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畲族民间博物馆里的“乡村文化员”

发布时间:2017-09-18 05:3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何春中

  半月里自然村隶属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畲族行政村,境内山清水秀,浓郁的风俗人情和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

  由于村寨恰好位于古官道溪南至水朝段的中点上,故称“半路里”。雍正年间,雷氏先祖雷志茂根据村寨地形犹如半月形,改称为“半月里”。

  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和自然的侵蚀,半月里村寨古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许多文物散失。近年来,在当地有关部门和村民的支持下,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提到半月里,就不能不说到雷其松。虽然家庭不富裕,他却建立了一座私人“畲族民间博物馆”,收藏了600多件文物。虽然初中未毕业,他却孜孜不倦弘扬畲族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畲族文化专家;作为赤脚医生,他还主动担任文化协管员,投入到乡村文化事业中……

  保护“老宅”

  43岁的雷其松兄弟5人,身为家中的长子,他初中没毕业,就跟着爷爷学医,并从爷爷那里传承了畲族医药技术和畲族武术。

  身为道光年间武举人雷光华后人,雷其松从小就跟随爷爷学医习武。每天一两个小时的畲家牛家拳和七家法棍术刀书,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必修课。

  1991年,雷其松在溪南镇开了一家畲族草药店。

  过去一些年里,当地村民对畲族文物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村里的古民居和文物,包括当地畲族村民使用的器皿、家具及首饰等遭到盗卖、破坏。

  看到祖辈留下来的“遗产”遭到破坏,雷其松时常感觉心痛不已。

  于是,雷其松走上了一条保护畲族文物及弘扬传播畲族文化之路。

  15年前的一天,雷其松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抢救畲族文化”的报道,马上联想到自己村子的老宅子也就是古民居,以及许多祖上传承下来的“老物件”应该好好地保护起来。

  “当时要保护古民居很难,整村开始拆老房子,拆下来的木料,有的卖到茶厂当柴火烧。”想起当年的场景,雷其松至今仍痛惜不已。

  1999年下半年,考虑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留住不断流失的畲族文物,于是雷其松便到各个畲族村落,通过墙报、传单、口头宣传等方式向村民宣传畲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起初,很多人都不理解。有的人说,“现在都21世纪了,还留着那些旧东西干嘛”。有些村民想把古民居拆了建新房,还有些人烧了没用的旧物。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雷其松都会一家家地去做思想工作。

  2000年后,雷其松开始想方设法劝阻老宅拆迁,有时甚至引起冲突。有一次,发生冲突后,他竟拿出自己寨外的宅基地送给对方建房子,才保住了老宅。

  2002年,他自荐担任村里的文化协管员,更加用心地去抢救古民居和各类文物,并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意义和知识。

  雷其松的坚持,渐渐唤醒了村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大家纷纷加入到保护古民居的行列中,承担起维护古建筑周边环境的义务。

  雷其松指着幸存的“一门五秀才”老宅说:“我觉得这拆的不仅是房子,而是毁掉了历史。”

  2012年,霞浦县的一栋旧地主的三层大屋,屋主打算将其拆除,旧房梁以每担80元的价格卖给别人当柴火。

  雷其松听说后,就去看了看,觉得是一栋不错的老房子,毁了太可惜,于是向家人请求支持,借款凑齐16万元买下了这些木料。

  雷其松把自家前半部分土房拆了,请来专门的师傅,在腾出的地上复原了那栋木屋。

  “畲族民间博物馆”

  在雷其松收集的文物中,有不少是关于礼仪民俗、医书武术等畲族文化资料,这为他研究畲族文化提供了大量原始素材。

  为让这些畲族文物有更好的落脚点,2002年,雷其松向村委自荐,担任白露坑村文化协管员。上任后,他就一心投入到半月里古民居、文物的抢救工作,并把在溪南的畲族草药店关闭了。

  雷其松将自己开店挣的钱,大部分都花到文物的抢救工作中,由于没有工作收入,一度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借钱求助。

  雷其松走遍闽东畲族村落,收集、整理流传下来的畲族文物,并将这些收集来的文物暂时放在自己简陋的土坯房子里。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由于欠亲朋好友的钱久未归还,不断地被催促,无奈之下,他决定重新开药店。

  2006年,妻子告诉他,由于自家土房子太阴暗潮湿,很多木质的物品都被虫子啃噬了。由于文物较多,房子空间狭小,有些来访的客人不小心也会打碎几件。有时台风一来,这些文物的安全就无法保障了。

  于是,他决定将家中的墙拆了,买了玻璃将其镶起。后来,一些有关部门领导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经过商讨决定建一栋文物陈列馆将其安置,但选址成了村两委的头疼之事。雷其松提出将自己房子的后一半拆下来建,得到了村两委的认可。

  雷其松家的厅堂后间就是他的“畲族民间博物馆”,这里收藏着他收集来的600多件文物,有年代久远的畲编草帽、龙头熨斗等劳动用具,也有技艺几乎失传的秀才床、新嫁娘头饰等生活用品,还有各类契约、清朝秀才考卷等书籍证件。

  收藏保护文物花钱又花精力。多年来,他去过闽浙两省许多畲族聚居的村庄,耗资逾百万元,不仅欠下不少债,也没空去行医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紧。他一度想到放弃,将收藏保护的文物捐给政府,把精力转回开店卖药行医,赚钱养家。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让开药店行医和办博物馆“两不误”。

  后来,他的事迹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特别是福建省民宗厅、文化厅有关负责人的多次造访,给予他精神鼓励和资金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2008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雷其松既当工人又当监工,建起了私人民间博物馆。

  以前这些文物都堆在地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文物都放在定做的柜子里。“要每一个物件都活起来,让它能‘说话’!”雷其松说。

  如今,尽管村里旅游经济越来越发达,但雷其松的“畲族民间博物馆”仍没卖门票,免费对外开放。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在内,有20多个国家的人都来过,许多人给他提供了保护文物的办法。

  雷其松算过一笔账:包括水电费、卫生费、维修费用等,博物馆的运营,每年要投入近3万元。有时,台风一来,“屋上的瓦都会飞起来”。

  “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担任文化协管员后,雷其松深深意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中。

  为了保住学生数量逐年剧减的白露坑小学,他多次向上级反映、争取支持。2006年至2007年,先后争取到资金15万多元用于校园建设。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雷其松听说宁德市要开展“原生态歌会”比赛,他想这是一个发扬畲族文化的好机会,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名参加了,选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作为比赛曲目。

  他组织了多位歌手,进行了准备和排练,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让他对畲族文化的弘扬更加充满了信心。

  随后,雷其松向当地学校负责人建议,让学校开办畲歌、畲族武术、畲族舞蹈等课程。

  雷其松还自筹资金开办畲歌“原生态哎噜调”传习所,目前发展成员20多名。“当时也想着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畲族文化发展旅游,开展畲族各种习俗活动,让国内外游客领略畲族风情,了解畲族文化”。

  2009年,雷其松自愿担任农村书屋管理员,每天起早贪黑管理书屋,自己没空就叫妻子顶替。同时,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书谜竞猜等文化活动。

  在自己传承畲族文化的同时,他还积极向年轻人渗透畲族文化,在白露坑民族小学开办畲歌课程,亲自教导畲族学生学畲歌、习畲礼,并免费收文、武徒弟数十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让雷其松深感欣慰的是,在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半月里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雷其松被宁德市人民政府授予“闽东畲族婚俗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9月被福建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村级文化协管员”荣誉称号;2010年8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闽东畲族婚俗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3月被授予“宁德市十佳宣传文化志愿者”;2013年8月被授予宁德市“十佳乡村文化员”。

  近年来,随着畲族文化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村里参观、旅游,雷其松也义务当起了村里的招待员和解说员。

  游客中,既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来学习畲族绘画、畲族服饰刺绣、婚俗音乐的研究人员,也有来自湖北武当山的武术高手来和他学习切磋畲族武术等。

  “感谢那些一直支持我的人。畲族文化事业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我的心在跳动,这条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谈及今后的打算,雷其松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