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APP下载

专访青年人大:风云变幻,青人长青

发布时间:2017-09-06 11:1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青年观察家 叶丹璇 何华康

d

  # 来日可期 #

  青年人大二十一岁了,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葱茏五月。

  北京的五月大概是最好的时候——再也捉摸不到料峭春寒的一丝踪影,繁花下掩着长势磅礴的新绿。青年人大就诞生在这样的五月里。

  青年人大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自办发行,下属团委主管的学生媒体组织。而许多的青人ers(注:《青年人大》成员,下同)却更喜欢这样介绍这个地方和他们正在做的事: “青年藉之以载道,书人大之事,立人大之精神。”

  确实如此,廿一年前,《青年人大》以一份八开两版印刷的古版报纸创刊。直到今天,一代又一代的青人ers始终践行着他们的信条,当着最忠实的校园内外的记录者。

  「校园和社会的透镜

  如今的自媒体风潮轰轰烈烈,所有人都能轻易地把自己送到时代的风口上,所有人的表达欲和发声口都空前地丰富和广阔。

  然而,十年前仍然是纸媒的鼎盛年代,我们没有微信,公众号也尚未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我们通过报纸上的铅字了解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还觉得公共利益只是遥远的那方,专业记者才有的扛着长枪短炮、夜夜爬着格子,奔走呼号的特权。

  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媒体,更少人相信象牙塔里,涉世未深的“天之骄子”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可《青年人大》不这么想,青人ers也从不愿这样想:

  “我们不只要当校园的记录者,我们还要当社会的记录者,我们要做校园和社会的透镜。”

  或许一开始,这真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宣言。然而,《青年人大》编辑部里的照片墙上赫然写着的“奋斗是一种习惯”,默默地佐证着青人ers的步步坚实脚印。

  “她从来代表学生群体发声,传递青年意见、青年思想,”青人ers们这样说。她立足校园,可目光却延伸到了大千世界每一个写满故事的地方。

  他们在国家领导人视察人大时,站在第一线传达领导人对人大学子的期许;在“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纪念活动时,迅速推出了报纸特刊,又加紧制作了交流年专题的FLASH日新闻。

  2008年,汶川大地震撼动了整个神州大地,震痛了十三亿中国人的神经。青年人大连线了西南高校传媒联盟,由前线发回受灾高校亲历地震的报道后,马不停蹄地出版了日报和特刊,记录了属于人大的“5·12”记忆——《“震”撼象牙塔》。

  他们还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承办了国家体育馆志愿者专刊《国风》系列共十一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收获了来自《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官方媒体的赞扬和转载。

  他们踏踏实实地办了十年报纸,兢兢业业地对《青年人大》进行一次次力求完美的改版,不断自我批判、自我成长,由版式到内容,再到组织框架,体系渐趋成熟。

  于是,十年前,首都高校传媒联盟(下文简称“首媒”)甫一成立,《青年人大》就成为了骨干媒体单位之一,承办了“首都高校媒体论坛暨报针十周年庆典”活动。 如今,首媒论坛已经蓬勃发展为首都高校学生媒体之间交流发展经验的平台,给更多怀揣着新闻理想,摸索前行的校媒人点亮了一盏长明灯。

  首媒的会员媒体单位越来越多,也有更多的校园媒体因为首媒的高平台、宽眼界,得到了越发快速的成长。而《青年人大》始终在团刊界别交流会上高谈阔论,在高校媒体论坛中也是中流砥柱。首媒壮大,校媒燎原,她亦从未停止过她的脚步,因而地位长青。

  她是首媒里优秀校园媒体单位的先锋。她与其他初始校媒一道,点燃了首媒蓬勃发展的燎原星火,又和愈发壮大的首媒一同炽烈燃烧,发光发热。

  「当理想照进现实」

  《青年人大》在二十一周年社庆时,曾有《青人列传》面世。其中,解释其名渊源时,别出心裁地说:“青年者,少壮英锐,以二字冠于人大,以明人大不衰也。”

  句读之间,盈满他们一届届传承的猎猎少年意气,赤诚新闻理想。

  确实如此。

  “学子之精气”不竭,“名校之风骨”长存,做青年人声音的脊梁。皆是因了《青年人大》从不止息的自我成长与前行。

  或许媒体圈外的许多人,都不曾知晓她的沉淀与强大。

  现任社长魏志武说,《青年人大》虽然只是学生媒体,却有一套完善而成熟的运作机制,一条规模化、集团化、半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我从不怀疑,所有听到这番话的人都会讶异于他侃侃而谈中,青人传媒作为一个校园媒体单位的战略眼光和丰富产出——青年人大报系、青人在线网络、青人视频和青人手机媒体四大传播平台,“一极四媒五板块十三类新闻产品”的立体化运作机制,集团化运营管理结构……

  这些名词下,是青年人大学生传媒集团日渐丰富的新闻产品产出,慢慢成熟的运营公关管理,对用户信息和需求的仔细考量。

  只是一家学生媒体,却以几乎能和许多社会媒体比肩的担当和能力名扬四海。

  自2008年以来,青年人大由学生报社向学生传媒集团迅速转型。虽是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却将“媒体人”敏锐的触觉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十年间,他们无时无刻不观察着新时代的风向——从视频新闻到官方网站,从人人网账号到手机报纸,再到今天我们熟悉的微博和公众号,“哪里人多就去哪里”。

  这并非无脑跟风,也不是扎堆儿冒尖。“媒体人的宿命和责任就是表达,应当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刚卸任的首媒常委曾这样说。

  青年人大恰恰这样做了。

  她从不愿囿于自己纸媒的初始定位而止步不前,青年的英锐敏捷一分一厘、一点一滴,全数倾注进了《青年人大》的发展中。锐意进取、勇于改革,于是青人长青不老,于是热血从来难凉,于是精神代代传承,于是发声一直洪亮,影响一直深刻。

  「风云变幻,青人不老」

  新媒体来势汹汹,所有人一窝蜂地向短平快的阅读体验和新兴的媒体形式涌去。无论是业界或是学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孰优孰劣之问争论不休,传播方式变与不变之争从未停止。

  校媒论坛上,各家媒体激越探讨,话头却从来离不开新媒体环境下校媒的传承和发展。这十年里,媒体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校媒人急切又忐忑,踌躇满志又彷徨踟蹰。

  青人ers显然也在其中。

  但他们不愿被挟裹,而是想站在浪尖引领弄潮。

  “变与不变从不是该犹豫的问题,变的是媒体形式,不变的是初心。”恰好与白岩松老师在2016年记者节上的发言不谋而合。

  《青年人大》从未犹豫过担当社会责任,关注国家时事,从不游移于为学生发声,传递青年思想。有锐气、接地气,是许许多多长辈对青年人大的评价。自创刊以来,代代青人ers不曾忘记青年人大的初衷。他们坚定地站在那一头,任凭风向如何摇摆,却从来没有挪动过自己的定位。

  然而,她努力求变、锐意创新,于是他们的声音一直洪亮,从未被淹没。在青人二十一周年的社庆上,他们这样写:“时代的发展悄悄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我们也正经历着蜕变,成为你所热爱、我们所向往的模样。纸媒没落的年代,我们仍然闯出并不断开拓属于校园媒体的天地。”

  风云变幻,而青年人大足以担起一句“来日可期”。

  —THE END—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 叶丹璇

  华北科技学院 何华康

  编辑 / 罗贤钦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欢迎常来漫游

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