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党建治学」守住我们的根与魂——专家谈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1-24 21:50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 

「党建治学」守住我们的根与魂——专家谈文化自信

  近日,围绕《王蒙谈文化自信》一书,长安街读书会、人民出版社等发起读书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围绕“中华文化,世界自信”这一主题,与读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王蒙:中华传统文化长期一枝独秀,但1840年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不仅使中华民族面临落后挨打、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屈辱,更为深层的是还前所未有地动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尊严的国本,造成了几代华人尤其是学人文化人的焦虑心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硬是在苦难中奋起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起点,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化,坚定自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当前,我们强调文化自信,不是汉唐明清人在讲文化自信,而是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讲文化自信;不是孔孟,也不是秦皇、汉武、康熙、光绪讲文化自信,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讲文化自信;不是在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或者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西逃时的胡言乱语,而是在历尽艰难、中国终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的坚定认知。

  张颐武: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发展,GDP全球第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此时,我们需要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更大的繁荣昌盛、转化发展,使我们的文化事业取得与中国的国力、历史与国际地位更相称的创造与成绩。前几天,我家附近拾荒的一个老太太告诉我,她自己花30块钱买票看了《战狼2》,从这件事里能清楚地看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新时代,物质生活水平已大为改善的人民群众,对更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上升,提出并强调文化自信,正是对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回应。

  辛广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确提升了。以前出国,我发现在奢侈品店门口排队的主要都是咱们中国人,但在美术馆、艺术馆门口排队的人中却很难找到一个中国人。一个月前的一天中午,我路过中国美术馆时发现,看展览的人排起了长队,队尾都到美术馆后街了,得有上千人的样子。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蒙曼: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强是综合的,各个方面都要强。历史上,唐朝之所以被称为盛世,绝不仅是因为疆界和武力,更因为东亚文化圈在那时形成。当时,各个国家都派人到长安学习唐朝文化,唐朝的律法也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白居易的诗不用三年就能流传到日本,中华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这就是强大的表现,也是我们在新起点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此外,文化是团结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我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有一个感受,从学生到农妇到快递小哥等等,都对中华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现在,要团结最多的人来追求中国梦,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要寻求这样一个最大公约数,把最多的人凝聚在一起。

  生生不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决定了其至今仍富有活力

  王蒙:文化是一个宏大话题,尤其是对于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国而言。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一位学者在境外大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外国听众请他讲讲如何博大精深法,我们的教授则以“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不可说”而最终没说出所以然。这样的做法恐怕是不行的。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性善论,强调整体性、混一性,饱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改革进取精神等特质决定了其至今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以治国理政为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即以文化、道德立国——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一方面,这是一种循环认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件事,即尚善、尚德。另一方面,中国又有尚同的理论,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人认为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就能解决问题。同时,中国人并非呆板,从《易经》就开始讲究变化,与时俱进就是从庄子的与时俱化来的。所以,中国从古代就讲究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调适能力。我经常提起这样一个事例,上个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但西方一些政要,如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都看好中国的改革。这不是偶然的,他们明确指出原因在于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

  张颐武: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塑造了中华儿女重整体重宏观的特质。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一个县长跟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市长会见。谈话的时候,中国的县长先讲天下一家、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才提到双方合作。美国的那个市长,他注重实际利益,一开口就问双方合作的好处。我还知道王蒙先生发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中国人写信都是从中国北京开始写,然后写朝阳区某某街道某某小区几号楼,西方人是从具体几号楼开始写,然后才是某某街某某区某某市。从这些对比中可以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十分鲜明,并深深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

  蒙曼:时代虽然变化很快,但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并不会与现代社会割裂开来。比如,原来媒体做娱乐节目,觉得老百姓只要笑就好了,就追求怎么才能让人笑。现在发现,看中国成语大会、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观众也会笑,而且笑的同时他还会觉得这节目挺好,还会跟人议论。观众之所以会喜欢这些节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仍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仍能引起广泛共鸣。所以,不要太低估老百姓的文化素养,也不要太低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取其精华,抓住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和气质

  王蒙:我注意到当下一些现象,一些人继承传统文化,不分糟粕与精华。如果现在还全面鼓吹二十四孝,鲁迅都不会答应。“埋儿奉母”发生在今天不是“孝”,而是刑事犯罪。除了这些明显的封建糟粕,还有一些借传统文化热而借尸还魂的落后习惯和意识,这些都应该被我们视为糟粕而加以摒弃。

  我们强调文化自信,绝不是妄自尊大,更无需自我较劲、妄自菲薄,要敢于开诚布公,大大方方地交流。一次,在国外有人问我,“中国所有的书都得经过政府的审查才能出版,这样的话书还怎么写?”我就回答他,你知道中国一年出多少书吗?当时中国每年新书的品种大概是20万,要是每一本书都要审查的话,那么国务院各个部门的所有官员就得从早到晚看书,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岂不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readingclub(读书俱乐部),这可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没达到的。

  张颐武: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年冯友兰先生就提出过抽象和具体的办法。抽象的继承其实就是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精神、气质,而太过于拘泥于具体的形式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学生协会倡导穿汉服,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的服装穿起来很雅,走在校园里,乍一看衣带飘飘很漂亮,但仔细一看,唉,脚下怎么是一双阿迪达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表面上赶赶时髦。

  蒙曼: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个道与术的问题。现在很多东西都沉迷于术,没有抓住后面的道。比如,穿汉服就是停留在了术的层面,甚至是比术还要靠下的一些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要弄清楚文化有哪些好的精神值得追求,而不是拿二十四孝一条一条抠,或者是拿《弟子规》《三字经》一条条对,那没意思。我们谈文化自信,有一条特别重要,就是应该加强美育。中国古代能跟今天无缝对接的是什么?是审美。美是没有高下之别的,可能欧洲文明在技术上比我们要强,美国文明在管理上可能有一些比我们好的东西,但是谁能说哪个民族的美比另外一个民族的美更高级点或者更低级一点吗?审美是特别具有民族性的。

  注:本文首发于中央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18年第1期(第二十一次长安街读书会)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