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中青报旅游周刊
APP下载

用排队喝一杯网红奶茶的时间,排队看张画,你来不来

发布时间:2017-09-30 21:02 来源:中青在线 中青报旅游周刊

  原来本文标题叫《排队3小时,观赏5分钟,你去不去》。当笔者才把自己怎么排队3个小时在故宫看《千里江山图》的经历写到一半,故宫出台了新举措,采用发号方式,每半小时发150个号,全天分16个时段,观众等待时间缩短到1个小时, 大概也就是排队喝到一杯网红奶茶的时间。3个小时也好,1个小时也罢,看个展时间都不算短,值不值呢?也要先从作品好不好说起。

  这次故宫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以《千里江山》为题,自然是要主打《千里江山图》。在前年引起轰动的《石渠宝笈》特展中,这幅为《宝笈》收录的大名作并没有露面,原因是当时《千里江山图》据上一次展览不够3年, 如频繁展卷,要造成颜料剥落。也正是这个原因,《千里江山图》建国以来只展出过5次

  稀见未必好,好的也未必难得一见,而《千里江山图》是既精且稀。关于《千里江山图》的故事,最近介绍很多,想必大家也略知一二。这幅画的完成, 是一个青年画家火山式爆发,又流星样陨落的过程。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完成这幅巨制,不久便去世。也许这幅作品用掉作者太多心力,才使他过早离去。这当然是个追求艺术理想,为艺术而献身的好故事。但我却在此看到一个青年的焦虑。

  王希孟少年即进入宋徽宗创立的画学为徒(画学为徽宗首创,存在仅23年,学员不超过30人)。本该走上职业画家道路的他,却进入内府文书库为小吏,终日与税务档案为伍。期间多次献画,都被认为“未甚工”。由此推知,当年在画学里他应当学习成绩并不佳,才被分配去管档案。 从全国仅30人的画学生到文书小吏,王希孟的心理落差一定是巨大的,所以他不断献画试图证明自己,又每每被否定。我想这种打击为他早逝也埋下伏笔。终于, 徽宗以为他“其性可教”,这个艺术天赋超了治国天赋十几条街的帝王决定亲自教授王希孟。这又该让他狂喜成什么样子。以我揣度,得到徽宗亲授,王希孟也仍会焦虑吧。他迫切需要在一个大师面前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也证明大师对他的判断。半年后, 他用这幅11米长的长卷做出回答。这时,他或许能松口气,舒缓他的焦虑。而可能长期存在的压力和半年的高强度劳动,耗尽了他全部的精力,像许多天才艺术家一样,他早早过世了。

  这幅巨作被承进给徽宗,徽宗应当也会对这个学生嘉许一番,此后他没有将画作留在禁中,赐给权相蔡京。蔡京在画后的简短跋语,为艺术史留下王希孟的名字,成为这位天才画家为数不多的资料之一。

  这是王希孟的故事,不是《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回到画作本身,要先说说青绿山水这种画法。青绿山水出现颇早,用 矿物质原料表现自然界山青水碧的状态。实则,观者从自然中并不太能找到如《千里江山图》这样的情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青绿山水 强调了在光和烟岚作用下,山水呈现的一种特殊状态。可以想想我们看过的印象派油画,莫奈的《日出》,似乎都与之有某种近似之处。

  具体到《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可能更多想体现宋徽宗“丰亨豫大”的艺术观念,用加重的石青、石绿表现山体的厚重华滋,进而表现出江山万年的气象。当然,也会有他向徽宗致敬的成分。看《千里江山图》中耀目的蓝色和传为徽宗亲笔的《瑞鹤图》多么相似。

  往往厚重长大的作品,在细节上容易流于粗疏,或者也可以用粗犷、霸悍来修饰。但高妙的艺术,一定是“ 致广大、尽精微”,经得起从远到近的观赏,你可以在一米外感受它的美,也能用放大镜欣赏它的妙;放大成背景墙也立得住(在登午门之前,看看两边的背景板便能意会), 缩成邮票还气象万千(现场有《千里江山图》邮票卖,一见便知)。《千里江山图》,我们站在远处,会为它的气象所震撼, 像乘一快舟,日行千里于万仞高山之下,长江大泽之中,只想学古人长啸一声,好不快哉。当我们近距离观看时,更要感叹山水人物的细致。米粒大小的人物,在拇指大小的船上划橹、抽帆,形态动作无不逼肖。飞翔在山间的鸿雁,只有蚂蚁头大小,甚至只是一个点,但仍让观众的眼眸随着它们翱翔。至于建筑、船、桥结构的准确,早已成为学者们研究宋代建筑、船舶的资料和证据。至于11米长卷中的每道水纹,都是一笔笔勾画而成,则不是语言所易形容的。《千里江山图》 大的不粗放,细的不琐碎,表现出一种中正平和的美,是传统文化追求“大中至正”的一个绝佳例证。

  看完《千里江山图》,3个小时的排队劳累仍劳累,心情是愉悦的。这次青绿山水的特展,不要只盯住这一张画,其他作品都是精选的上品。展出体例也从敦煌壁画到现代的张大千、吴湖帆,完整呈现可知的青绿山水发展史。别的不看,展子虔《游春图》是一定要看的。 这幅传为隋人展子虔的山水画作品,是我们已知最早的卷轴山水画。在解放前,张伯驹先生为买下它,卖了北京几座四合院,折合金钱当年价值还要在《千里江山图》之上。

  故宫最近的展览很多,有风华绝代而不得善终的《茜茜公主与匈牙利》,也有为展览在御花园请来小鹿的《故宫瑞鹿文物特展》。但我要说的是一定要去看 《赵孟頫书画特展》,特别是看过《千里江山图》之后。王希孟留下一张旷世杰作,赵孟頫则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艺术界。《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院体画的代表,是职业画家的高峰; 赵孟頫则用他的作品点醒了元四家,让文人画从此成为主流审美。如果说蔡京因为人品,错失成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的机会。作为宋宗室而为元代高官的赵孟頫,用他无比的艺术才华,让认同或否定他的后世艺术家们,都无法逃避他的影响。对这样一位,被时人称为“ 神仙中人”的艺术家,不是笔者几句话能说清的,这要一篇大文章。

  多余的话

  故宫以往的书画展是不许拍照的,从今年来的书画展览对这个禁令都放开了。拍照对纸质或绢帛艺术品有没有影响?普遍说没有什么影响,只要不加强光,不开闪光灯。 闪光灯对这类作品的破坏,是公认非常严重的。而我仍不以为看书画时拍照是好的和必要的,特别是对不以书画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观众而言。

  之前,国家博物馆一位前副馆长发微博说,观众看展览拍照影响了对作品的感受,随即引来许多骂声。似乎拍照是权利,你管不着。我是认同他的观点的,特别是当看到拿着相机对着《千里江山图》一寸寸拍的观众时,由是。我想说要看镜头里的画作,出门就有二维码扫,高清大图。面对原作还要隔着一个手机屏幕,看原作的意义在哪里,为拍照是不是牺牲了和作品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些图片会是你学习书画的资料,还只是成了一个朋友圈的炫耀,然后成为手机内存的一部分,且永远只是内存的一部分。那些对着古画开着闪光灯,咔咔咔的人,就不仅是不能好好感知原作,而是缺德了。当工作人员劝阻还不收手,仍然振振有词的, 就不仅是缺德,是坏

    编辑:刘思瑀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