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他们争相放阅读量卫星,我们好好做新闻记者

发布时间:2017-11-08 08:4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曹林

  摘要:媒体争相放阅读量卫星,记者成为10万+的奴隶,新媒体暴发户用流量碾压着传统媒体,朋友圈传说着各种内容变现传奇,舆论场弥漫着关于阅读量的浮夸风,这便是第十八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新闻人所身处的媒介环境。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最近在看一本有意思的书,解密《纽约时报》头版的故事,记者Jennifer 8.Lee谈到多年前刚到时报工作时一个细节,她问时报网站编辑某篇文章的流量是多少――任何网站都有这样一个衡量标准。可她被告知,记者是不能看流量的,因为他们不想和电视太过相像,过于关注收视率。与流量保持距离,好像是当时报纸的一种共识,Lee还谈到,当听说一家网站将记者薪酬与页面浏览量挂钩时,他们都皱起了眉头。

  在记者与阅读量之间设一道防火墙,这样的故事对记者听起来真像是古老的神话。今天,恐怕已经没有媒体不把记者工作与点击量、阅读量这些数据联系起来了,阅读量甚至已经成为稿件评价的最重要指标。从稿件在网站和客户端发出起,记者也许就会盯着下面的数字,隔几分钟就会刷一下,看看最新阅读量。以前介绍一个名记者时,会说他做过什么舆论监督报道,写过多少独家新闻,如今流行的介绍都是:他写过几篇10万+,某篇写某名的稿件被某公号推荐后上了百万+。

  可10万+是去新闻化的,甚至是反新闻的,看看那些新媒体排行榜每周每月的阅读量排行,前十名前二十名,甚至前百名,有几篇是新闻?长期占据在阅读量榜首的博主,有哪个是记者?10万+基本上被段子手、营销号、八卦号、鸡汤号、鸡血号、假新闻号垄断着。一家以算法为特色的平台似乎成了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媒体”,因为他们宣称他们有海量的用户和让人瞠目结舌的阅读量――是的,这是一个以阅读量论英雄的媒体时代,即使平台传播的多是娱乐和情色垃圾,没几条可称为新闻,但宣称的流量数据似乎可以遮掩所有的丑陋。

  媒体争相放阅读量卫星,记者成为10万+的奴隶,新媒体暴发户用流量碾压着传统媒体,朋友圈传说着各种内容变现传奇,舆论场弥漫着关于阅读量的浮夸风,这便是第十八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新闻人所身处的媒介环境。

  记得年初,媒体人李方那篇《当每个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已经没有记者在赶往新闻现场》在触动同行的痛感后,也受到很多记者朋友的批评。可回顾这将要过去的一年,媒体人可能拿不出多少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去回击李方的批评。前几天看到媒体对刘万永的一篇访谈,题目叫《作为一个记者,需要不停地用作品来证明自己》,让人很感动,刘万永没有谈10万+,没有谈流量,而是谈自己作为一个记者的职业本分,谈没有辜负这个职业的那些独家报道,用文字和新闻证明自己。这是一个记者应有的样子,脸上不是写满10万+的嗜血欲望,而是写满好奇心,写满对事实和真相的挖掘欲望,对新闻现场和独家新闻的欲望。

  我并不反10万+,并不觉得10万+有什么原罪,反对的是10万+崇拜已经成为一种新媒体意识形态,让媒体人的思维咪蒙化、鸡血化、头条化、狰狞化,急于变现,离所谓“财务自由”越来越近,可离新闻却越来越远。一个记者朋友,在报纸工作时写过不少让他闯下江湖地位的报道,一年多前离职,投入公号内容创业的大潮。前段时间聚会,好几个朋友都感慨,他的文字好像越来越狰狞了,原来很温和谨慎的人,变得不好好说话了,语不惊人死不休,言语中充斥着撕和怼的欲望。我们跟他开玩笑说,脸好像都长变了,表情狰狞,脸上写满10万+的欲望。他尴尬解释说,内容创业不容易啊,你们可以不在乎流量,我时时得盯着流量。我们都感慨,内容生产还是需要一个相对从容的空间,跟“变现”靠得太近,真容易让人心灵扭曲,让人面目狰狞。

  媒体和媒体人都在急于融合和转型,我一直觉得,传统媒体整合和转型最大的障碍,不是传统媒体平台不行,而是内容不行。不是年轻人不读报不看电视了,不是失去了渠道,而是把过去那些内容放到新平台新渠道上,也没有人看。媒体真正的危机,不是技术变革和平台迭代的危机,而是落后的内容生产能力配不上新平台新渠道的危机。不怕平台被迭代,怕的是调查记者都转型当公关,怕的是调查报道死了,怕的是专业主义追求的退场。“互联网+”不是一个点石成金的魔棒,互联网+垃圾,结果只是生产了“互联网垃圾”,即使涂抹了一层10万+光环。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新闻生产的基础平台,构建了新闻的基础秩序,记者就活跃于这个平台上,已经不可能在记者与流量之间设一道防火墙了,也没有必要。――但我觉得,记者心中需要与带着侵略性的流量保持适度的距离,从而让新闻和专业的力量有处安放。胡舒立主导的财新全平台开启全面收费,有人觉得她的改革很激进,我倒是对同行的这种尝试充满敬意。有专家说这会导致财新内容的流量一落千丈――那又如何呢?媒体难道不正应该靠内容价值去变现,流量价值属于广告商,而不是媒体。收费墙就是一道防火墙,读者本就应该为有价值的内容付出成本,媒体本就应该靠内容去变现价值,记者本就应该专注于新闻内容,这才是常识。

  记者节,我们一起重温和重申这样的常识!任他们争相放阅读量卫星,我们好好做新闻记者。想起那个著名的隐喻,在热闹的街头跳脱衣舞,也许能迅速吸引很多受众围观,但如果每天都跳脱衣舞,审丑疲劳中围观者会越来越少。可如果在这个角落安静地弹吉他,也许一开始观众并不多,但慢慢会多起来,形成品牌并积累固定受众。我们需要戒除跳脱衣舞的爆款欲望,养成弹吉他的内容耐心。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