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西安交通大学传承与发展西迁精神综述

发布时间:2018-01-24 14:18 来源:西安晚报 

生活中的何新楷教授(左)开朗、谦和。西安交大供图

  60余年前,一群年龄不一、但心一样火热的交大师生,打包了行李,乘坐火车从上海一路向西来到西安。几十年献身大西北建设,他们参与和见证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六十余年,他们从热血沸腾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西安交大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说,老教授的一生践行的就是“西迁精神”。

  共同的奉献精神

  让他们携手西迁到西安

  西安交大老教授何新楷1953年考入交通大学动力系内燃机专业,1957年毕业后随着西迁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发动机结构与强度方面的研究。在校内主讲内燃机原理等五门课程,教出的学生和研究生不计其数。

  记者了解到,何教授与他的爱人都是交通大学53级的学生,俩人在大学校园里相识、相知、相爱。回忆往事,何教授说:“我谈恋爱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那个人一定是要愿意跟我一起吃苦的,因为我不会改变要到艰苦地方工作的意志。”幸运的是,何教授的爱人有着同样的想法,她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跟随何教授一路向西,从黄浦江畔来到兴庆湖边。何教授夫妇离开上海时并无太多的留恋,在他们眼里,党和国家培养了自己,自己便要报效祖国,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迁校的时候我是一个年轻教师,刚刚二十多岁,真正克服困难的应是我们那些老教师,他们拖家带口迁到西安来,确实是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何新楷教授对记者说。

  使命感是他们

  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我第一次讲课是用上海话,学生很多都听不懂。当时很多老师都是用上海话讲,学生听完课真的是听不懂。”何新楷教授回忆,不仅是他带的班里,学校大多数学生都面临“听不懂”的问题,校长就下一道“命令”,让用普通话来讲课。

  “我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讲皮带的传动,老师说上海话学生怎么能听得懂?上课时每讲一句话就要想一想这个用普通话怎么说。年轻的老师改用普通话讲课相对不太难,但是老先生们克服的困难相对就大得多。”何新楷教授回忆,当时老教授存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困难,但他们都一一想办法克服了。伴随西迁一起来西安的不仅仅有师生,甚至厨师、面点师、理发师、修鞋匠等一批人也来到了西安。“实际上就是把上海一个小生活圈子给弄过来。学校领导考虑得非常仔细,我来了以后感觉挺好。”何新楷教授回忆,放假回家,很多人买不到票,省上专门解决了此事,这让他们感觉到非常的温暖。

  “总而言之,大家心里装的就是爱国和主动奉献建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是一个重大责任,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们有责任去建设。”何新楷教授说。记者任娜 实习生薛珂

【责任编辑:何明】

上一页 1 ... 5 6 7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