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不管搬离还是坚守 保护“中华水塔”是共同的心愿

发布时间:2017-08-27 23:32 来源:央视网 作者:高宇婷

  央视网消息(记者 高宇婷)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科学文献记载,该区域内发育了高寒湿地、冰川雪山、高寒草甸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调节功能。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自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

  保护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意义重大。央视网记者近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要盖村实地采访了解了当地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实际操作、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三江源的保护情况。

生态移民村长江源村

  生态移民村长江源村

  保护三江源 一部分牧民搬了出来

  从格尔木出发,沿着109国道一路向西南行驶400余公里,就到了唐古拉山镇。但因为青藏线上车多、道路窄、路况差,这400余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走8小时至10小时方能到达。

  孩子求学,就医都是很大的问题。家里有车可以开车到格尔木去,没有车的人家只能站在路边,看是否能搭顺路车到格尔木市区。

  2004年11月,为了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牧区群众搬迁到市区西南郊、紧靠109国道旁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

  村民闹吾桑周一家的生活,移民后带来了巨大改变。

  早在1992年,闹吾桑周的父亲为了他上学,就在格尔木市置办了房子。到2004年移民搬迁政策下来时,相较于其他牧民的犹豫,闹吾桑周一家搬迁的态度就积极、坚决多了。

  “村子离市区仅有几公里路,三个孩子上学读书非常方便。”闹吾桑周的父亲说。没有移民政策前,他要经常回到老家的牧区去放牧、照看牛羊,有了搬迁政策,索性牛羊都不养了,安心住在长江源村做点生意。在他看来,这里有国家免费盖好的房子,还有生态补贴,何乐而不为?

  移民搬迁不仅仅是方便了群众就医孩子上学,对于像更拉这样一个父亲抚养两个孩子的贫苦家庭,无疑是一棵救命稻草。

  在山上的时候(没搬迁之前),更拉在一家煤矿打工,每个月仅赚300元钱,还要养活两个孩子。家里没有牛羊、没有劳动力,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2004年,响应移民政策,更拉带着一儿一女搬迁至长江源村,有了免费住房和生态补贴,家里的日子好过多了。孩子逐渐长大,也能去打工赚钱,现在更拉一家,相较十几年前变化翻天覆地。

  生态奖补资金、扶贫产业分红,再加上村民外出打工,如今的长江源村村民,不仅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0943.3元,也从帐篷、羊油灯、骑马的牧区生活,变为电灯、小汽车、锅炉供暖、音箱广场舞、村卫生室的现代化生活。

嘎桑家的牛羊和草原

  嘎桑家的牛羊和草原

  唐镇698名巡护员守卫三江源

  牧民搬迁是为了保护三江源,留下来的牧民,坚守在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的牧区,通过草原巡护、减少牛、羊、马匹的饲养量等措施,也在守护着三江源。

  唐古拉山镇,也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乡级行政区之一,辖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镇子北靠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东邻玉树州治多县、曲玛莱县,西南与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接壤,是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镇。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骑马巡护草原,是牧民嘎桑的一项重要任务。巡护的内容是看野生动物多少、观察鼠害的情况以及草原破坏情况。按照规定,属于他管护的这片草原,一个月要巡护两次。

  “如果不是身强力壮、热爱草原的牧民,一般很难胜任这份工作,骑马、识路、遇见野兽……这些都是挑战。”嘎桑说,“不过当初招选草原生态管护员和湿地管护员时,唐古拉山镇的牧民都非常踊跃。”

长江源村村民的老家唐古拉山镇,也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镇。

  长江源村村民的老家唐古拉山镇,也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镇。

  截至目前,唐镇聘任了597名牧民群众作为草原生态保护管护人员,101名湿地管护员,每个月1800元的补助,从而加强草原巡护、监测及生态环境保护。

  有了奖补政策,嘎桑的羊只数量也从以前的千余只减少到了现在的六、七百只。

  从2011年开始实施奖补政策以来至今,唐镇的载畜量最低时达到5.36万个羊单位,近两年因为牛羊价格下跌,很多牧民没有出售,载畜量达到7万个羊单位。

  这比实施奖补政策之前,减少了4万个羊单位。

  唐古拉山镇副镇长唐海平观察,随着这两年降水的增多,鼠害防治工作及草原管护工作力度的加大,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野熊以前入冬时最多见到一只,现在从3月份到10月中下旬,牧民家(放牧在草地扎的帐篷)周围,熊就没有断过,经常有两三头在周围转。”唐海平说。

  有趣又令人无奈的是,以前野牦牛只在7月份交配的季节来到牧民的牦牛群里,现在从3、4月份直到11月份,都呆着不走,几乎每家1头野牦牛,或者两三头野牦牛。

  高大威猛的野牦牛在牦牛群周围,牧民根本无法近身,酥油、奶茶、酸奶全靠牛奶制作。野牦牛在,牧民靠近不了牦牛群,直接影响了生产生活。

  有利有弊,野牦牛霸占牦牛群不走,不过走了之后,往往能留下身材高大、抵抗力强的小牦牛。

  生态持续好转,保护还需扩大范围、长期坚持

  生态移民、草原巡护只是三江源保护工作的一部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等,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国务院批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规划,实施范围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州和格尔木市共4州16县1市的70个乡镇,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

  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22项工程,主要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黑土滩综合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防治、水土保持、人畜饮水、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和科技培训等建设内容,规划总投资75.07亿元。

  十年累计完成投资85.39亿元,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保护与建设任务,工程档案已通过国家验收,一期工程总体验收已圆满完成。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草地覆盖度目标完成情况。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草地覆盖度目标完成情况。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邵全琴和学生在论文《基于目标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及政策建议》一文中,评估了2005—2012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

  该文认为,通过一期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表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生态成效,《规划》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评估分析认为,自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全区宏观生态状况趋好,草地持续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尚未达到20世纪70年代比较好的生态状况。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好转,但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2.22亿m3,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服务能力提升,但降雨量大幅度增加导致水土流失量增加了1572.33万m3。

  邵全琴解释,如果植被没有恢复,这么大的降水量水土流失的会更多,远不止1572.33万m3这个数字。

  此外,评估分析认为,三江源地区向下游提供的水资源水质始终保持优良。三江源18个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除气候影响以外,一期工程具有正面作用。

  鼠害严重影响了三江源地区的草原生态,但是依靠药物灭鼠,最多3年就会反弹,当地又没有老鹰,邵全琴建议,保护优良生态系统,利用生态链灭鼠,养殖老鹰更值得考虑。

  论文最后提到,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扩大范围,长期坚持,方能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最终目标。

  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规划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主要建设内容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撑配套两大类24项工程,估算总投资160.57亿元。

  截至目前,主要实施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封沙育林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目前各项实施工作正在全力有序推进。

  (文中部分数据引用自论文《基于目标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及政策建议》)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炫动少年,来看最动人的足球瞬间
    校园足球在哪里?在绿茵场,也在沙地在海边……8月13日至22日,来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看不一样的炫动瞬间
  • 邀你共赏绿水青山美画卷
    坚持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来,跟着中青报记者,一起走进中国的大城市、小城镇,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画卷。
  • 与H7N9抗争的24天
    44次输血记录、12次全院疑难病例讨论、6次会诊……而这所有的治疗,没有管患者老李要一分钱……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