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西安交通大学传承与发展西迁精神综述

发布时间:2018-01-24 14:18 来源:西安晚报 

  1958年9月,当时年仅23岁的工程物理系教师朱继洲和同事们一起,作为交通大学最后一批西迁人员来到西安。“像机械系、动力系、电机系等原来在交通大学较强的系,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先生跟年轻教师都过来了,带来了很好的教学传统,到了西安以后,没有因为迁校耽误一节课,也没有因为迁校耽误一节实验课。”回忆西迁,朱继洲说。

  带来优良教学传统

  1955年,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一呼而百者应。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的号召,从繁华的上海奔赴西部,将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投身于这片土地。“我们当时就是二十二三岁的时候,跟着我们的老先生一起西迁。难能可贵的是,这支队伍到西安来以后,把老交大的一些传统带过来了。”朱继洲说,老交大本来非常有名的就是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教学传统。迁来的时候,虽然是分设两地,但这些优良教学传统基本上也都带过来了。

  “西迁为什么会成功?我认为首先就是西迁的思想基础好。比如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们都是在党的培养下,享受着助学金培养出来的,所以大家都是一心想要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好,这个思想、这个主观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朱继洲说,不能因为搬迁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西迁之后,教学上大家都非常认真、非常努力,尽量克服遇到的困难,把工作搞好,而且这个工作得到了当时教育部的公认。在1995年国家第一次优秀本科学校的评估中,教育部派了一个十人专家组到西安交通大学来验收、评估,西安交通大学在当年年底就获得了通过。

  克服困难搞好教学

  当时西北比较落后,国家需要大批人才建设西北。“国家培养了我们,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服从国家需要,来参加大西北建设,做大西北建设的排头兵。”朱继洲回忆,当时机械系有7个教研室,自愿报名的已经有100多人,占到机械系青年教师的86%。很多青年教师放弃了上海优越的条件,有的把房子捐给了国家,有的把家里安顿好,有的携家带口一起到西安,迁校得以顺利实现。

  “迁过来以后,生活上的困难确实不少。”朱继洲说,当时在这边的生活比上海要相差很远。“记得当时大米一个月每人是一斤,还有部分粗粮,每人定量。我家当时有三个小孩,一家五口人一个月只有5斤米,每人一个月只有4两肉、半斤油。那个年代确实在生活上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大家都想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尽力把教学搞好”。

  陪伴西安交大走过几十年,眼看着学校越来越好。“因为有这么一支西迁队伍,老先生带着我们这些年轻人过来了,在这里扎根西北,艰苦创业。经过了60多年,为西北带来这么好一个学校,我们感到很欣慰。”朱继洲说,西迁精神是值得传承、弘扬的,“我们那一代人非常幸福,完全是国家培养起来的。既然祖国培养了我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服从命令、义无反顾。以前是,现在是,今后也是……”

  记者任娜 实习生薛珂

【责任编辑:何明】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