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民歌唱的就是生活”

发布时间:2017-10-16 06:0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吴晓东

  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的藏族“鲁体”民歌和“谐体”民歌;具有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的壮族“勒脚歌”“排歌”“散歌”;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山野风味的白族“白曲”;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风味的回族“花儿”;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的苗族“飞歌”;男声曲调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女声曲调优美明朗、娓娓动听的侗族“大歌”……

  国庆中秋长假,来自天南海北的民歌爱好者齐聚在央视《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上,唱响一首首曾经回荡在山谷田间的民间歌曲。

  荧屏上绘就“最全中国民歌版图”

  来自草原的一曲《牧歌》,让观众领略了蒙古族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气息绵长的特点。33岁的蒙古族歌手乌英嘎有着清澈纯美、极具张力的嗓音,她是蒙古族长调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承人。在10月9日《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的最后一期节目里,成功晋级擂主争霸赛的乌英嘎战胜已经蝉联4期的擂主、蒙古族歌手阿木古楞,成为《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擂主。

  “我从小是和外公一起长大的,他最喜欢的一首歌是《黑骏马》。外公常常在我的耳边唱歌,所以每当唱起长调,我的外公、家乡的蓝天、白云、毡包和羊群好像就浮现在眼前。”乌英嘎,蒙语意为优美的旋律,她的代表作品大都源自草原上流传千载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把传承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让祖先的创造和辉煌在歌声中永存的同时,她也始终坚持创新的追求,在继承传统、把握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赋予了蒙古族经典民歌以时代特征和勃勃生机。

  一曲《彝族酒歌》,让人领略到彝族文化魅力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彝族人酒席间融洽的宾主关系。来自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的彝族歌手高洪章,今年39岁,平时性格腼腆的他,将所有能量爆发在舞台上,直上云天的高音和大山中特有的野性,瞬间燃爆舞台。

  彝族人能歌善舞,民歌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他们表达感情、自我教育和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音乐学院学习的过程中,高洪章意识到在音乐学院学到的知识不足以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他重回家乡,向长辈学习原生态唱法。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彝山,读懂南涧彝族最丰富、最深刻的生命语言——彝族歌舞,高洪章近几年创作了大量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不仅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更让山外的人认识了云南、认识了南涧。

  《北京的金山上》《天路》两首歌唱下来,次仁央宗高亢的嗓音震撼全场,34岁的次仁央宗是藏族声乐演员,2014年曾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凭借一曲《酒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来自广西柳州的李清影是个喝着柳江水、吃着螺蛳粉长大的壮家妹子,《只有山歌敬亲人》《壮族敬酒歌》唱出了壮族人的朴实善良和热情好客……《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中,民歌的品类呈现更加丰富,共涉及159首歌曲,涵盖了全国30多个省(区、市),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包含了40多个民族的85首传统民歌和66首经典民歌,可以说是一本民族歌舞大全,一场民族生活盛会。

  为了尽最大可能涵盖中国56个少数民族的民歌,节目组走遍全国各地采集了大量民歌音频视频和民歌故事,最终使得一首首具有原汁原味地域特色的民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荧屏上为观众绘就了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最全中国民歌版图”。

  民歌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

  65岁的宋守莲是一位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普通农民,会唱300多首民歌。一曲《沂蒙山小调》她唱了40多年。干农活儿的时候唱《谁能比的上咱》,绣鞋底的时候唱《绣荷包》,做饭的时候唱《包饺子》,生活里她随时随地都在唱民歌。

  “师父告诉我,民歌唱的就是生活。”来自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苏文,带来的是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从一名泥塑艺人转行成为一名民歌歌手,苏文拜师陕北歌王王向荣,而捏泥人练就了他观察生活的本领。

  在《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宣传片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歌是口述的历史,民歌是动听的中国。在节目总导演邹为看来,中国民歌记录了老百姓的生活劳动、节庆习俗,描绘了祖国的大好风光。“我们为第二季节目拟定的创作目标是‘制造中国民歌景观’,因为只有一档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景观式节目,才能配得上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中国民歌。”邹为说。

  在《中国民歌大会》制作团队看来,民歌是记录一个地区历史记忆的有声史书,也是呈现该地域劳动人民生活情态的质朴白描。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来说,民歌更是渗透了他们的生活,放牧、从事农业生产时唱歌,婚礼或丧葬时唱歌,谈情说爱、思念故土时也唱歌。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回族、撒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羌族的花儿纳吉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等,歌声里描绘了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也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

  民歌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相比于首季,《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的32位选手均来自基层,他们将心灵最朴素的情感凝结成动人的旋律,讲述着对生活的理解和信仰。中国绝大部分的民歌都是民间传唱,有时候即便是同一首民歌,民间也会口口相传出多个版本。“每一首民歌里都有当地百姓的一段故事,有的民歌只剩下一个老人还会唱,还知道来龙去脉,如果没能及时记录下来,可能这首民歌、这一段故事就再也不会有人知道。我们在收录民歌的同时,也在收录故事,做着做着发现身上开始肩负着一种责任。”节目总撰稿人郝婧说。

  打造“中国民歌大会的文化景观”

  第三期节目中,哈萨克族小伙子叶尔波力带来了一首传统民歌《诉》,演奏传统乐器冬不拉,加之悠扬有力的歌声,让观众似乎置身于风景壮美、民风热情的新疆。随后的交流环节,他告诉大家,哈萨克族之所以对冬不拉情有独钟,是因为它能够形象地模仿出草原上的潺潺泉水、清脆鸟鸣和欢腾的牲畜蹄声等哈萨克族独有的风景和风俗。

  《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还深入挖掘民歌背后的故事,传播民歌的文化知识,在追本溯源中让人们领略民歌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很多流行歌曲都是从民歌中汲取的灵感,例如:徐佳莹《身骑白马》取材于福建歌仔戏,周彦宏的《茉莉花》、熊汝霖的《长街宴》取材于云南民歌,刘欢的《好汉歌》借用了山东民歌,朱哲琴的《阿姐鼓》灵感源于西藏民歌……如何将民歌中的文化提取出来普及大众,是节目组一开始就着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民歌文化不局限于音乐文化,还包括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服饰学等方方面面。

  为了更好地打造“中国民歌大会的文化景观”,让民歌的文化氛围浓郁而具有感染力,节目组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民歌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131道题,包括文学题、音频题、图片题、视频题、视听题等,每一道题目都配有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选手们演唱民歌的同时,还要回答这些问题。

  将民歌艺术呈现到舞台上,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可看性”的问题。“我们这次特别设置了百人团,里面的每个人都有民歌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看点。”央视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陈临春说,百人团来自海内外的民歌爱好者和全国各地的专业院校学生,他们每人都与民歌渊源颇深,又来自各行各业,有热爱民歌的美国生物学博士,有热爱中国民歌的马来西亚小朋友,有辞职后致力于保护传统民歌的满族姑娘,“这100个人穿着民族盛装坐在下面,让整个节目变得非常丰富、非常养眼”。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