做能够散发长久光芒的宝石,熠熠生辉。

  编辑:孙迟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发请扫描下方版权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