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求解深山区贫困户脱贫难题

1006户村民的精准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7-10-18 05:05 来源:中青在线 

  水城县全景

  水城县千户彝寨里的新居民跳起民族舞蹈

  水城县千户彝寨一景

  住在大山深处石头垒起的老房子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尹成发一度非常迷茫:自己脱贫的路在哪里?

  尹成发生活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镇前进村,水城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山区里自然环境恶劣,农业产业发展困难,尹成发靠着几亩地,种玉米和土豆拉扯着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

  “有脱贫的路吗?”尹成发找不到答案,但水城县必须为他找到答案。不仅如此,水城县还必须为附近6个乡镇的1006户村民找到脱贫的答案,这些村民中,不少是彝族同胞。

  搬出深山!

  水城县委、县政府誓为深山区贫困户脱贫破题。用活用足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扶贫政策,水城县决定将搬迁的新村打造成一个全新的旅游度假区——野玉海景区海坪千户彝寨。依托景区安置贫困户,将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思路闯出旅游发展新路。

  破题之路具体到尹成发身上时,他感觉自己突然被“馅饼”砸中了——老旧的石头房子变成了千户彝寨里近100平方米的新房子,自己也从在石头缝里刨土种玉米、土豆的农民,变成了景区“蓝领”,这一切,尹成发没花一分钱,他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收拾好换洗衣服,带着爱人和孩子登上政府安排的大巴车。

  (一)

  大巴车曾载着尹成发走出大山,走到他陌生的沿海都市中。在那里,尹成发做过水暖工、建筑工人,跟着老板做过道路勘探,为了多挣点钱,尹成发没日没夜地干活。大巴车也曾载着受伤的他回到山里,因为工作意外,尹成发的腿受了伤,不得不停下外出务工的脚步回到老家。

  而现在,这辆大巴车载着尹成发一家4口离开那个封闭、落后的村子,开往他们的新家,也开向一个新的生活。

  按照规划,野玉海景区是以玉舍、海坪文化体验度假小镇为核心挖掘当地彝族风情,以野鸡坪户外运动基地、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为“两翼”,发展集文化体验、山地运动、养生度假一体化的综合旅游区。千户彝寨安置的6个乡镇1006户4123人不仅能通过旅游业在家门口创收,也能成为景区的工作人员为景区服务,从而领到工资。

  希幕遮广场、火把广场、支格阿鲁广场成为千户彝寨景区里最核心的区域。雄伟的彝族先祖——希幕遮塑像在希幕遮广场上树立,与九重宫殿隔山相望。

  顺着山势,彝族文化长廊通向彝寨观景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幢幢独栋双层小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外墙用暗红色颜料涂抹,上面画有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红色的茅草装饰着屋顶,木质窗棂上刻着花纹。这就是海坪千户彝寨,也是尹成发新家的样子。

  2016年8月18日那天,伴着锣鼓声和歌声,尹成发成了第一批住进千户彝寨的搬迁户。当天,水城县玉舍镇、勺米乡、坪寨乡、发耳镇、都格镇、杨梅镇6个乡镇65户286人热热闹闹地住进了新家。

  B区41栋2楼的两室一厅是尹成发的新家。屋子里已经摆好了崭新的床、沙发、茶几、板凳等家具,电视机、电话、燃气灶、洗衣机也已经备好,甚至连洗发露、毛巾、香皂这些生活用品以及米面油都应有尽有。

  整个寨子实行现代化管理,公共区域内还设有游乐设施和健身设施,邮政服务点、蔬菜超市等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商铺也开了起来。

  寨子里还设有便民服务中心随时解决搬迁户的相关问题。更让尹成发意外的是,为了配合村民种地的生活习惯,野玉海管委会特意开辟了一块土地供每户人家耕作。尹成发打工的时候都没见过这么好的房子,他更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能住进来。

  搬到新家后,尹成发把老房子的照片藏了起来,他觉得老房子太破了。“拿出来丢人”,尹成发指着照片上的旧房子回忆起当时的生活:石头房子只有十几平米,没有窗户,屋子里黑漆漆的,只有一张用木板搭起来的床、一口锅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孩子们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尹成发说,当时自己的生活像这个黑黢黢的房子一样,看不到阳光。

  (二)

  搬到新家后,扶贫干部们很快就帮助尹成发的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在寨子旁边的文武学校入了学,随后又组织尹成发以及其他贫困户参加了岗前培训,安排就业。

  这是尹成发30多年来第一次参加这样正规的培训,甚至是他第一次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

  培训的第一课就是礼仪培训。从县里请来的老师从站、坐、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范的讲解,告诉他们不能随地扔垃圾,不能说脏话。

  尹成发想不通:“活了30多年还要学礼仪?”

  玉舍镇扶贫办公室主任吴贵龙对于这样的反馈一点都不感到意外:“礼仪是一定要培训的,在村子里住习惯了,难免会随手扔垃圾,也会有些生活习惯与景区文明要求不相符。”

  搬来的贫困户不仅是这里的居民,也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呈现出特色的彝族风情,男女老少聚在空地上,跟着老师学起了舞蹈,还组成舞蹈队在大型活动的时候进行表演。尹成发也被喊去学,但因为“跳不来”选择了退出。

  经过统一培训,野玉海旅游管委会根据搬迁贫困户的意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尹成发本来就会一些水电修理,经过专业老师的指点巩固后,他被安排担任景区的水电工,妻子赵凤现跟着老师学习了保洁、酒店管理等内容,现在是景区里的保洁员。

  工作了一个月后,尹成发和妻子总共领到了3800元的工资,这是他们之前两到三个月的收入!

  夫妻俩高兴地炖了只公鸡。尹成发说:“搬进来之后,贫困户们都过上了好生活”。

  按照易地扶贫政策每户人均25平米居住面积的规定,尹成发邻居陈素素家里6口人分到了上下一共150平米的二层小楼。陈素素一家在楼上居住,楼下的房子按照每平米5元的租金流转出租给了景区开发公司,作为售卖民族服饰的商铺,每个月陈素素能拿到200多元的租金。

  陈素素又被公司聘为商铺的售货员,每个月保底工资是1500元。她既是售货员又是房东,一个人赚着两份钱。如今,陈素素一家每个月收入6000多元,生活富裕了起来。

  尹成发的屋后住着一对年过60的夫妻,他们的两个女儿在外打工,外甥被留下来和他们一起生活。在野玉海旅游管委会和扶贫办合力帮助下,夫妻俩开了一家小卖部,卖些零食、饮料赚钱。

  景区刚起步,小卖部的生意还不算火爆,扶贫办又给老夫妻俩准备了一份“特殊照顾”:打扫便民服务中心两层楼的卫生,每人发放1500元工资。尹成发经常和其他邻居来老俩口的小卖店买点东西,和他们聊天。

  (三)

  搬到新家虽然舒服,但尹成发并不是没有担心。

  在村子里住久了,习惯了整个村子都是亲戚,大家见面都非常熟悉,搬到新家后周围的邻居都不认识,这种孤独感和不适应感要怎么办?

  这也是扶贫干部们所担心的。事实上,融入新环境远比大家想象的容易,村民们淳朴的性格很快就将彼此感化。搬进来之后,周边的几户人家就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互相有个照料。在野玉海旅游管委会和扶贫干部组织引导下,新搬来的村民们陆续参加了多次景区的活动,相互越来越熟络。

  2016年腊月,按照传统,每家都要杀头猪来准备过年。尹成发筹划着回到原来的村子里杀头猪,他特意邀请了在新家认识的好兄弟们一起回到自己的老家,想让这些兄弟们看看自己老家的样子。

  十几个人组成的“杀猪团”浩浩荡荡地回了村,杀完猪之后,他们炖了一大锅肉庆祝。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喝着酒唱着歌,来自6个乡镇原本互相不认识的人像自家兄弟一样,把酒言欢。

  尹成发越来越习惯彝寨里的生活,工作之余,他就跟着扶贫干部到新邻居家走动走动,谈谈家常里短,讲讲新生活。

  第二批贫困户搬进来时,尹成发还热心地带着新邻居适应新环境,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小问题。

  和第一批搬进来的房子不同,第二批修建的房屋根据村民人口居住的生活习惯优化了房屋结构,将客厅缩小,而将卧室数量增加,同时还根据村民的做饭习惯在厨房加了灶台。

  在寨子不远处的野玉海医院,从玉舍镇抽调来的7名业务骨干专门为搬迁来的贫困户服务。楼上楼下加起来不足100平米的小医院容纳了内、外、妇、儿、产等多个科室,周边的居民都在这里看病。

  按照政策,彝寨里的贫困户可以享受每人每年500元门诊报销的福利,尹成发说,自他搬到寨子里,看病都没花过钱。

  不仅如此,还有镇里上的医生不时来寨子里义诊,宣传医疗知识,提供预防检查服务。针对每个贫困户,医生们都建立了台账,对家里老人、小孩的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记录,谁家老人有慢性病,哪家的孩子身体不好,翻翻记录本都一清二楚。

  在义诊工程的推动下,习惯有病忍着怕花钱的尹成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了解,每次医生来义诊的时候,他都会跑去检查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尹成发知道如何保护身体,也知道一些疾病对应的症状,遇到身体不适时,他再也不是“忍忍就过去”的态度。

  (四)

  除了新邻居们,尹成发最熟悉的人就是天天奔波在千户彝寨的扶贫干部们。分管玉舍镇脱贫工作的副镇长邓剑是他家的常客。

  没搬家的时候,给他讲解搬迁政策、动员搬家的是这些扶贫干部;带着他看房,讲解房子的情况是这些扶贫干部;帮他搬家的是这些扶贫干部;给他找工作,帮他解决孩子上学问题的是这些扶贫干部;遇到问题能随时打电话咨询,及时帮他解决问题的还是这些扶贫干部。

  “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们的幸福指数”,这句水城县干部挂在嘴边的口号,真实地反映了这些扶贫干部们的工作状态。

  从入户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开始,吴贵龙几乎天天都和贫困户们打交道。宣传之后,吴贵龙组织了6个乡镇的贫困户们现场来看房了解情况,确认搬迁后,再动员他们到彝寨抽签分房,随后再配齐每家每户所需要的物品,带着他们入住新房。入住之后,还要保持不间断的联系,随时解决贫困户在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尹成发家旁边就是便民服务中心,扶贫办特意在这里安排了工作人员来专门解决贫困户遇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就记录下来,达到一定数量后统一反馈给镇里进行解决。

  一个新搬来的贫困户在接受完就业培训后迟迟没有就业,邓剑和吴贵龙在进行家访的时候了解到他想自己创业,在景区里卖些小商品来赚钱。但这个想法却并不能在景区实现,按照规划,景区内不允许随意摆摊售卖小商品。“如果人人都随意摆摊,那景区会非常混乱。”邓剑认真地解释了原因,劝他先去按照分配就业赚些钱,并承诺只要有相关的政策会立即通知他。

  这样的劝导谈话是扶贫干部的主要工作,“让搬来的贫困户过得比以前好,稳得住、能致富”是他们的工作任务,也是他们的愿望。

  邓剑的办公室虽然在镇政府里,但他几乎天天都在彝寨中待着。上千家贫困户搬来,电器如何分配、就业情况如何、有没有不适应新环境的人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等他去解决。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可以随时接听搬迁户的电话。

  接手脱贫攻坚的工作以来,邓剑没有过双休日。因为没有人照顾孩子,他不得不把儿子带到身边,和自己一起在寨子里办公,一些扶贫干部的家人自嘲说,“多么希望自己也是贫困户,这样一家人就能天天在一起了。”

  扶贫干部们的辛苦,尹成发和其他搬迁户看在眼里。尹成发和邻居们一直想准备一桌好菜,让扶贫干部坐下来好好喝一杯酒。但每次邓剑和吴贵龙都是“突然袭击”,和居民们聊聊天,了解完情况就走了,这桌“小康菜”一直没有做成。

  (五)

  凡是有改变,都会遇到困难。有尹成发这样的“积极分子”,就会有不愿意打破传统的村民。

  不少贫困户舍不得离开老家,安于现状害怕改变,或担心适应不了新环境而不愿意搬迁,扶贫干部需要一次次走进贫困户家里进行思想动员。尹成发这个曾经的贫困户也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宣传者,和扶贫干部们一起走进其他贫困户家宣传政策。

  邓剑曾经对尹成发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是想脱贫的,一定会想到办法,要勇敢接受新鲜事物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尹成发之前不懂,现在他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对邓剑来说,工作还要一户一户做,改变思想还要一次又一次的谈心。

  玉舍镇甘塘村一位60多岁的农户住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深山区,从镇上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他家里,山上只有他一户人家。老人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和他生活在一起。

  按照政策,老人搬下山需要有年轻人合住,以方便照顾。但老人的侄子在山上放了些羊,因此一直不愿意搬迁,村干部去了十几趟进行劝导都没有结果。

  扶贫干部们不能放弃。

  尹成发跟着扶贫干部们一次又一次的来到侄子家里进行劝导,召集周围的贫困户召开“院坝会”,几家人围着坐在一起,集中讲解帮扶政策,介绍安置点的情况,介绍子女上学、成人就业的相关政策。

  磨破了嘴皮,成效并不明显,尹成发有些生气,但扶贫干部们不能放弃,还要一次次上门讲道理。

  渐渐地,扶贫干部们也总结出了工作经验,要找到突破点,首先要说服寨子里威信高的人,说动了他们,大部分的贫困户都愿意听从;其次是要劝服要求最多的人,让这样的人心服口服之后,其他人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扶贫干部们也清楚,改变思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要有耐心。

  搬进新家的村民们也需要帮助。习惯了没有时间限制的种地生活,现在在景区工作需要准时准点上下班,总会出现迟到或早退的现象,有的村民和扶贫干部们反映“不想干了”。

  还有一些村民习惯了在家睡觉喝酒,即使景区管委会安排了工作,他们也拒不接受。

  邓剑和吴贵龙很清楚,政府在努力带着贫困户脱贫致富,没有贫困户自己的觉醒上进,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没有转变思想的村民一个都不能放弃。

  每隔一段时间,邓剑就带着扶贫干部们提着慰问品到这些人的家里谈谈心,反复劝导他们去工作养家,“要一点一点感化他。”扶贫干部们不断重复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邓剑说:“农民贫困,很大的因素是在思想,劝导通了,脱贫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六)

  搬出深山,表面上是一代人的改变,实际上对整个家庭和子孙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在动员搬迁的时候,邓剑曾对尹成发说,家长的一个决定会影响家庭的未来,搬到千户彝寨里,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了,通过电视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景区里能接触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他们接受的教育也是村小所不能比的。

  这些话深深地印在尹成发的脑子里,他不想让孩子和他一样贫穷。女儿尹阅非常喜欢她的新学校,这个学校里有好玩的同学和耐心的老师,她要上晚自习,还要学习武术,她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学校的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现在,她已经习惯了新的环境。

  最让尹阅高兴的是爸爸再也不用到外地打工了。在老家的时候,爸爸外出打工不在家,她总觉得自己缺了什么,特别想爸爸,现在放学回家后她就能和爸爸在一起,她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邓剑说:“一项扶贫搬迁工程,不仅让贫困家庭不再贫困,也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对整个家庭有深远的意义。”

  尹成发自己也发生着改变。他经常会带着来看房的搬迁户参观景区和彝寨,给他们介绍景区的设施、布局。每次尹成发都会提醒来参观的村民们不要随手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

  他原来居住的前进村的村民“笑”他:“你看你之前在村里的样子哟,现在学会了穿着白衬衫讲解,还不让我们乱丢烟头!”笑言里夹杂着对尹成发的羡慕和对这样的生活的向往。

  玉舍镇党委书记莫小鹏说:“搬迁是一项富三代的工程,打造书香门第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我们在做,乡亲们也在做。”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玉舍镇和整个水城县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巨大。在水城县的规划中,玉舍镇要打造出全域旅游的大概念,全民树立旅游产业的意识。

  在玉舍镇境内,坐落着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野玉海景区两个4A级景区,周边还有梅花山景区。专家规划,在玉舍镇,有4个高速公路出口,镇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8公里,距离六盘水市区最近的高速公路只需要10分钟车程,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较少的重工业企业,让“避暑消费”和“避暑养老”成为水城县发展经济的新方向。

  莫小鹏说,玉舍镇的旅游发展,要提升民俗文化,也要打造乡愁文化,要把农家乐的理念进行创新,把农村味做浓,形成经典,“把这里变成农村人的田,城市人的园。”

  莫小鹏还计划把乡愁旅游做出品味。他认为,对于在土地中长大的人来说,乡愁就是门口堆砌的杂物和院子里跑闹的家禽;对于脱离了土地的第二代人来说,乡愁就是烟雨新村;对于脱离了土地的第三代人来说,瓦房大院就意味着乡愁。“乡愁旅游的打造要考虑年龄的界限和延伸,要考虑时间差,对消费群体要有预见性。”

  玉舍镇正在通过一个个的村庄将整个区域连成旅游景区带,从休闲娱乐到健身体验,从民俗风情到乡村乐趣,全域旅游正在逐步形成。

  千户彝寨1006户村民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在进行,这1006户村民的命运变化也是水城县脱贫攻坚的缩影。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主要领导表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贫困群众信息再精准、帮扶措施再细化、工作落实再具体,坚持问题导向,实干苦干加油干,崇实务实再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