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长大大
APP下载

震撼!62年前的夏天,6000人的集体迁徙史,你真的了解吗?

发布时间:2018-01-31 20:53 来源:长大大 

   62年前的1956年夏天,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1月30日,教育部召开教师工作战线学习“西迁精神”座谈会,你了解“西迁精神”吗?跟小编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央视《新闻联播》一周内两次聚焦“西迁精神”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经历交大西迁的部分师生行走在西安交大校园内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们,指出: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

  无怨无悔,

  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召开教师工作战线学习“西迁精神”座谈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学习西迁老教授们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激励全国广大教师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激发爱国奋斗情怀,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奋斗。

  1月18日晚,

  央视《新闻联播》头条

  以《“西迁精神”:奉献青春为家国》为题,

  长时段报道西安交大“西迁精神”,

  讲述西安交大人

  为国家奉献青春的时代担当与家国情怀。

  1月2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中

  以“薪火相传 奋进新时代”为题

  再次报道西安交通大学62年来扎根西北

  为西部建设、国家发展奉献智慧与力量

  这是央视《新闻联播》

  一周内第二次聚焦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

  震撼!62年前的夏天,6000人的集体迁徙史

  62年前的1956年夏天,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用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建设祖国大西北。

  交通大学师生西迁时使用的乘车证

  到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1959年拍摄的西迁后的交通大学校园一景

  62年来,西安交大继承和发扬“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扎根西北,再度创业,经过几代人的无私奉献,在祖国西部率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改变了中国西部当时没有一所规模宏大、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

  1956年7月20日,交大首批迁校教职工踏上西迁征途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祖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交大师生的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任何时代都足以光芒四射,令人热血沸腾。

  1959年,西迁后的交大校园图书馆阅览室

  老一辈的“西迁人”都经历了些啥?

  作为老一辈的“西迁人”,他们凝铸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用奋斗写就“奉献青春为家国” 的感人故事。

  当年

  24岁的卢烈英

  是第一批随校西迁的教师

  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

  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

  装上火车向西行进

  西迁老教授卢烈英表示,61年前,他们作为青年教师,响应国家的号召,从上海迁来西安,几十年来,亲历和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了憧憬。

  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

  钟兆琳先生

  妻子卧病在床。

  同事劝他留在上海,

  但他还是带头迁校,

  只身来到西安。

  今年81岁的老教授金志浩,当年是第一批报考的学生。他仍记得那西行列车的乘车证,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字样。

  如今,80高龄的金志浩教授退而不休,担任西安交大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

  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

  运动、骑车、搞科研。

  “人千万不能停下来,

  停下来就什么都坏了。”

  而当下的我们可能

  过着懒得去上早自习,

  一觉睡到大中午的校园生活。

  83岁的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胡奈赛,同样也是退而不休,坚持工作在一线。

  这名西迁时的物理教师,还想为祖国多发现些“强国”的“好苗子”!

  “爱国是一种情怀,奋斗是一种精神,

  西安交大西迁精神就是要奋斗,

  我既然还有份光、

  有份热,

  我就应该发挥。”

  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而“西迁精神”的传承,从来就没有停下来: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玉龙,在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和他的团队因为“特种传感器”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团队传承“西迁教师”的坚守精神,从最初对国际前沿的跟踪、追赶,用20年的研究达到了今天的国际领先。

  而赵玉龙也表示:“我们更多的还是要扎根西部,做好一些国家所需的或者是能解决重点领域核心技术问题的一些科研成果。”

  西安交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林舒进去年来到偏远的正阳镇挂职扶贫工作。他用专业知识帮农民找销路、动员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现在即将博士毕业,他却希望能把青春留给山区。

  正是因为交大人的坚持不懈精神,

  才谱写了这段浩瀚而厚重的

  交大西迁史

   195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和建设大西北的战略,决定交通大学主体从上海内迁西安。

   1956年6月2日,西迁的先遣队伍出发,8月10日第一批西迁师生员工和家属从上海徐家汇踏上西去的专列。

   1957年,交大主体部分迁至西安。

   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别独立设校。

 

  你真的了解西迁精神吗?

  什么是“西迁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门|

  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对“西迁精神”的高度定位

  1956年7月20日,交大首批迁校教职工踏上西迁征途|

  人民日报把“西迁精神”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并列,共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是对“西迁精神”的高度定位。

  “西迁精神”在如今的意义?

  交通大学俯瞰

  交大人有一句口号,“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爱,哪里就是家”。很多人主动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克服困难,登上西行列车。面对祖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召唤,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至今想起来,令人更感动。

  如今,西迁精神正在新时代催人奋进,西安交大承建的中国西部创新港将在今年建成,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研发中心将为国家西部发展提供新的智慧引擎。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徐宗本则表示:“一个新开垦的地,新的一幅纸要作画,能够展现无限的可能。要建设好它,更需要有‘西迁精神’的延续。这个精神的最核心就是一句话,就是党的号召,国家的决定,这就是我们的选择。”

  西迁精神,我传承

  很多网友也表达了对践行“西迁精神”的坚定信念:

  @德鸿财富许海强:作为一个交大人,我自豪,我骄傲。六十多年的精神,要记录,要传承。

  @Out-there执着奔放的青春:伟大的西迀精神必将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楷模指引我们不断奋勇向前!

  @SuperBaohan:西迁精神总是让人倍感振奋。

  @蓉茴:赤子之心写华章。

  @故鲲:有时候,奋斗不仅是一种人生坐标,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田村列延何胸腥83:每个西安人要记住交大西迁精神,更要延续这种精神。

  强国一代有我在

  西迁精神我传承

  留下你想说的话

  咱们留言板见

  来源 |综合整理自美福之音(ID:meifuzhiyin)、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ID:xjtu_gsnews)光明日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叶雨婷)荣耀西安网、西安晚报、西安交通大学、新浪微博等

  编辑 | 常江

  投稿合作 | growupcyd@126.com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