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总书记视察青海一年来:城上之变

发布时间:2017-08-22 14:33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姚斌 王国栋

  青海新闻网讯开栏的话:去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新方向、拓展了新视野、带来了新机遇,是做好青海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年来,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学习领会践行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四个扎扎实实”旗帜引领下,进一步鼓舞士气、振奋信心,苦干实干,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努力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宏伟目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青海日报即日起特开设《总书记视察青海一年来》专栏,充分报道一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四个转变”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敬请关注。

2017年5月16日,刘贵明给村民示范新买的种树设备使用方法。通讯员 王国栋 本报记者 姚斌摄

  城上村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的一个小村子,清澈宽广的黄河从村旁流过,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村里老人说,在闹饥荒的艰苦岁月里,这方肥沃的水土并没有让村民忍饥挨饿。然而,近年来,保守的思想和落后的生产力却让大家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掉了队。

  如今,村民都说,这一年里,村子和以前不一样了……

  沉下心来真扶贫

  2017年4月12日傍晚,村民马乙四夫来到自家门前刚刚建成的休闲娱乐广场上,看着几个顽皮的小孩儿你追我赶嬉闹着、激情奔放的小伙子在篮球场上你争我抢、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打乒乓球毫不相让、妇女们翩翩起舞状态颇佳……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而在一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堆满杂物的场院,破败不堪。2016年4月,当刘书记第一次在村民代表会上提出要把马乙四夫家的场院建成广场的构想时,全体村民代表表示不解,马乙四夫更是冷语相加:“我们都是农民,要娱乐广场干什么?再说了,我家的场院每年都要用,凭什么让你瞎折腾?”

  刘书记耐心地给大家解释:“我们再不能穷下去了,得转变思想、转变方式,我们这里更适合发展旅游业……”听了他的话,大家将信将疑,心里却犯着嘀咕:村里穷了这么多年,年年都在脱贫,却年年脱不了贫。你说的再动听,也不过是个美丽的故事罢了。

  刘书记名叫刘贵明,是国网黄化供电公司尖扎县公司员工,2015年10月份被选派到该公司精准扶贫联点帮扶村——城上村担任“第一书记”。

  起初遇到的种种困难,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刘贵明说,要干好扶贫这件事,首先得沉下心来,真干实干,取得村民的信任。

  帮扶工作开展伊始,在刘贵明和帮扶工作组的努力下,为29户贫困户、4名困难党员、8户残疾人、3户“五保户”共54人送去了价值1.3万元的生活物资;对村里8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进行集中慰问,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为6名大学生各提供了2000元生活补助,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引进项目,34户村民的危房得到改造,让他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协调县电信公司投入资金实施“三网融合”项目,让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刘贵明通过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认认真真地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将政府和企业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中,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信任。

  尽管休闲娱乐广场的事情在会上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但刘贵明并没有气馁。会后他多次来到马乙四夫的家中,与他促膝长谈:“村子以后都不种地了,你还留着场干什么?等广场建成了,就在你家门口,到时候你做点小生意、开个农家乐啥的,不比你现在收入好?”刘贵明坦诚的态度和独辟蹊径的建议最终改变了马乙四夫的想法,他无偿献出门前0.33公顷场院给村里修建广场。

  解决了眼前的困难,激发了群众的摆脱贫困的热情,刘贵明们便集中力量形成合力,瞄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找准穷因谋出路

  刘贵明和城上村是颇有渊源的。36年前,年仅17岁的刘贵明刚刚参加工作就在这一片抄表收费,给村民做用电服务工作,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无不了然于胸。城上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落,共有108户452人,其中精准扶贫户为29户,84人,是2016年黄南藏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村之一。

  刘贵明通过深入摸底发现,大部分贫困户思想保守,经济来源单一,再加上他们文化层次比较低,务工缺乏技术,务农缺乏资金,一直以来很难摆脱贫困。

  城上村在黄河边上,距省会西宁90公里,距离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10公里。这里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遗址、九天玄子娘娘庙、青海民间社火、民间小调、手工刺绣及堆绣,还有70年代黄南知青点等。刘贵明认为,城上村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都十分优越,非常适合开发生态文化旅游。

  城上村还是远近有名的瓜果之乡,核桃个儿大皮薄、软梨香酥爽口,更是广为人知。然而,由于没有畅通的经营渠道,村民每年一到秋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果子坏在树上、烂在窖里。村民何旺保一家每年的核桃产量能达到数千斤,由于销不出去,只能去了壳用来榨油吃,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收入。

  如何把村里的优良资源变成村民兜里实实在在的收入,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刘贵明驻村后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问题。

  刘贵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从省里找来了农商界的专家,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论证,决定引进资金,在村里发展旅游业和果蔬种植、加工产业,取代以往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刘贵明与扶贫工作组结合城上村土地、林地特色和地理位置优势,围绕全村产业发展,引进项目,采取“贫困户 非贫困户”的模式,由非贫困户牵头,成立城上村蔬菜基地、核桃园加工基地、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花海旅游产业等,贫困户以土地、贫困帮扶资金入股,获得收益后,按股份占比进行分红,形成带动面广、效益明显、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链,预计三年内实现全村老百姓全部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选准产业拔穷根

  找出了穷因,谋准了出路,刘贵明便带领村民甩开膀子,说干就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城上村共协调资金510万元,将村里8.2公顷闲置土地流转到农业合作社,建成60栋温室大棚及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果蔬种植及加工产业。针对村民文化层次比较低、缺乏技术等现状,扶贫工作组聘请甘肃省专业蔬菜种植户,开展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多个品种的蔬菜种植培训。

  此外,总投资300万元的木材加工厂(15户贫困户以37万元产业到户资金入股),目前已建设完成;总投资350万元的花卉种植基地,目前乡镇自筹30万元,已栽种花苗2公顷,栽种花卉2.9公顷;同时,计划投资100万元的核桃园加工基地正在积极筹建中……

  产业渐渐发展起来了,销路成为了迫在眉睫的要事。为了打开销路,刘贵明不辞辛苦来回奔波,积极向朋友、同事打听,只要听说有合作意向的,他就主动上门洽谈,只要有一丝希望,他就跑去联络,最终与几个商家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

  如今,种植的蔬菜销往西宁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效益,非贫困户与贫困户按四六分红;木材加工厂加工的集装箱销往山东、青岛等地,加工的木龙骨装潢条销往西宁北山市场,现已分红3.7万元。

  “要让群众可持续脱贫,必须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只有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才会成功。”谈到扶贫帮扶的思路,刘贵明说。目前,城上村“贫困户 非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已基本成型。

  2017年,刘贵明将重心放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协助成立“城之上花千谷”乡村旅游开发公司,不断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村民参与的地锅项目、青年林烧烤营地、休闲广场消费区等都一一落成,种植的花卉也陆续盛开,很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责任央企做后盾

  刘贵明说,他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公司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城上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国网黄化供电公司与县镇村三级干部协同作战,结合城上村实际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先后投资36.8万元,架设容量为100千伏安的变压器一台,架设10千伏线路0.2千米、0.4千伏线路3.73千米,满足扶贫项目60座温室大棚的用电需求;投资4.8万元,对文化大院、清真寺等公共场所老旧的电力线路进行改造;投资6.8万元,将70户村民家中传统的火炕统一改造成电热炕;投资4万余元,对11基电杆进行迁改,确保文化广场及休闲广场顺利建设。同时,国网黄化供电公司还帮助刘贵明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企业,落实核桃加工基地等9个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国网黄化供电公司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与尖扎县政府沟通配合,推广电热炕项目,得到了尖扎县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由县政府出资124.06万元,公司具体实施,对5个乡镇的2176户、6132平方米的火炕进行电热炕改造。电热炕项目的实施,取代了传统的取暖模式,改善了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提升了生活品质,整治了村庄环境,为包括城上村在内的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国网黄化供电公司还组织广大员工,采用“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深入贫困户家中“一家一户摸底、一家一户建立台账、一家一户扶贫计划”,因户施策,通过定期电话联系、上门走访等方式,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累计走访131户,520人次。

  村民马呈祥说:“刘书记驻村后,许多人还以为他发个慰问品、走个过场就过去了,可他一心一意地想着村子的发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我们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真不愧是电力公司派来的好干部,跟着他干,我们心里都踏实。

  2017年5月16日,刘贵明给村民示范新买的种树设备使用方法。摄影:王国栋姚斌

  【编辑点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脱贫仅仅依靠“送小康”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群众真正脱贫,关键要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通过合适的产业支撑,从而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刘贵明之所以能够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就在于他来自于国有企业,有国企的强大后盾,有一心为民的情怀,使得他能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先进的经验带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给贫困户开辟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青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