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小康之道

发布时间:2017-10-23 05:5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国 刘世昕

  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著名的贫困县,今年把贫困的帽子甩到了黄河里。

  黄河故道上的河南省兰考县,素以民生多艰闻名,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载里,曾在300多年内发过90多次水灾,100多年里有63个村庄被风沙掩埋。50多年前“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率领群众“战天斗地”,他手植的一棵泡桐树在当地被称为“焦桐”。

  焦裕禄的时代并未赶走贫困,但如同一个隐喻、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遗产,兰考泡桐如今被用于生产乐器,成为后人富足生活的原材料。

  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现任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举着一个二维码标牌对记者说:“2020年兰考有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

  二维码上写着四个红字——拼搏兰考。

  “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评估,2017年,兰考县的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27%,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过去5年,包括兰考的两万多户贫困家庭在内,中国有6000多万人口告别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降到4%以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概括,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听报告的十九大代表蔡松涛,为此感到“很振奋”。

  人口第一大国兼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称,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中国的贡献率超过70%。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评价,中国减贫成绩产生了“溢出效应”。

  十九大召开前夕,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说,中国解决了8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仍在延续——十九大报告重申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

  “贫困县”的帽子往往意味着真金白银的外部扶持。5年前,一个贫困县被纳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后,在政府网站发布“特大喜讯”。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此表示非常“愤怒”。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两年前,习近平在欠发达的贵州省考察时说。5年里他访遍了全部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如今,争戴“贫困帽”的地区,在争先恐后地摘掉这顶帽子。按照计划,中国将在3年后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将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引用《诗经》中的“小康”来描摹他心目中“中国式的现代化”。当时的中国刚刚将重心转到经济建设,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贫困发生率达97.5%。

  对小康的追求,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被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当时设想,到200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十二大报告还说,“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5年后的十三大报告称,“十亿人口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前进。”这次党代会设定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形容,中国长期以来是“三步走”战略——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整体设计既有目标又有时间段,“就像盖一座大厦”。

  中国在不断挑战世人的想象力。由于常常超出预期,一些既定计划不断修订。经济总量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

  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到200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此时,2010年仍只是一份“远景规划”设定的遥远节点。

  一大步两小步

  到上世纪末,总体小康目标如期达到。

  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认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介绍说,“因此当时中央提出,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50年过程中,划出20年时间即在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年后的十七大明确,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号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参与起草多届党代会报告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说,“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是质的飞跃,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

  10月18日,2000多名十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听到报告里说:“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李君如说,按照党章,2017年召开十九大,2022年召开二十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点在此之间,因此,十九大在布署强国目标之前,先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安排好。

  韩庆祥对记者说,百姓理解的小康主要是经济范畴,但“小康社会”是全方位的概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要“小康”。因此还要花上20年去努力实现。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自2003年开始研究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8年设置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方面23项指标组成。

  据监测,2010年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2000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4岁,2010年则为74.83岁。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十九大代表李斌介绍,目前的平均预期寿命又提高到76.3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我们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张医疗保障网。”她说,中国在医疗服务方面是国际公认的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代表则说,根据第三方评估,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他一口气列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一些超过中高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数字。

  而就在2000年,中国还在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而努力。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阐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曾概括为: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九大代表韩笑是北京颐和园的金牌讲解员。需求之变在她岗位上的体现是,过去游客大都是慕名来“照个相”,现在对讲解有特殊要求的越来越多。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要打好三个攻坚战。除了精准扶贫,还有防范风险和污染防治两块硬骨头。

  5年来,“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实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PM2.5年均浓度值都在下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巨变。

  十九大报告中说,“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十九大代表、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华西村先后关停了9家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3年间在改造冶金技术方面投入了11.6亿元,环保指标已全部优于国家标准。

  几个月前,因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遭到破坏,甘肃3名副省级干部被问责。十九大上,甘肃省省长唐仁健代表说,“给我们猛击一掌、棒喝一声,现在仍有切肤之痛、锥心之感。”

  “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知耻后勇的精神、刮骨疗伤的态度、实之又实的举措,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唐仁健说,甘肃将深刻汲取教训,排查全省60个自然保护区,绝不再走“着火救火”的老路。

  中国第一任国家环保局局长、87岁的曲格平有句名言:“我是中国环境问题的悲观主义者,或者对中国环境问题,我是个悲观者。”

  如今,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人们都说我论调悲观,我过去看不到光明,现在看到了,尽管全国的环境形势还十分严峻,但环境治理达到空前的力度,很多工作是我当年“不敢想象”的。

  他期待着十九大带来更加崭新的局面。

  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上海市人均GDP已超过11万元,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岁。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感慨:“大家对空气关注度极高,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窗看看空气质量好不好。现在没有人会问GDP多少,但空气质量人人关心。”

  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韩正坦言:“在一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安全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最担心的问题。”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9次提到了“风险”,直接点出的就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他曾指出,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

  韩庆祥认为,当前的一个阶段性特征是,面临的难题、风险、挑战在升级,难题比以前难得多,挑战比以前多得多。在国际上,中国起来了,“羡慕嫉妒恨”也会随之而来。在国内,改革开放后39年的快速发展中,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难题,而治理水平跟不上发展速度。

  1992年,邓小平在他著名的南方谈话中说,希望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改革能够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20年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进一步提出,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要求,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

  在通往全面小康之路的所有风险点中,“中等收入陷阱”是近些年一直被关注的问题。“我们正在跨越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实际上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韩庆祥说。

  20世纪8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在快速成长为中等收入国家后突然失速,这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十九大代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楼继伟两年前曾在一次演讲中表达了对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心。十九大上,他再次被一位外国记者问到这个问题。

  这一次,楼继伟表示,当时很多具体改革措施还没推出,他根据观察到的快速老龄化、经济高杠杆率等现象,做了一个“悲观情景的假设”,提醒大家如果不改革,会有50%的概率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沿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的道路,才能跨过陷阱。

  他还说,两年半过后,我们看到很多事情都在做而且见了效,“现在,我们可以信心满满地说,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没什么问题”。

  不过,楼继伟提醒说,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不代表万事大吉,高收入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也会遇上陷阱,比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都在更高收入阶段出现了问题。

  楼继伟代表说,现在要做的就是按照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推行改革。“不管有多难,改革开放这个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绝不能变。”

  就在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还只有1600美元,2016年就已超过8000美元。按照“十三五”规划设定的年均6.5%以上的增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时,人均GDP可能会达到1.1万美元左右,接近高收入国家标准。

  按照十九大的部署,3年后,“小康”就会从古代“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朴素理想,从一种多年遥望的社会状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现代化强国之路将正式展开。

  13亿人口的大国步入全面小康,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

  对这个名词,30年前的党代会是这么说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基础落后的国家,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无疑是一项宏伟壮丽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