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重阳节尊老:应如何对待家人 听听父母的心声

发布时间:2017-10-27 09:47 来源:中国网 

  过节了,怎样做才算孝顺?

  多给钱、买礼物、带旅游,这些是父母们需要的吗?

  好工作、早结婚、早生子,这是父母真心期望的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房、拼车、拼父母”的时代;也有人说,父母反哺子女已成社会主流。

  父母们到底需要什么?这个重阳节,本刊记者联合腾讯网,采用网上问卷、网下探访的方式,倾听了近千位老人内心真实的诉求。很多诉求,为人父母的他们甚至从未对自己的子女提及过。

  这个重阳节,关爱父母从了解爸妈的内心开始吧——

  重阳将至,科学新生活周刊联合腾讯网推出重阳大调查:父母们,请说出您的心声!

  到底该怎样尽孝?给钱、买礼物抑或陪在一起,这些都是父母们真的需要的吗?亲爱的父母们,请把您的需求大胆说出来。

  调查结果图表

  调查点评

  65.29%陪伴是多数父母期盼的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经温暖了无数父母的心。重温一遍歌词,父母需要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6.37%打电话是最简单的孝道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都很含蓄,父母与儿女间疏于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这种行为真正的作用是对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如果子女不能够常回家看看,经常打个电话,“妈,您身体还好吗?”“爸,晚上睡觉关窗户!”同样会让老人高兴很久。

  5.1%给父母做顿饭也是尽孝

  其实“尽孝”二字做起来远没想象中那么难。拿出一个早上睡懒觉的时间给父母做顿饭,次数不用很多,一次已经能让父母幸福很久。不信你试试。

  3.4%只有少数父母在乎钱

  “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是空巢老人每天重复生活的写照。“愁的不是生活,是寂寞”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现代父母们在意的不是钱,而是心意。

  我们的父母在想什么

  当思念遭遇距离——

  “凑合过吧,过一天算一天”

  “我来这儿快四年了,整整四年没有见过女儿了。”对于74岁高龄的沈大爷来说,这似乎成为生命中的一个死结。

  沈大爷有两个女儿,相继去了加拿大。4年前,沈大爷来到了养老院。沈大爷原本是个军人,军人的深沉再加上中国男人的隐忍,使他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沈大爷的口中,两个女儿都很孝顺,给他买了手机,经常打电话给他,问他最近有什么事没有,沈大爷的回答永远都是同样的:“没事儿,挺好的。”

  其实,沈大爷并非真的一点事儿没有。“因心绞痛发作,去住过4次医院”“痛风又厉害了,疼得一宿没睡”“内衣全破了,该买一批新的了”“越来越不喜欢吃养老院的饭菜了”“连续两年春节加了饭钱却只能吃炒鸡蛋”……这些话他宁愿说给打扫卫生的小老乡,也不愿告诉女儿。“告诉她们有啥用?她们也回不来!”沈大爷怕说出来反而给女儿增添负担。

  4年前,是沈大爷“主动”提出来养老院的。4年了,除了犯病住院,沈大爷再也没迈出过养老院一步。

  因为腿脚不方便,沈大爷已经很久没出过住的那幢楼了。痛风是沈大爷20年前的老毛病了,如今手脚的关节上长满了结石,大得像小个儿的鸡蛋。结石让关节疼得厉害,严重限制了沈大爷的活动,想出门必须手把着轮椅,一步一步蹭着走。从房间到食堂,再从食堂到休闲区的麻将桌,不足100米的路,是沈大爷四年来惟一的活动路线。

  养老院到处充满了衰老的气息,动作是缓慢的,思想是缓慢的。起床、吃早饭、打麻将,吃中饭、看电视、睡午觉,吃晚饭、看电视、睡觉,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单调的重复。

  “什么有意思没意思,凑合过吧,过一天是一天。” 沈大爷每天过着如机器人般精准地活,惟有打麻将还能调动起他的神经。

  四年来,沈大爷与女儿联络的惟一途径是电话。去年年底,二女儿很高兴地告诉沈大爷,过年可以回来看望他,还带着他未曾见面的小外孙女!这个电话让沈大爷高兴了大半年,逢人便讲。但直到过年时,二女儿最终也没能回来,因为没请到假。

  “其实,我对她们没有要求,我快80岁了,还能活几天?她们的日子还长着呢,为了我,让她们放弃自己的生活,我做不到。”说这些时,沈大爷的脸上堆着笑容,那笑容饱含了一位父亲的宽容。

  当亲情遭遇观念差异——

  “我想让她学学中国的孝道”

  “孩子,先生,菲尔博、宝儿(猫和狗的名字)……还有你。”当女儿将母亲在其心里的排位说出来时,陈鹤阿姨的心呱嗒一下落入谷底,追逐女儿安度晚年的梦彻底破碎,只身回到国内。

  如今72岁的陈鹤阿姨(化名),独自生活在洋桥附近的两居室里。在外人眼里,陈鹤阿姨是成功的。惟一的女儿18岁考取美国大学,此后一直在美国发展,结婚生子。但陈鹤阿姨心里很明白,她的晚年不可能指望这个女儿了。

  女儿今年44岁,离开中国的26年来,一共只回来过三次——大一回来一次,大三回来一次,毕业后旅行结婚回来一次。此后,即使陈鹤阿姨心脏搭桥手术,她也没回来过。

  26年来,仅有的三次回国记忆里,女儿仅仅像一个过客,家只是一个宾馆,女儿与母亲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陈鹤阿姨幻想着能与女儿一起逛街,一起吃饭,一起去游玩,但似乎从没有。“在家里她根本不关心我”这是陈鹤阿姨的全部概括。

  惟一的女儿去了国外,将来自己也追随过去养老,这曾经是陈鹤阿姨心中最美好的归宿。然而,一次又一次伤痛过后,陈阿姨彻底绝望了。

  陈阿姨一共去过5次美国。第一次是在女儿结婚后,邀请她过去。但因为生活习惯不一样,母女俩总为生活的琐事吵来吵去,更因为陈阿姨重拾烟瘾,女儿大发雷霆硬要把母亲赶到宾馆去住……没住满半年,陈阿姨便决定提前回国了。

  母女吵架是不记仇的,之后在女儿生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和第三个孩子的时候,陈阿姨也都赶过去伺候月子。但每一次,都是以不愉快收场。终于有一次,因为实在生气女儿心里没有自己,陈阿姨问女儿,“我在你心里占在什么位置,你给我排排位。”结果女儿的回答让陈阿姨凉到了心底:“孩子,先生,菲尔博、宝儿(猫和狗的名字)……还有你。”

  最后一次去美国是在1999年,女儿打电话过来,特意让陈鹤阿姨过去。她申请了美国国籍,想给陈鹤阿姨也办理绿卡,将来一起到美国定居养老。再一次的美国之旅,同样因为母女之间完全不同的观念、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难以融合在一起,陈鹤阿姨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绿卡”。

  从1999年至今,陈阿姨和女儿之间联络沟通的工具有两个——电话和电脑。

  每次打电话,都是陈阿姨主动打过去。即使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陈阿姨也从没接到过女儿的拜年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养老的现实问题严峻地摆在陈阿姨面前。对于未来,陈阿姨跟女儿有过一次对话:

  “妈妈,你把房子卖了吧,我将来也不需要,卖房的钱足够你养老了。”

  “卖了房子我住哪?”

  “养老院、租房都可以,请个保姆都绰绰有余。”

  “……”

  这是又一次颠覆陈鹤阿姨观念的对话。对于未来,她表示只能听天由命。对于女儿,她很后悔从小对她灌输的中国孝道太少了。

  当孝道遭遇空巢——

  “我其实就想跟孩子说说话”

  “自从女儿上次离开家到现在已经是25个月零13天了,今年中秋节、国庆节她还是没有回来……”在肖扬看来,当初真不该答应女儿,让她到深圳发展。这一下,女儿就像出了笼的小鸟,再“抓”回来就不容易了。肖扬的女儿从小就特别坚强、独立。当初女儿读大学时,至少每年还要回家三四次。可是自从她毕业后选择去深圳闯荡,几乎两年也回不了一次家。

  “其实,当时女儿决定要南下时,我就是一百个不愿意、一百个舍不得,但女儿的主意,我根本改变不了,最后女儿答应我们‘如果三年之内还闯不出自己理想的事业就马上回老家’。谁知这一去到现在都已经6年多了。”

  虽然女儿很独立、很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可是做父母的永远都会为儿女提心吊胆。“自从女儿走了,我的牵挂就开始慢慢升级。工作怎么样、住的条件好不好、吃饭适应不适应、治安安全不安全……可是每次我给女儿打电话,还没说几句话,她就总是急急忙忙的挂断电话。”后来,等女儿稍稍安定了,肖扬那颗悬着的心才算稍稍好一些。可是,每到中秋、春节,当肖扬看到邻居的子女都是提着大包小包回家团聚时,心中立刻就会涌起一股深深的思念。“每次听到女儿说不回家过节,我的心里就酸酸的。一家人欢聚一堂多好啊,可是女儿不回来,我的心里就空落落的……”

  尽管如此,每次女儿回来,肖扬还是免不了和女儿吵架。“其实,每次我都是为女儿着想,关心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可能真的是我老了、过时了,对很多问题我和女儿看法都不一样。比如之前我们都劝她赶紧找个合适的对象,赶紧结婚。可没想到她竟然喜欢上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足足小她六岁的小弟弟。这怎能不让我们做家长的着急呢!我知道她嫌我啰嗦,所以也就更不愿意回家吧。”

  当压力遭遇啃老——

  “日子咋就不能过踏实”

  “人家盼着儿女团圆,我是真心盼着和老伴儿搬出去过。”八旬老人李秀芳(化名)眉头紧锁、双目微睁,两只胳膊搭在扶手上,尽量装出一副放松的样子靠坐在沙发上。

  老北京,家里有一儿三女,祖上是满清旗人。上世纪60年代,新婚不久的李秀芳跟随丈夫参加了地质勘探队,深入大西北的荒漠之中支援边疆建设,此后便留了下来。那时的李秀芳,还是一个从不担心晚年生活的“女汉子”。

  作为一个生长在理想年代的新中国女性,“男人活、女人活,甭管好坏,全是我一人儿的”,而且从未因此掉过一滴眼泪。可就是这样一个硬得像石头的人,却在儿女面前数度落泪。“如果能过一天踏实日子,哪怕就一天,这辈子我都知足了。”

  说起儿女不和,人们通常会想到房子。可对李秀芳的家庭来说,纷争却是围绕着鸡毛蒜皮展开的,“三女婿看姐姐不顺眼,儿子看媳妇儿不顺眼,媳妇看外甥女不顺眼,二女儿看全家不顺眼,就差看我们老俩不顺眼了!”

  李秀芳说,大女儿在北京,二女儿在兰州,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只有儿子和三女儿跟自己生活在一起。“刚退休那会儿,我和老伴儿经营过一家五金店,后来让给了儿子。那会儿三女儿老受气,索性就离婚了,为了照顾外孙女,我就搬到了她们家,老伴儿还留在店里帮儿子。”

  几年后,小店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门脸房也被迫转让,老两口便合计着买套大房子,让儿子搬过来一起住。为了养家,三女儿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看一个也是看,看俩也是看。”从此,儿子一家、外孙女还有李秀芳和老伴儿,一家六口便朝夕相处地生活在了一起。可从这个时候开始,矛盾也慢慢积累起来了。

  “儿子赔了钱以后受打击很大,找什么工作都不愿意干,时间长了,媳妇儿看着也生气,俩人慢慢儿就有了矛盾。后来儿子怀疑媳妇儿有外遇,自己也开始在网上瞎折腾,这日子就开始越来越热闹。”

  李秀芳回忆说,儿子和儿媳的矛盾渐渐影响到了外孙女,甚至还想让她搬离这个家,这让三女儿颇为气愤。但碍于兄妹面子,她始终没有把矛盾挑明。

  时间久了,矛盾没解决,长大的外孙女不愿再忍受这样的气话,“好几次都差点和她舅妈打起来。”于是,李秀芳意识到了危机,她希望和几个孩子好好谈谈,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调节气氛、缓和关系的做法为时已晚。

  “前几天我回北京,结果我刚走,儿媳妇就让三女儿把外孙女接走。”李秀芳说,自己之所以来北京,就是想在大女儿家里躲躲清闲。“可没想到啊,刚到这儿,告状电话就追过来了。我这心里你说能好受么?”

  父母心声大吐槽

  我想跟孩子视频

  最好孩子在身边,不能在身边过年过节就得回来,平时每周都能给打打电话聊聊天,关键是不能敷衍,有些儿女问问“有事儿吗,没事儿就挂了”,这样很伤父母的心,还可以qq视频,能看见最好,这样父母心里也有满足感。

  我希望早日抱孙子

  儿子结婚两年了,小两口都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双方父母身体都康健,希望他们能早点要个孩子。这样老人含饴弄孙,心里有所寄托,生活也会更有乐趣。

  别把父母当摇钱树

  经历了大半辈子风风雨雨,现在经济条件还可以,但儿子工作结婚后,总跟父母要这要那,打着父母身上的小算盘,希望孩子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把父母当成提款机、摇钱树。

  别干涉我们太多

  章绶栾(化名)曾是一名外交官,前些年退休以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和老伴儿出门旅游。然而,如今两位老人都已退休,希望在摆脱了工作的束缚之后,能够全身心地、随心所欲地在国内转一转,却遭到了所有子女的反对。“他们担心我俩的身体,怕遇到危险回不来。”在反对的声音里,当属章老的儿子最坚决。“他是学医的,现在总是拿那些医学道理来压我。章老希望子女能够给他们自由,还父母一个自由自在的晚年。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十九大报告里的我
    无论何时,我都与祖国共同砥砺奋进。你看,十九大报告都@我了!点进来,看看十九大报告@我多少次。
  • 我收到了来自人民大会堂的明信片
    想获得加盖十九大首日戳、寄自人民大会堂的明信片吗?点进来,用你的指尖,传递十九大声音。
  • 2017创博会,喊你一起创!
    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来了!全球创客齐聚一堂,前沿双创项目应有尽有。你还在等什么?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