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青春传承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7-11-20 05:1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曼玉 章正

  塔里木大学的教授李青,看到学生拿到了“挑战杯”特等奖,颁奖典礼结束之后,在回到酒店的地铁里,激动得泪流满面。奖项背后的艰辛,只有她和学生清楚。

  “我们在南疆农村调研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要拿奖,只是想把百姓的心声反映出来。”李青说,“挑战杯”给予了学生和百姓发声的平台。

  宁波大学团委副书记周星宇捧着沉甸甸的奖杯,拉着来参赛的该校博士生彭瑞冰,在会场上合影,“我们获得了‘优胜杯’,太开心了,这是学生努力的成果。”

  把时间拉回到一个半小时前的闭幕式。

  大屏幕显示出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全体观众都齐唱国歌,青春的朝气回荡在场馆内。11月18日晚,上海大学体育馆暖意融融,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式在这里举行。

  杰出贡献奖很特别,颁给的不是学生,而是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分别是王乃彦和奚广庆,一位是中科院院士,一位是教授、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和“大孩子”玩到一块儿。

  “挑战杯”自1989年举办至今,越办越好,成为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摇篮。有传承,才有厚度。

  在“挑战杯”会旗交接仪式中,会旗经由旗手交至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承办单位代表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手中,再转交至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手中,并传递到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承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锋手中。

  传承,更多的时候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解开传承的密码。

  现场,有一群这样的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4岁,当中有教授,有飞机设计师,有的是汽车拖拉机专家,有的在发电机制造工业上奉献几十年。在最好的青春年华,他们热情洋溢地将毕生所学投入到祖国各地的生产和发展中。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的成员们带来合唱歌曲《祖国不会忘记》。

  在上台之前,有志愿者问他们是否需要搀扶时,他们说:“你们很辛苦了,不用特别照顾我们,我们身体可以,放心吧。”

  传承,不变的是精神;创新,变化的是项目。千里之外,第十二届“挑战杯”特等奖的获得者郭佩祥,通过中国青年报手机客户端观看现场直播,他看到师妹张静凭借《开源还是节流——山西省贫困地区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调查》再次斩获了本届的特等奖,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

  “这几年好作品越来越多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问题为导向。”郭佩祥对这几年的“挑战杯”项目如此评价。

  创新,这是“挑战杯”不变的理念;协调,地区之间同学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绿色,办赛更加环保,校园内随处可见共享单车,注册之后扫一扫就能骑车,还有电动汽车服务比赛;开放,选手们人手有一卡通,在上海大学校园可以出入、吃饭;共享,中小学生不仅参观“挑战杯”,而且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本届“挑战杯”,有近5000名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保障日常运营。在闭幕式上,几位志愿者代表专门被邀请在主席台就坐,以显示对志愿者工作的肯定与尊重。

  在场外,志愿者刘鑫通过手机看场内直播,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几天累是累了一点,但是很充实,自己也抽时间看了比赛项目,很有启发。”或许忙碌的身影是对青春新动能最好的诠释。

  新动能在哪里?从2005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志刚就开始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在他看来,“挑战杯”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说:“好多同学都走上科研之路了。科研,只为那一份最真挚的热爱,这是初心也是动能,背后离不开‘挑战杯’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