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冲突与碰撞是中外艺术交流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7-10-10 18:4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任冠青

    想象一下,在你的面前摆放着这么一件来自陌生国度的艺术品:它有着圆形穹顶,穹顶之下则是罗马斗兽场式的存在。蛇、蝎子、蜥蜴、蜘蛛、蟾蜍……这些动物就在这个刚好够容身的场地相互搏斗着,你死我活。此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或许,你会想起霍布斯式肮脏、野蛮的丛林社会。或许,你会觉得这比和平鸽和橄榄枝更能鼓舞你热爱和平。又或者,你会起身抗议,觉得这简直是在以艺术之名虐待动物。事实上,这正是黄永的作品《世界剧场》正在经历的命运。由于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反对,这件作品连同孙原、彭禹的《犬勿近》,徐冰的《文化动物》一起被撤出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世界剧场”特展。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做法是否妥当,当然值得商榷。不过,我倒认为,此事对于真正的中美文艺交流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冲突的存在。在“世界剧场”这场展览中,就混杂着动物保护主义、全球化浪潮、中国艺术家的自我认同等多个引爆点,最终汇聚成了撤展事件所带来的争议。其实,艺术这个场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很多艺术品正是在不断试探、打破既有界限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个界限可以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政治底线,或是道德伦理标准。

    这次争议本身,事实上使这次特展成为了一次更加关注不同、冲突的中美文化交流,并足以触发中美双方更多的了解和反思。比如,此事一出,美国就有不少人开始质疑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不是忘本了,失去了博物馆为艺术家争取更多言论和表达自由的努力。也有人指出,动物保护这一单一视角遮蔽了艺术家原本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所体现的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在这场争议中感受着西方社会特有的一些文化禁忌。面对撤展,他们也在积极调整着艺术表达的方式,摸索着更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方式。比如,徐冰就选择站在他被撤的作品旁,亲自进行解读。黄永也在“空笼子”旁边,摆上了他在一个航空垃圾纸袋上写下的回应。“世界剧场”特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展现全球华人艺术家身份认同的思考与困境,而此次从撤展到艺术家回应,也形成了对这个主题最真实的注脚。

    在谈及中西方文化沟通时,我们常常太重视彼此相同、共通的地方。然而,若是缺乏对彼此间差异、甚至是冲突的了解,就谈不上真的了解对方。中国文化之所以鲜活,正是因为它是由无数个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共同组成的。像这次的“世界剧场”展览,就向美国观众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的中国艺术家都在想些什么。

    在这个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时代,类似“动物保护”这样的价值冲突比比皆是。但艺术同哲学一样,既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可以在观点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厘清何为自我、何为真实的对方,让彼此的有效沟通成为可能,这样具体的认知远比对方一句空泛的夸奖来得真实。

    因此,《文化动物》等作品被撤这件事本身,对中美艺术交流其实大有裨益。正如这次特展名称所提示的,这些作品体现着中国艺术家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也就必然要经历着与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互动,互动既包括了和谐的交流,也包括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这是两国艺术界走向彼此深入了解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