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风评

发布时间:2017-09-04 05:4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樊未晨

得语文者得天下?

错!得真经者得天下

  开学了!从9月1日起,全国所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将会使用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2018年统编教材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这可以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

  这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之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现在的“得语文者得天下”,这种变化从两个“指挥棒”——中考和高考的试题中就能清晰地看到:数学的难度降低了,而阅读的分量加大了,不仅在语文科目中对学生阅读的质和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他科目中也加大了阅读的分量。

  现在,新的统编教材来了。语文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占选文总体数量的30%左右,初中也达到了132篇。古诗文的体裁也更加多样化,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等。除了学习古诗文以外,还增设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专题栏目。

  于是,人们又得出了结论:得古文者得天下。

  “得××者得天下”,这句话从里到外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其实,中国教育最怕的就是这种“机灵”。各种总结都是在找捷径,一项新的政策刚刚出台,立刻就被引上“窄路”。比如,政策说要学生加大原著的阅读,马上就会有人从当年的中高考题目中总结出“原著阅读十大考点”“小说阅读答案100则”“干货!不读原文也能理解这些人物”……这些技巧就是要让孩子背了答案,分数比“苦读”更多更好。

  相信在“得古文者得天下”昭告天下后,类似“中高考易考诗句”“你必须知道的文言文词语解释”等指向考试的“秘籍”就会出现。但是,政策制定的初衷应该是引导学生读原著,让他们能感受到古诗文的音韵之美。

  当孩子看见大漠戈壁时,可以感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说:“快看快看,好多的沙子!”

  这才是政策变化的“真经”!

中国教育不能重“加”轻“减”

别让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

  开学前后新政策就是多。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等内容。

  简言之就是“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

  不过,笔者要说的并不是“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必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没什么不好。

  笔者要说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更重视增加什么,要把“人工智能”引进中小学,那么相应的会有哪些减少并没有说明。

  其实,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只做了“加法”不做“减法”。比如,坊间盛传:新的教育部统编教材将大大增加文言文的数量,比重可能达80%。而统编教材真正开始使用后,专家介绍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所占比重较大,也不过30%左右。“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大家只看到了增加的篇目数量,但是忽略了教材所选篇目的整体数量减少了。”统编教材的专家这样解释。

  这种重“加”轻“减”的思路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生态。大家只说增加不说减少,似乎“减”了就是一种不负责任。所以,在这样的思路下,即使提倡的是“减负”最终也变成了“增负”。

  人们对减法似乎有罪恶感。

  如果说开学是加法,那么放假就应该是减法。但是,有几个孩子暑假是在“看电视”“听音乐”“公园里疯跑”“坐在窗边发呆”中度过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大部分的中国孩子在假期中不是去“提升”,就是在“赶跑”。

  所以,中国教育要强化“减法”意识,新出台的政策增加了什么新的内容,同时也要强调减少了哪些内容,让人们逐渐建立起这种意识,否则,刚刚从假期忙着“逆袭”的奋斗中解放出来的孩子,又被卷入更加紧凑的校园学习生活和课外补习中。

  如果这样,我们的孩子没有多少能赢在起跑线上,他们只会累趴在起跑线上。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