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涵养村落水源,传承民族水文化

发布时间:2017-08-28 16:28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团委 方思淇

    为响应国家关于“三下乡”活动的号召,同时也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质调研团队于8月12日走进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苗族和壮族村落,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水质调研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的选址和选题是基于国家对少数民族乡村建设的扶持和当下关于水源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强。活动前期,经对当地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水源状况信息的收集,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决定,对柳江区土博镇琴怀村、里高镇龙南村两处壮族村落,以及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东田村和雨卜村,共4处少数民族村落的水质状况进行检测,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对合理保护水源及其取用方式的情况。

 

 

    关注村落水源环境,保护独特民族文化

    淮北师范大学水质调研团队成员就“水环境变化和村民水源保护意识”以及“少数民族水源文明的变迁史两方面内容,对检测地的村委会领导和村民进行采访和意见征集意见反映,村民对于是否可以直接饮用沟渠水、以及如何合理地处理、调动水源存在疑虑,渴望通过这次水质检测结果,得知如今的水质状况。

    在采访环节中,壮族村寨里关于大年初一“买新水”的习俗,引起了调研团队成员们的兴趣。据拉仁屯一位名为陆建康的村民介绍,壮族的“买新水”是指每年大年初一的午夜,村民唱着山歌,挑着水桶去到河边或井里,挑回新年的第一担水。此外,村民还会在河边放鞭炮、烧香和纸钱,并将硬币投入河中,以寻求新一年的平安吉祥。

    “我觉得把村里的水源保护好,不要让生活垃圾污染水源,也算是对我们壮族的那些关于水的节日的一种保护吧。”陆建康在绘声绘色地向成员们描述“买新水”习俗后,静静地望着流淌过屋子旁的水渠补充道。

    这些与水源息息相关的传统习俗,是当地少数民族渴望邪崇驱逐,保佑村寨平安康宁的精神寄托,至今仍然保留在这几处壮族和苗族的村落里。

    直击水源地水质状况,确保村落用水安全

    琴怀村和龙南村,是两个依水而生的壮族村落,绿水环绕,民风淳朴。据了解,国家于1976年在琴怀村投资建成的沟渠,作为当地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承载体,沿用至今。而与琴怀村毗邻的龙南村,全村通用管道输送水源已长达两年。

    考虑到两村的地理位置及水源地相邻,取用水方式却存在差异。调研团队在琴怀村对拉仁屯的沟渠水进行采样,同时对与其水源地相一致的纳社屯的源头水进行采样,将它们与龙南村村民家中的管道水作对比,以进一步验证取用水方式的不同,对水质状况所产生影响的大小。

    对此,琴怀村的村委杨主任表示:“目前,我们村里的用水基本上还是依赖着沟渠水。我们村委会近期也在商讨关于村落引进自来水的事项,希望不久之后,我们村与相邻的各村都能通上自来水。”

    在了解壮族饮用水的同时,团队成员还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村落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当地几个少数民族不同地点的调查,成员们发现当地农村饮用水源的管理和取用存在相同的问题。当地居民有保护水源的意识,囿于资源设施的窘境,大多数时候不能将生活污水进行妥善处理。从村落管理处得知,当地对水源的管理政策更多的是依赖于《有乡民公约约定》,号召村民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方式来自觉保护水质,这与上述两个壮族村落的管理政策相一致。

    活动的最后,水质调研团队水质检测报告反映至村委会,并根据当地村民取用水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整改意见。村民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的水质检测,不仅加强了他们对水质状况的认识,还让他们学会了一些简单处理水源的方法,这有利于大家共同自觉保护村落水源和文化。

    本次淮北师范大学水质调研团队的检测活动得到了当地村民和村委会的普遍支持。在整个活动策划与开展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也更多的认识、了解到了保护水源的相关知识和少数民族水源文化。他们希望这项活动,提高当地少数民族保护水源的意识,同时呼吁广大社会群众关注少数民族饮水的质量,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编辑:何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