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际-- >> 国际新闻
APP下载

相关企业独家接受《环球时报》采访 解剖“美国之音”如何抹黑在非中企

发布时间:2017-09-07 14:43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杨升

    【环球时报记者  杨升 环球时报驻苏丹特约记者 余芮】报道中国“一带一路”成为近来欧美媒体的“亮点”。法国《费加罗报》《世界报》、英国《经济学人》等都派记者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地采访,提到非洲时发出各种感叹:“吉布提将成为非洲之角的新加坡”“法国人想捡回中国人在非洲吃剩下的面包渣”“新运营的中国蒙内铁路、亚吉铁路替换了英法殖民时期的老旧设施”“埃塞俄比亚工人说从中国人身上学到遵守时间和勤劳付出”。但也有另类的美国媒体,如“美国之音”,角度独特地先从中国派出的劳工写起,抹黑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形象。“美国之音”网站8月24日题为《“一带一路”中国劳工访谈:我们像猪仔一样被卖到非洲》的报道,引起所提中国企业和中国学者的不满。被“美国之音”抹黑的这家中国企业9月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报道不仅以偏概全,而且捏造细节。事实是,在非洲的中国雇员特别是经理和技术人员大都待遇很好,与此同时,为非洲国家解决大量就业的中国企业还十分在意培养当地的人才。

    3年没发一分钱,纯属捏造

    “美国之音”的相关报道讲了化名为“李东”的一家中国国企下属企业安哥拉分公司的员工,在海外工作一年只拿过一次工资。这家分公司隶属的集团是从事能源和建筑的国有企业,为“全球500强”。分公司2005年进入安哥拉,主要是修建厂房、安居房、道路、供水管网。报道说,公司有近2000名中国员工,人数最多时超过3000人。据“失望、愤怒、想辞职”的“90后”李东向“美国之音”讲述,“不公平待遇”包括延迟发工资、无加班费、限制个人自由等。李东说“谁都想参与到这种‘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想在异国他乡做出一番事业”,但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生活周而复始 ,“基本没时间吃饭,回到营地就想洗澡睡觉”。

    《环球时报》记者联系文章提到的这家驻安哥拉的中企分公司,并于9月4日得到公司《关于“美国之音”对我公司不实报道的澄清说明》。说明提到:“美国之音”刊登的相关访谈,文中涉及公司员工工资、劳务合同等问题,但内容有多处不真实、不客观、数据错误的地方,已给公司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该公司首先澄清拖欠工资的问题,声明说:“近年来,我公司基本每月按时在国内发放员工基本工资,每年按季度或分时段发放效益工资,一般情况下,次年的中国农历新年前将上年度未发放的工资基本发放完毕。如果公司存在拖欠员工工资问题,拖欠的主要原因是安哥拉业主支付工程款严重滞后。”

    按照“美国之音”的报道,在安哥拉的这家中企分公司,员工每两周才可休息一天,除春节可以休息两天外,其他中国的或当地的节假日都照常上班。李东称“就像过去的猪仔一样,在这里被压榨”,大多数人干个一两年就选择回国。对于员工加班问题,中国公司的声明说:“因工程建设施工需要,我公司安排员工每两周休息一天,但加班时间大部分都给予调休,或用于安排回国休假。不存在加班不计发加班工资的问题。项目部一般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员工有正常的休息时间,不存在吃饭时间都没有的情况。”对报道说公司下属二级公司3年没有发过一分钱,员工到办公楼闹事后才勉强发放工资,闹事者全被遣返回国等细节,该公司表示:“这纯属捏造,公司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关于‘一位中国女员工来非洲不到100天就走’问题,我们不清楚文中所指的这位中国女员工是谁。” 关于公司员工人数问题,公司声明更是揭穿了“美国之音”的不专业:“实际情况是,我公司目前有中国员工500多人,2008年员工人数最多时也不足1800人。”

    以偏概全,经不起推敲

    “美国之音” 的报道提到在其他非洲国家的中国公司,并说“中国企业的一些劳工问题已经转移到非洲”。这些说法遭到中国企业家的批驳。未来集团是一家经营建材贸易、商业地产等业务的跨国企业,非洲的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集团总裁尹以桥在马达加斯加、安哥拉等非洲国家闯荡20年,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之音”文中的情况根本经不起推敲,安哥拉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冲击出现政府违约情况,导致当地中国国企在支付上面临困难,下游企业有过劳资纠纷,但这都是2011年、2012年的事情,完全是“过去时”,而且当时经过使馆调解都得到妥善解决。如果真的像美媒所言,文中的李东完全可以回国择业。他还提到:“如今中国企业为节省成本,基本大量雇佣当地人,而不是从国内转移粗放型的劳动力,因为成本太高,就算是管理层也会有非洲人。当然,文中的现象不排除,有可能会有极个别的案例,但如果放大说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普遍现象,那绝对不可能。”

    在研究中非经贸问题的专业人士看来,一般来说,制造业、贸易业类企业情况相对较好,因为资金多能够周转过来,很少存在此类拖欠问题。而施工承包类企业情况相对差一些,但也依东道国、发包方或工程性质不同而不同。如果东道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状况比较好,支付能力和信用较强(如多数东部非洲国家以农产品出口为主,受近年来原油、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小),能按时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款,则相关中国企业基本不会存在拖欠工资问题。一般进入非洲时间越久、越熟悉当地市场、经验越丰富、实力越雄厚的中国企业越不会拖欠工资,因为他们知道判断哪些工程可能收不回工程款,因而不会去接单。

    “美国之音”的报道还引用了浙江师范大学的一份学术报告中的数据,称“55%的中国企业无法达到非洲的标准工作时间”。学术报告的作者、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青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之音”只引用了报告的一小部分,以偏概全,忽视了中国企业给非洲带来的实际利益。为了解中国在非企业的真实形象,2012年上半年刘青海与合作者对在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投资经营的33家中国大中小型企业及100位非洲各界人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中国在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均得分为60.10分(满分为100分),西方在非企业为56.38分,96%的被调查者希望中国企业到自己的国家去投资,而有95%的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比西方国家更好的发展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本地化率高于75%,管理人员的本地化率高于33%,且一般进入非洲时间越久、规模越大的企业本地化率越高。以越美集团尼日利亚公司为例,企业有中国员工32名,非洲员工2616名(含管理人员116名),本地化率高达98%以上。

    业余生活丰富,却说像坐牢

    客观说,在一些加班加点的基建工地上,加班费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酿成潜在矛盾。苏丹一家中企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驻苏丹记者,当地人维权意识很强,如果不胜任工作,公司想开除他,不愿意离开的人会在法庭上找出种种理由来反指公司存在过失,其中一项就是加班问题。而苏丹的法律制度都倾向于保护弱势一方——当地员工。所以,曾吃过亏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加班问题,严格按照法律和合同走,做到加班记录完备、加班费签字认领等。这样做虽然增加平时的工作量,但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相对而言,中国私营企业在严格遵守苏丹劳动法方面还相对较弱,容易让一些员工钻空子。

    法泰是中国一家大型水电企业驻苏丹的当地管理人员,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规章制度很完备,工资都按时发放。如果确实需要加班,都有相应时间记录,双方签字认可,加班费在月底都会发放。赶上开斋节等传统穆斯林节日和假期,单位还会发一些过节慰问费,相当于半个月的工资,应该说福利不错。”法泰不理解,中国企业对当地员工关怀备至,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员工那么苛刻呢?

    除尽量避免法律纠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未来集团在马达加斯加的行政部经理帕特里克曾在一家法国驻非企业供职,她对比说:“在中国企业,老板和员工更平等,没有距离感。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很努力。但在法国的企业中,法国老板和普通员工基本没什么交流,都是在很远的地方等结果,不会跟我们并肩工作。” 莫桑比克未来发展公司人事行政经理特蕾莎·朗嘉也听说过一些西方媒体经常抹黑在非洲发展的中国企业,她表示:“以前我对中国人有不好的印象,但今天我可以大声地说——中国人是来帮助莫桑比克的,我的改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美国之音”还渲染非洲国家的治安不好,说李东所在公司让他们遇到抢劫就举手“投降”,但员工只能自认倒霉,个人承担损失。由于公司禁止员工离开营地,让他们感觉像坐牢。对此,文章涉及的这家中国公司回应说,报道与事实不符,公司要求员工除工作原因外,尽量减少外出,遇到突发事件时以保护生命安全为最高原则,灵活处置,而总部营地有电视,有网络,有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馆,员工业余生活丰富,怎么能说是“像坐牢”呢?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李冬】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