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事频道 >  滚动新闻

炊事兵当不了特种兵?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安阳 刘鹏 等 2017-11-21 09:05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人物:郭九江

  特种兵郭九江

  兵厨出击

  ■安阳 刘鹏

  再次敲开连长办公室的门,郭九江不是来势汹汹,而是兴奋得有些扬眉扺掌。只听哧溜一声,他把一摞没有一个汉字的证书摊在桌面上,差点碰翻了连长的大茶杯。

  “好样的!”郭九江等着向来言辞抠门的连长多夸他两句,没想到这就不吱声了。

  今年8月的哈萨克斯坦,地表温度接近50摄氏度,拿下“国际军事竞赛-2017”狙击边界比赛“移动目标点”课目冠军的郭九江,摆出一个“V”形手势。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皮肤黝黑、身材壮硕、霸气外露的特种兵,“前身”竟是炊事班长!

  “一身迷彩一杆枪,铮铮铁骨响,特战男儿特在哪,敢争强中强……”唱着这首军歌入伍,其实郭九江的心里早就种下了特战梦。可让郭九江没想到的是,新兵下连他没被扔到泥堆里摔一摔,反倒去伙房闻油烟去了。

  2013年底,原单位改编成特种部队。听闻这个消息,郭九江眼前一亮,越想越兴奋,“圆梦的机会来了!”

  这天,他满心期待地向连长递交转为特种兵的申请书。

  “在炊事岗位是把好手,当特种兵……”连长眉头紧锁,话刚说了半截,桌子砰地一声,听着都觉得疼。“我不仅要成为特种兵,还要成为特种兵中的尖兵!”一向老实巴交的郭九江居然敢拍桌子叫嚣。

  “那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连长也肝火上蹿,嗓门压着嗓门。

  郭九江是那种一旦认准了目标就绝不回头的倔兵。6个月后,他迎来下连后的第一次军事比武,“事关荣誉之战,心里真是憋了一股劲。”

  那是在10公里战斗体能比赛后半程,郭九江明显感到体力已经透支。他扛着圆木奔袭在崎岖的山林地中,肩膀已经被磨破皮,鲜血在迷彩服上浸开了一片暗红。

  此时,他已经被第一名甩开一段距离,能明显听到身后有人扑哧扑哧地喘气。“冲出去就是心中的亚马逊,倒下去准被连长看扁!”郭九江的想法很简单,赶上第一名并超过他,拿个冠军为自己正名。他心中烧起一团火,嘶吼着向第一名奔去……

  这次比武,郭九江3次站上领奖台,他获得了“铁人十项”“手榴弹投准”“10公里战斗体能”3个课目的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的郭九江,向连长摆出一个“V”形手势。

  进得了伙房,上得了战场。郭九江每攻克一道难关,都迫不及待朝着下一个目标继续冲锋。随着单位转型深入,郭九江的个人转型也更加充满挑战。

  巅峰在今年。2月初,他被推荐到备战“国际军事竞赛-2017”狙击边界比赛集训队。“备战的过程就是淘汰的过程”,郭九江从入选之初就深知这个残酷的规则,5个月的漫长淘汰,像跑了一场被无限拉长了的马拉松,集训队由最初入围的140人变成8人,郭九江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幸运带来的兴奋,与出国参赛的忐忑交织在一起,郭九江豁出去了。比赛进行到第二阶段,小组赛“移动目标点”射击课目要求禁用测风仪。

  “怎么打?”这么打!郭九江率先射击,砰!砰!砰!400米外的靶标应声倒地……

  向着梦想奔跑

  ■郭九江

  谁说炊事兵当不了特种兵?我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迈进了心中向往已久的“亚马逊”。我认为,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人人都能圆梦。

  大学生新兵李文

  秀才兵发力

  ■刘国成 刘金汉

  “趁着青春还在,奔着梦想就来参军了,你信吗?不信干啥老问我。”李文已记不清多少次这样回答,还是有人听了直撇嘴。

  别看他迷彩服胸前的魔术贴还是一抹黑,眼神锐利得好像能看透你的心。今年24岁的李文,拥有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双学士学位,入伍前在国家某科研中心攻读硕士,他参与的多项研究成果还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用……这一串闪光的经历,也难怪让他一到武警荆州市支队就倍受关注。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李文倒是觉得与其夸夸其谈,不如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长期学术研究沉淀下来的钻研精神,让他有底气认为没什么应付不了的局面,谁知挑战接踵而至。

  “你觉得这事咋办?”新兵连阶段考核,李文所在班射击成绩很不理想。这天班务会上,新兵班长李志扬目光扫了一圈很自然地落在李文身上,“学历高、年龄大、阅历多,他没办法谁有办法?!”

  这猝不及防的提问让李文一怔,心跳加快脸微红,想说点什么却无从开口。他已经能感觉战友投来异样的眼神,“我知道,在很多人眼里我应该是无所不能的,那时只觉浑身不自在,让我看到自身的差距!”还是活泼好动的新兵张浩一句话救场,气氛由冷变热,“这事,我看要‘凉拌’!”

  李文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些他起初不太当回事的话,大风般呼呼地在耳边吹:“你个高材生不做研究来当兵,不是瞎折腾吗?”“博士硕士,未必能当个好兵……”

  和同年兵比,李文要年长六七岁,年龄偏大给他带来的麻烦就是,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较差。如此一来,队列动作他老是“慢半拍”,3公里常常是“吊车尾”,射击“不上靶”。

  李文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其实,有件事他没和战友当面说过,来自河南省兰考县一个农民家庭的他,这些年求学路上能有这样的成就,多亏了国家和社会的扶持资助。他投笔从戎只为感恩,想当个能打仗的兵,像许三多一样,“有意义地活!”

  就这么认怂吗?李文感到就像搞学术研究,他迫切需要“破局”。新训大队教导员杨晓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恰逢党的十九大召开不久。杨教导员私下里找李文,“你来讲一课,如何?”李文一听来了精神,他曾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十八大进社区宣讲公益活动,“保证完成任务!”

  “宣讲十九大,先和战友们说说我家乡兰考这些年的变化……”李文讲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战友们听得最入迷的就是他的成长故事,洋溢着青春的动人色彩,也终于理解了他一个研究生为啥跑来当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博士硕士穿上军装,首先是个战士。”这堂课后,李文觉得自己的心结解扣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战友们不取笑了,班长骨干也不“高看”了,走上训练场的李文就是一个“新兵蛋子”。

  “射击时要有意瞄准无意击发,你不能老想着去扣扳机……”射击教员肖开辉很喜欢这个肯吃苦、不服输的大龄兵。

  “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韧带拉开了,腿法才好继续往下练。”班长认为李文是块好料,只是有待打磨,他踩着李文的双胯下压,一点也不脚下留情。

  “陪你一起练吧,你这小身板练好了能杠上飞。”器械训练,几个同年兵陪着李文一起苦一起累。

  这天又是每周一次的3000米考核。“加油,加油……漂亮!13分36,你及格了!”入伍以来,3公里总在最后200米坚持不下来的李文,在战友们的加油呐喊中全力冲过终点。

  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心情激动,冲线的那一刻他吐了。班长赶紧跑过来,不断轻拍着他后背,“好样的!”这时,李文只觉得情绪上扬,他赶紧抬手抹了把脸上的汗,也不露声色地抹掉眼角的泪……

  (图片摄影:张华金)

  在磨砺中成长

  ■李 文

  当你想要的与得到的有差距时,就是你该努力的时候。唯有不忘初心,舍得打磨自己, 理想之花才能傲然绽放。

  机电兵肖宇强

  “犁浪”的目光

  ■舒国亮  黄云焜

  和左眼的些许凝滞相比,他右眼总闪烁着光芒;他说话时抑扬顿挫,那张被海风雕刻得粗糙的脸跟着微微起伏,让人有种扑面而来的亲近感。

  他就是东部战区某海防旅船艇大队的二级军士长肖宇强,熟悉他的人总喊他“老肖”。

  一次船艇保养作业,电刷突然瞬间断裂,飞溅出的钢丝直直插入老肖的左眼。植入人工晶体后,老肖的左眼视力仅为0.05。

  这就意味着他左边的世界从此成了一团白光,他觉得自己被劈开了,成了只拥有半边眼界的人。换岗位?“不!我怎么舍得这些‘伙计们’。”

  巨鱼腹腔般的船舱内,林立着隆隆转动的发动机、嘣嘣震颤的发电机、纵横交错的管道。这些都是他的“伙计们”,他们相知相守了24年。

  “只要有老肖在,我们就安心。”大队领导常说。

  谁说只有白光?他右眼里满是彩虹。船舱内纵横交错的管道就是他的彩虹。红管代表消防,黄管代表液压和机油,棕管代表柴油,深绿代表海水冷却,天蓝代表淡水,黑管代表污水处理。复杂的管道如玄妙的机关,他常常陶醉其中。

  许是着了迷。闲暇时刻,老肖会取出视如珍宝的刻刀,棕褐色的刀把由于无数次使用被手掌磨得油光。随着刀锋的微微跳跃,木板上出现纤细密集的线条,逐渐延伸构成了光亮的甲板、笔直的舷梯……老肖脸上挂着笑意。

  面对“伙计们”,老肖的目光总是充满专注与热情。机舱的机器设备自然也给了他最真诚的回馈。只要一面对他,它们就会变得温顺。

  很快,左眼受伤的老肖内心又亮起来了。长期刻苦的钻研和维修实践,他的目光也越来越锐利,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厚,终于练就一看就准、手到“病”除的看家本领。

  一次演习前夜,一艘船艇的动力系统始终无法启动,机修人员直至入夜也没能排除故障。闻讯赶来的老肖一番“望闻问切”,任何异常情况都难逃老肖的“法眼”。

  “问题出在燃油系统!”拆卸、调整、清洗……5个小时的持续奋战,24个喷油器全部被清洗干净,此时天色已亮。

  命运几乎关闭了他一只眼,却打开一扇窗。老肖的“顺风耳”,屡建奇功,逐渐声名远播。

  一次故障排除,大伙儿判断问题出在气缸。到底是哪几缸?全拆开检查耗时费力,易磨损不利保养。踌躇之际,只见老肖取来一把螺丝刀,金属端抵住气缸盖,木柄贴耳,逐个“听脉”……“拆第3缸和第4缸。”结果不出所料。

  24年的搏浪奋楫,老肖和他的“伙计们”先后出征重大演习23次,次次圆满完成任务。“功劳有你们的一半”,老肖眼里满是深情,胸前2枚三等功勋章熠熠闪光。

  如今,老肖的目光看得更远了。

  “要把手艺传下去。”他竭尽所能,带出的徒弟个个成才,不负老肖的名号。“转眼间新兵变老兵,不变的还是这片海,这一辈子我算是铆在这儿了……”

  “伙计们,我们又要出征了。”晨曦破霭,老肖困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船艇破开海浪,疾驰激起的浪花雪白而绚丽。

  (图片摄影:周 寅)

  坚守源自热爱

  ■肖宇强

  常有人问我,一个岗位咋能待这么多年?我想说,只因为心里放不下我的“伙计们”。一个技术兵,爱岗实干才是“真才”。

  

  火箭兵赵孔燕

  偏向危险行

  ■段开尚 颜  迪

  红蓝对抗激战正酣,“地下龙宫”操作口令声、装备轰鸣声此起彼伏。

  “快走,有毒介质泄漏!”导调组刚下达完课目,现场瞬间“红烟”四起,身着厚重防护服的操作号手迅速退出加注区。只见一个和后撤官兵逆行的身影,手持测量仪冲进浓烟,快速查看漏点,拿起铁锤在某管路连接处一击,险情解除。

  浓烟散去,逆行者摘下防毒面具,细看他卧蚕眉紧皱、铜铃眼圆睁,迷彩服领章上四排厚“拐”格外显眼。一把抹去脸上的汗水,他低沉着声音说:“咱搞加注的绝不能怕死!”

  此人名叫赵孔燕,是火箭军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导弹发动机加注专业组长。

  “老赵这一锤子,可不简单。”上士王波讲,导弹加注是高危专业,接触的某介质不仅易燃易爆,还有毒伤身,有时得迎着危险逆行,老赵逆行了20多年。

  1996年,单位选送导弹加注专业苗子外学,不少官兵听说“推进剂猛如虎”,都敬而远之。“当兵打仗哪有不危险的。”还是通信兵的赵孔燕跨专业申请外学。“导弹介质对导弹,就像血液对人一样重要。”初学加注,老赵在心里刻下了教员的这句话。

  毕业后被派去守推进剂库房。当时,由于储罐制作工艺尚不精细,介质存储间恶臭刺鼻,但对温湿度和压力要求高,每天得入库检查3次以上。

  “臭点怕啥,关键要随时打仗咱随时保质保量拿得出手。”赵孔燕顶着恶臭,每天5查,好几次查到一半难受吐得满脸涨红,又冲进去接着查。老赵值守期间,介质作战指标全时合格。

  老赵多年坚持一个原则,对介质掌控有多准,胜战率就有多高。按战标,加注允许有一个微幅的摆动,但担任专业组长的老赵不答应:“少吃不饱、多吃会胀。”

  本来技术改进后加注量有了自动计算,大家都拍手叫好,认为电脑比人要准多了。赵孔燕不这样想,自动计算加注量的仪器因为到点才停,加注往往会超量一点。微量也不能放过,他让号手练手动操作。

  为了能练出效果又不磨损装备,老赵向旅里提出研制加注设备的模拟训练器材。可那时装备还未配发到位,不知道尺寸画不了设计图纸。老赵愁得睡不着觉,后来得知有人先去配发装备的兄弟单位见学时拍了一些装备照片,他立马找来按比例放大还原,经过反复比对和电话咨询,画成了图纸。有了模拟训练器材,还得有推进剂。经过反复琢磨和演算,老赵用酒精代替推进剂,还带着操作号手千百次训练,摸索出“提前半秒关闭阀门加注量刚刚好”的心得,使人工加注超过了智能化装备的精准。

  那年单位接收新阵地,赵孔燕是加注区的接收负责人。

  “这一接收就是多少年的大事,得像在鸡蛋壳上找缝一样。”结果发现部分区域设计是按老模式,不适合新装备,影响加注操作,他去找交接的负责人,提出要改动。“这快等于重建了。”对方提出简要改动,克服一下。

  “我能克服,打仗可不能!”赵孔燕坚持不退让,交涉一直僵持到深夜。后来,经过双方合议,对表作战要求合理整改方案,他才罢休。

  (图片摄影:谭智鹏)

  胜利之外无所求

  ■赵孔燕

  加注如同给导弹输血,不能有半点差池。胜利之外无所求,再难再险也要敢于“逆行”。

【责任编辑:董志成】
更多>> 军事H5
80年前的那场胜利,激励着驻守在平型关的官兵。这支钢铁劲旅,正在强军路上阔步前行……
更多>> 军事视频

献礼十九大 “杨根思连”官兵与6位歌唱家齐唱《英雄宣言》

韩磊唱响励志MV《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更多>> 军事历史
1937年10月11日,日本军队突破淞沪战场中国守军第一道防线后,发动了这场战役。
更多>> 军事专题

习主席带领我们强军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