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共青团新闻联播
APP下载

青少年减防灾教育:当心误导太多!

发布时间:2018-01-09 17:2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共青团新闻联播 杜沂蒙 马赛

  主播君的话:

  还记得汶川地震中,四川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一次次冲进教室救孩子的故事吗?当26岁的袁老师抱出第14个孩子,又一次冲进教室时,就再也没有出来。那件事之后,谷仓意识到,教会孩子们自救比等待他救更重要。

  近年来,作为“燕赵校园减防灾工程”发起人,谷仓发现了青少年减防灾教育存在的不少误区,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青少年减防灾教育普遍存在误区

 

  1、安全意识淡薄

  上课时,谷仓告诉孩子们,“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灾害发生。”大家都不信。

  去大学讲座,当他介绍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们并不认可,觉得他对“常见”理解有误,用错了词。

  于是,他就做起了除法。

  “我把每年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次数除以365天,再除以24小时,除以60分钟……最后告诉大家,我们聊天的每1分钟都会有约10次地震发生,又列举出身边的各种安全隐患,引起大家对灾害的警觉”。

 

  2、对灾害中二次伤害的忽视

  灾害现场,谷仓看到受伤的小孩经过简单包扎和父亲待在临时过渡的帐篷里,却并没有去医院的打算。

  后来谷仓和志愿者们说服孩子父亲,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这才发现孩子腿骨折了。如果孩子送医不及时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谷仓不敢去想。但是让他深受触动的是老百姓对灾害中二次伤害的忽视。

 

  3、孩子们被“错误普及”

  一次,他被邀请做一个减防灾知识竞赛的评委,看到其中一个宣传点:“不熟悉水性的孩子,请不要参与溺水救援”。

  “这就是说懂得水性的孩子就可以下水救人吗?”谷仓当场就指了出来:“会游泳和会救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类似的误区谷仓经常碰到,因此在他的减防灾知识普及中,始终坚持一个理念—— 杜绝孩子参与直接救援,或者说肢体接触性救援和入水性救援

  “当身边小伙伴溺水的时候,可以呼救寻求成年人的帮助,或者利用绳索、木棍等物体非肢体性接触救援,而不是直接伸手过去拉。”

  谷仓

  与其专注救援,不如教会更多人自救

  作为邯郸市户外救援队发起人,有多年现场救援经验的谷仓发现,能在自然灾害中存活下来的人,90%以上都依靠的是自救和互救。

  这样的数据让谷仓和团队成员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向,他考虑:“与其专注于救援,不如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普及减灾防灾知识,提升减防灾安全意识,提高灾害发生时自救互救能力。”

  谷仓将减防灾知识普及的对象瞄准在了校园。

  一开始,他们只是很生硬地给孩子们讲一些原则、理论性的知识,孩子们并不喜欢听。

  “普及减防灾知识关键是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并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于是,我们转变方式,采用线上线下、室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从提升安全意识入手,结合一些重大灾害或者新发事故,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带孩子们感受灾害现场。”

 

  谷仓

  在后续的普及中,他们还对青少年减防灾知识进行了系统化梳理,通过动画等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传播灾害常识和灾害逃生方法,等大家有了基本的了解,还会适当设置一定的情景,进行灾害演练。

  不追求数据增速,要教一个会一个

  很多类似的知识普及性志愿服务项目发展都比较快,但是谷仓不一味追求普及人数上的增长,关键要看有多少孩子真正掌握了自救技能。

  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谷仓的“燕赵校园减防灾工程”形成了一整套4个专题、系统的教学课程。他还感觉到,许多学校逐渐开始重视减防灾教育了。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以前团队要走进校园“自我推销”,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邀请他们进校园开展减防灾知识普及。特别是寒暑假前期,不少学校还会专门定制防溺水、防火灾的专题辅导。

  一年前,谷仓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担任团邯郸市委兼职副书记。到任后,了解到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及困难青少年健康成长,团邯郸市委曾在2014年创建了“春雨乐园”项目,谷仓和团市委“一拍即合”——“春雨乐园”项目增加一项为农村留守儿童普及减防灾知识的任务。

  2017年,该项目在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活动中获得提名奖。谷仓设想,将来,他们会利用互联网+公益,把防减灾工作的知识点,做成动图或者动漫,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块,通过互联网平台提高传播效率。

  照片由本人提供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见习记者:杜沂蒙 实习生:马赛

  编辑:杜沂蒙

  视频制作:杨艳

【责任编辑:李翀】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