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报告显示

中国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发布时间:2017-09-11 21:5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林 张蘩一

    中青在线北京9月11日电(实习生 张蘩一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今天,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后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得分第一的上海竞争力指数也刚过及格线,中国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蓝皮书指出,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呈三个梯队分布,在上海之后,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共同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发展较快的省份构成第二梯队,其中浙江担任第二梯队的领头羊,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相比2013年发布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排名,各梯队构成基本没有大变化。

    据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CG主任、本书主编王辉耀介绍,此次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排名基于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计算得出,该指标体系由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借鉴国内外对于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国际人才竞争力等领域的经验,在可获得的权威数据的前提下建立。本指标体系共分为六个维度: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国际人才创新指数、国际人才政策指数、国际人才发展指数和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六个一级指标下设有十三项二级指标,以及三十六项三级指标。

    从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单类指标来看,“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是六个维度指数中最能够直观体现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的指数。研究发现,各省市“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差距相对明显,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天津位列前五,其中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反映出我国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困难。而境外来华工作专家引进最多的为广东省,上海、江苏、北京分列2~4位,这与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各区域差异情况相似,反映出我国人才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对较差。

    “国际人才结构指数”维度的数据显示,安徽、辽宁、河北超越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位居前三,但整体来看各省差距不大,这表明我国各省域引进的国际人才质量层次相近。研究显示,安徽及西部地区人才学历结构相对偏高,该地区引进人才针对性相对较强,且主要以普遍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类人才为主;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引进更趋市场化,具有多样性,其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被相应稀释。

    调查还显示,在“国际人才创新指数”维度上,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表现相对较好。在“国际人才政策指数”维度上,区域间差距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在“国际人才发展指数”维度上,上海达到指数最高分值,也是六个维度指标中唯一获得满分的区域,随后是北京、广东、天津和江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令人非常感兴趣的是,该蓝皮书中还有‘国际人才生活指数’维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和上海的国际人才生活指数最高,这与广东、江苏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北京、上海拥有较多的国际学校有一定关系。此外,宁夏、广东、内蒙古、海南、北京在国际人才区域居住的舒适度方面位居前五。广东、北京是城市化发展与生活舒适度结合程度相对较好的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区域在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方面具有较好潜力,其空气质量和公园绿地面积等,对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国际人才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需要进一步将这种自然吸引力转化为吸引国际人才入驻发展的能力。

    该蓝皮书不仅对构建提升我国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尝试,对全面了解中国各个区域国际人才各个维度情况进行了分析,还针对提升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一是要加强引进国际人才顶层设计的落实工作,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二是加大操作层面的政策突破力度,国家创新区域应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与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持续推动示范区国际人才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积极探索城市群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四是进一步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五是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打造国际人才协调服务专业平台。

经济部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