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特稿||南京1937:人性的泯灭与人性的光芒

发布时间:2017-12-14 08:28 来源:国科大微信公众号 

    2014年4月26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并出席国科大中丹科教中心大楼奠基仪式。次日,女王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她也成为第一位访问该馆的在任国家元首。

    丹麦女王为什么造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丹麦与这座城市又有什么关联?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0年祭。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特约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戴袁支先生撰文,翻开那段充满血泪的沉重岁月,再现人性的泯灭与人性的光芒。

    1937年12月5日,巨大的战争阴云笼罩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的上空。位于南京城外东北远郊20多公里的江南水泥厂,来了丹麦人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德国人卡尔·京特博士以及两位随行的翻译。

    辛德贝格

    辛德贝格,1911年2月19日出生在丹麦奥胡斯一个奶酪商的家庭。在兄弟中他排行老二,毕业于10年制学校。他从17岁开始闯荡世界,去过美、俄、阿尔及利亚。后来他到中国打工,曾先后应聘上海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丹麦牛奶公司以及南京的丹麦步枪辛迪加。

    八一三事变后,在日本邮船公司驻上海杨树浦的码头,他目睹了日本兵虐杀9名无辜中国人的场景,目睹了日机轰炸先施公司、永安百货公司后的惨景。辛德贝格先在上海租界万国军团服役,后成了采访战事的英国《每日电讯报》高级记者斯蒂芬的助手(司机、摄影师)。斯蒂芬被日军打死后,辛德贝格受聘丹麦F.L.史密斯公司中国代表事务所(江南水泥厂水泥生产线的设备供应商),来到地处战区的江南水泥厂。

    江南水泥厂地处长江南岸、栖霞山东麓。栖霞山俯瞰着长江,南京—上海的铁路从此经过。此地是南京保卫战外围防线的东北要冲,一场恶战就要在附近打响。

    两位外国人的任务是在战时与少数留厂员工一道,保护这座新厂。这家中资企业的水泥生产线和电气设备,分别购自丹麦和德国,刚安装完毕,空载试车成功,侵华日军的战火就随之逼近。因购买生产线的两成货款,依约投产成功后方予给付,故来了丹麦人;而工厂所属的江南水泥公司雇的德国人,则佯装成电器供应商。

    自12月6日起,南京城以东爆发了一系列激战,其中9日的战斗就发生在水泥厂近旁。在南京城东和紫金山抵御侵略的是中国第2军团第41师、第48师,第66军以及教导总队,进犯此处的是日军第16师团第30旅团等。11日晚,该厂附近的龙潭镇又来了日军第13师团第103旅团。

    建立江南水泥厂难民区

    日军在进犯的沿途,先烧杀抢奸,后又反复扫荡、骚扰。其中,仅孟塘村、湖山村遇难的乡亲,就分别有80多人和60多人。农民们流离失所,带着铺盖卷,离乡背井“跑反”(逃难),但大江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从12月9日起,就有难民在水泥厂附近滞留;11日起,工厂开始在厂外南北两边收容难民。后来这里搭满了栖身的棚子,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难民,人称“江南水泥厂难民区”。

    江南水泥厂难民区

    (【美国】福斯特 摄,现藏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

    1937年上半年,辛德贝格曾在南京一家丹麦公司工作,熟悉南京城内情况。12月6日,辛德贝格到达栖霞山的第二天,步行进城,联系了德国留驻南京的外交官、拍发了已抵达南京的电报、购买了食品和饮料。他见到城里一些坚持留在南京的外国人设立了南京安全区,向难民们开放;加之,1937年8月中旬,淞沪抗战爆发后,辛德贝格在上海曾目睹法国饶神父在南市设立安全区,救助战争难民。

    京特、辛德贝格等,成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的负责人。他们冒险收容了包括从日军下关、紫金山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中国部队的官兵,给予初步医疗后,遣送他们脱险;组织红十字会,埋葬死难者;在其后三到五个月内,收容了来自工厂周边25个村成千上万的难民,以及来自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的30余名难民,顶峰时期(1938年3月中旬)收容的难民总数达到1.5万—2万,同时还保护了100多头耕牛。

    难民区插了丹麦、德国的国旗,辛德贝格、京特博士亲自出面保护这些难民,他们一方面与日军周旋,一方面坚决阻止日军放火、强奸、抢劫、抓人。难民们都称该难民区相对“保险”。

    辛德贝格举着丹麦国旗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的留影

    难民棚失火,辛德贝格、京特还救济遭殃的难民每户9公斤米。直到晚年,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村村民苏国宝还记得,除了赈灾的米外,两位外国人还各给了他一块银元,帮他们家庭度过那段苦难的岁月。

    设立江南水泥厂小医院

    辛德贝格曾于1937年12月20日、1938年1月14日,分别送受伤的中国人和被日军炸伤的儿童进城就医,均受到日军的阻扰。1937年圣诞节前夕,辛德贝格进城结识了金陵大学医院(今南京鼓楼医院)的美籍外科医生威尔逊。医院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赠送了若干药物、绷带,并来了两名护士。这样,小医院就在江南水泥厂单身员工宿舍建立起来。虽然缺乏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但是小医院还是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京特博士的日语翻译颜景和记载,经抢救、护理而“活命”的有“无数”。

    如今,南京麒麟街道晨光村白姓村民,还记得该小医院救治其被日军砍伤的祖父白启林的故事;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贝茨文档,还保存有辛德贝格记录的救助负伤的中国军民的案例;美国传教士马吉牧师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留有该小医院的镜头;笔者也在江南水泥厂考定了该小医院的旧址。

    辛德贝格记载的救助中国伤员的案例,现存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贝茨文档(刘家峰 扫描)

    最新发现的史料显示,1938年3月8日—10日,辛德贝格以请威尔逊大夫休假的名义,将他请到栖霞山,对难民中的伤病员进行了巡诊。威尔逊除看了江南水泥厂小医院,了解了他们的接诊量、患者受伤的原因,“还是做了一些截肢手术”,并从伤者身上取出一颗子弹,且察看了受细菌感染而出现坏疽的产妇,决定带她进城手术(1938年3月11日下午,在金陵大学医院威尔逊为这名妇女做了截肢手术)。威尔逊还回访了经他手术后仍留在栖霞寺的两名病人,并为寺庙收留的不少病人提供医疗建议。

    用图文记录日军暴行

    辛德贝格于1938年2月5日写信给他在丹麦的朋友说:“你难以想象,这里到处血流成河。……血,血,到处都是血。这些天来,中国人被实实在在地放了一次血,……得有大规模的行动,才能让人感觉到(到处血流成河)”,“(江南水泥)厂里收容……中国农民,包括妇女儿童,他们失去一切,几乎是一些赤贫的人。……问题是没有足够的食品,只有上帝才知道这些可怜的人是如何苦熬度日的。等春天到来的时候,他们甚至无法耕种,因为所有的牲畜都被日本兵宰杀吃肉了。春播的种子到时也肯定没有,因为他们现在总得吃饭啊,再说绝大部分粮食和家禽都被日本人抢去了。”现在在丹麦奥胡斯图书馆,人们还能检索到这封刊载1937年3月6日在《奥胡斯教区时报》上的信。

    因辛德贝格与城内从事人道救援的“两会”建立联系后,1937年12月27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财务主管、德国卡洛维兹公司(Carlowitz & Co.)工程师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就有机会访问栖霞山,并记载下他耳闻目睹的日军暴行。

    1938年2月16—17日,辛德贝格还开车接送马吉来栖霞山考察,使马吉有机会写下《栖霞山之行报告》,并于往返途中及在访问栖霞山期间,用他的贝尔牌16毫米镜头的电影摄影机,拍下了15个珍贵的镜头,且写下相关的解说词,这些都记录了日军的暴行。

    1938年3月8日至10日,辛德贝格联手威尔逊,对栖霞山难民中的伤病员进行巡诊,也使威尔逊有机会记下日军在栖霞山的暴行。

    辛德贝格还借来一部相机,冒险拍下一些照片,并用英文写下说明。

    “这个农民(的)小孩被枪托打死,因为他没有脱帽。”

    “日本兵抢了这个农民的钱,然后将他杀死。”

    “1938年1月南京城外,数名和平的中国农民被日本兵取乐杀死。”

    ……

    其中有两张照片,日后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典型照片。

    “城外小水塘里都是被处决的中国士兵的尸体,这些士兵在日本人向他们许诺投降后会得到安全和善待而投降。”

    “这个孩子也被故意杀死,他的妈妈被打伤。”

    如今,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哈利·瑞森中心,人们能见到这些照片的原版及原始的英文说明。

    日内瓦放映电影揭露侵略者暴行

    1938年3月20日,辛德贝格奉命离开南京去上海,4月25日离开上海回丹麦。1938年6月初,他应当时正在日内瓦的中国代表团邀请在那里停留。

    当时,出席第24届国际劳工大会的中国劳方代表团团长朱学范,邀请国际联盟成员国代表、各国记者约100人,聚集在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请辛德贝格放映他带来的记录中日战争的一部影片。

    朱学范把辛德贝格介绍给来宾时,讲了他的人道事迹,突出介绍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从可怕的屠杀中保护了数千难民的事迹。辛德贝格应邀作了讲话,并放映了应该就是马吉拍摄的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影片。放映前,他坚定地请妇女和儿童离开这个场所,因为这部电影很残酷。

    辛德贝格“花了好几个小时来解释这部影片,影片放映期间,现场有许多人焦虑并哭泣”。

    在国际场合,辛德贝格勇敢地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当时,朱学范要来辛德贝格的护照,并题词:“辛博先生 中国之友 朱学范敬题”。

    其时,辛德贝格的父亲供职于丹麦《奥泽新闻周报》,他来日内瓦接儿子。他将此行(包括在日内瓦他儿子放映电影、朱学范为其子的护照题词)写成报道《穿越中欧十日旅行记》,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1938年7月29日—9月23日他供职的周报。现在人们在丹麦奥胡斯图书馆,能检索到这份周报。

    此前,辛德贝格从南京到上海时,曾向住在上海法租界的江南水泥厂所属的江南水泥公司经理们,报告了工厂厂房、设备完好的情况,并介绍了他们在南京的人道救助工作,经理们曾称赞他“见义勇为”。栖霞山地区的士绅赠给辛德贝格的丝绸横幅,也用这四个字称赞他。

    从1937年12月5日到达江南水泥厂,至1938年3月20日离开,辛德贝格在腥风血雨中坚持了106天,这在他一生中是不平常的一百多天。“见义勇为”“人道主义”“中国之友”这12个字,是当时人们对辛德贝格这段历史的评价。

    辛德贝格黄玫瑰

    离开中国后,辛德贝格从丹麦去了美国,从事货物海洋运输,先后得到大副资格证书和船长执照,1942年取得美国国籍。太平洋战争期间,他驾驶着商船航行在太平洋上。他终身未婚,1972年退休,1983年3月25日在美国加州洛杉矶逝世,享年72岁,5月1日骨灰撒入海洋。

    2004年12月17日,丹麦奥胡斯一个现代化的花卉培植场,将当地栽培的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

    

    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与“辛德贝格玫瑰”

    2010年5月,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戴袁支先生经过十余年调查研究撰写的第一部全面介绍辛德贝格的专著,《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丹麦人》正式出版发行。2011年2月,纪念辛德贝格百年诞辰的展览、座谈会,在南京召开。当月,丹麦驻华使馆向卢沟桥纪念馆赠送研究辛德贝格专著的仪式,在北京举行。

    2014年4月27日,丹麦王国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问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第一位在职的国家元首对该馆的访问。女王特意邀请了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随行。时任丹麦驻华大使裴德胜说:“1937年,我们的一位同胞辛德贝格先生,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期间,曾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免遭侵华日军的屠杀。目前仍有受救者在世,他们代表了丹麦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这是女王访问这一纪念馆的最初原因。”在纪念馆,女王会见了曾得到辛德贝格接济的难民苏国宝。

    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到了辛德贝格等人。

    习近平说:“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习近平的这段话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

    回顾辛德贝格的人道主义事迹,不可避免地说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提及那场浩劫,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反映辛德贝格等人的无畏义举,弘扬他们所遵循的人道精神,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也意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制止战争因素,维护世界和平,打牢中日世代友好的政治基础,共促和平发展,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文字:戴袁支(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

    图片:除注明出处的,其余均由奥莱·辛德贝格、玛丽安提供

    美编:刘瀚鸿

    校对:陈 鑫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