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引言:接连不断的丑闻发生后,关于“日本制造”神话破灭的说法不绝于耳。不论“日本制造”是否被神化,神话是否破灭,日本制造业发生的丑闻,其实都不值得我们欢呼。相反,这是一面镜子,值得中国制造业引以为戒,我们做得就足够好吗?

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近期,日本制造业发生了一系列丑闻,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它们引起重视是因为“日本制造”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是品质和技术的代名词。

  接连不断的丑闻发生后,关于“日本制造”神话破灭的说法不绝于耳。不论“日本制造”是否被神化,神话是否破灭,日本制造业发生的丑闻,其实都不值得我们欢呼。

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中国人向来对“日本制造”颇有好感,无论是汽车一类的大件,还是服装鞋帽一类的小件,都有不少粉丝,这一点从国人疯狂抢购日本马桶盖一事,可见一斑。

  从网络上流传已久的一则说法中,也能读到国人对日本制造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日本企业把最好的产品留在国内,把二等品销往欧美市场,而把最差的产品销往中国”。

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网友对此的回复往往五花八门,有人觉得日本企业有良心、有骨气,羡慕不已;有人觉得日本企业歧视中国人,满腔愤怒;也有人觉得,即使销往中国的是最差的产品,也比国内同类产品品质要好,深感自卑。

  很少有人质疑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即便有人提出质疑,也会迅速被淹没。然而,从日本企业最近的系列丑闻来看,这个说法并不属实。

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无论是神户制钢所的造假事件,还是日产汽车曝出的质检造假事件,以及再早之前高田气囊造假导致的“史上最大召回”事件和三菱汽车油耗造假丑闻,都证明日本企业对待各个市场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日本本国并未受到任何“优待”。

  如果说“日本制造”被神化,那么至此,“信仰崩塌”的恐怕就不止是中国人了,国人最多从盲目崇拜跌回现实,而以“日本制造”为荣的日本人,则要承受从荣誉到耻辱的“剧痛”。

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于是,网络上幸灾乐祸的情绪开始不断发酵,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仿佛一夜之间,“日本制造”将万劫不复,而“中国制造”将取而代之。

  这样的情绪与之前的盲目崇拜并无不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危险的。“日本制造”的危机值得警醒,但不值得欢呼,为对手的错误狂欢的人,不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相反,中国企业应该清醒地看到自身仍与日本企业存在差距,并在发展过程中将日本制造业的危机引以为戒。

  神户制钢所造假和高田气囊造假,无不对日系车企带来巨大影响,这暴露出的是跨国车企零部件集中采购的风险。基于此,中国车企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供应商体系的建设和管控,尽量规避此类风险。

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日产汽车质检造假事件,则暴露出企业内部流程缺乏监管机制的问题。这对仍在不断健全管理机制的中国车企而言,同样是宝贵的教训。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名日本企业爆发丑闻,对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影响。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好不容易摆脱“低质低价”既有印象的中国车企,更应坚守诚信。

为何“日本制造”丑闻不值得冷嘲热讽?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国汽车在产品制造和品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包括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广汽传祺和上汽乘用车等,逐渐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莫妄自菲薄,也莫沾沾自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成功的企业从来不轻松。这次,日本汽车和钢铁企业曝出的丑闻是一面镜子,值得中国制造业引以为戒,我们做得就足够好吗?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