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中青军事发布
APP下载

电磁利刃“亮剑”无形战场

发布时间:2017-08-31 21:10 来源:中青军事发布 作者:张鑫磊、刘高阳

  “对抗开始!”随着一声令下,雷达显示器上的光柱开始旋转,几秒钟后,显示器上像蒙了一层“浓雾”,光柱依旧旋转,发出“嘀嘀”的响声。

  几秒钟后,显示器界面又逐渐清晰起来,光柱像疾雨中车窗前的雨刷,扫过的地方,“浓雾”被驱散,不一会儿,显示器界面上捕捉到了“敌机”的位置。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浓雾”再次袭来,弥漫整个显示器,而这一次,“雨刷”好像失灵了,扫过的地方“浓雾”依旧涌动,久久不散。

  这是一个无形的战场,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个战场上充满了电子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欺骗与反欺骗。成千上万束不同方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以及无数由“0”和“1”组成的“数字战士”都看似波澜不惊地进行着胜负决战。

  几分钟后,导演部宣布:“蓝军获胜!”

  该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刚才的对抗演练中,来基地训练的红军需要在雷达上锁定“敌机”的位置,进行阻击;而扮演“敌军”角色的蓝军则要通过干扰红军的雷达,来保证飞机不被红军侦测到,所以一开始时,红军的雷达被蓝军干扰,成为一片盲区,看上去像被一团“浓雾”笼罩;而红军通过抗干扰措施,再次让雷达发挥作用,所以屏幕上的“浓雾”被驱散了,雷达又可以正常工作;紧接着,蓝军变换了一种手段再次进行干扰,使得对方雷达再次失效,但是红军却没能找到合适的抗干扰手段让雷达正常工作,在这样的干扰中,蓝军的飞机顺利躲过红军的侦测,对红军基地进行了打击。所以,在这一场较量中,红军失败,蓝军获胜。

  与红军展开较量的是某基地电子对抗训练大队。自组建以来,这支队伍在电磁空间里“神出鬼没”,把演习场变成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预演场”。

  我军的几十支雄师劲旅正是在与该大队的一次次对抗和磨炼中,逐步提高信息化作战的能力,完成作战理念和作战方式的转变。

  这一柄寒光四射的电磁利刃,在新军事变革大潮中正式“亮剑”!

  让部队从“怕干扰”到“要干扰”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人们渐渐认识到,电子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

  2009年,某基地电子对抗训练大队正式组建,这标志着我军从此拥有了一支为全军电子信息作战部队训练提供目标、对手和环境,共同演练训法战法的大队。

  “为了把‘磨刀石’锤炼得更加坚硬,大队组建之初就把目光瞄准了当今世界电子对抗领域的发展前沿,把重锤落在了红蓝对抗中‘作战模拟不像、对抗过程不真、体系构建不全’三大难题上。”基地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大队正式组建后的第一次亮相,就让对手吃尽了苦头。

  在演习中,配属某部参加演习任务的大队对“敌方”指挥通信和协同通信实施了全程不间断的侦察和干扰,让“敌方”指挥通信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

  演习结束,“敌方”官兵抹着额头的冷汗感慨:“平时天天喊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和训练,这一回,‘复杂电磁环境’这匹‘狼’真的来了!”

  面对演习场上“这匹凶狠的狼”,很多部队最初都采取躲避的策略,直接转移阵地,设法“逃出”大队的作战半径,躲避干扰。演习场上,时常出现大队追着红军到处“跑”的场景。

  看到这样的场景,电子对抗训练大队的负责人意识到,帮助部队转变作战理念和作战方式,也是自己不能推卸的责任。

  经过几轮沟通和实战对抗后,参训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尝到“甜头”的指挥员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只有把部队放到复杂电磁环境中与大队真对抗、真过招,未来在战场上才能从容应对各种电磁威胁,才能使信息系统发挥最大效能。

  连续两年与大队交手的某防空旅旅长告诉记者:“以往我们都是谈‘扰’色变,现在我们是主动上门寻求干扰,希望与大队多过招儿、多对抗,只有这样,部队的实战能力才能提上去!”

  基地负责人表示:“让部队从‘怕干扰’到‘要干扰’,这才是大队存在的价值!”

  “今天的成绩都是被你们逼出来的”

  “爱较真儿,不留情面。与他们过招儿,你休想占到便宜。”这是与大队交过手的官兵最深刻的感受。

  2014年5月,大队与某电子对抗部队进行对抗。第一轮对抗结束后,红蓝指挥员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激烈交锋。

  “红方指挥员在导演部连夜召开的讲评会上对我们发难,把对抗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蓝军不按套路出牌。”当时的蓝方指挥员、副大队长李文生告诉记者。

  李文生十分冷静地告诉对方,战场上的对手不会讲套路,战争更不会按照预定方案演进,演习必须按实战要求对抗。

  “平时保面子,战场上就会付出血的代价。我们最大的心愿是与所有受训部队进行打擂式交锋,故意刁难他们,想办法打败他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弱项和短板,找出改进办法,进而提高实战能力。”李文生说。

  那一年,共有3支电子对抗部队先后进驻基地与大队对抗。大队专挑红军弱项,设置危局、险局,几场对抗下来,大队全胜。

  在近两个月的对抗演练中,大队让这些部队吃尽苦头,但也实实在在地让对方找到了自己的短板。

  曾经被动挨打的某部,一年后重上演兵场。他们仅用规定时间的一半就开设了多个通信枢纽,当大队实施大功率电子干扰时,红军通信分队随即采用改频、骗频等对抗手段保持通信联络,采用的方法也繁复多样,有猝发通信、集群通信、散射通信等多种手段。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软件升级、嵌入信息技术改造等方法,让装备反侦抗扰能力成倍增强。

  那一场对抗下来,大队负责人给对方竖起大拇指!该部指挥员感慨说:“今天的成绩都是被你们逼出来的!”

  如今,来基地参演参训的部队要跨过大队设置的“面对面”和“背靠背”两道关:“面对面”培训先让对方学习操作手法和对抗机理,到了“背靠背”环节,则开始考验对方的分析、判断和处置问题的能力。

  “以‘一个面孔’实现与多个批次对手的有效对抗,提升不同类型部队的作战能力,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和作为。”大队技术组组长韩新文说。

  如今,“创新因子”已渗透到作战研究、战术战法运用、装备技术革新等战斗力生成的每个环节。大队紧盯前沿、紧跟形势、紧贴实战,系统掌握受训部队作战要素的刚性需求,从战役、战术两个层次进行顶层设计,定期召开建设座谈会、邀请院士专家介绍电子对抗前沿技术,每年开展电子对抗部队作战运用学术研讨,逐步把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观念融入信息作战能力建设蓝图,清晰划定了从训练场走向战场的“路线图”。

  参演参训部队边打边总结经验教训,边打边研究新战法。大队也在对抗中不断摸索战法的运用,使得演习更加逼真。在此消彼长、互相推进的良性循环中,我军的信息作战能力稳步提升。

  文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苗晓雨

  通讯员 张鑫磊、刘高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08月31日 12版)

  图片:军报记者

  制作:王裴楠

  投稿邮箱:junshibu@126.com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杨海琴】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