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愿“网络定时炸弹”少一点,再少一点

发布时间:2017-08-18 05:0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想

  几张随手拍下的照片,一句未经考证的文字,在互联网上搅起波澜。

  8月12日晚,南京一名猥亵女童的男子被网友拍下发到微博时,远在杭州的李炳鑫正在一家餐厅吃饭。一天后,有朋友给李炳鑫发来一张截图——拥有11万粉丝的博主@古风同志将网友爆料的“男子猥亵女童”事件发了出来,并附上另一位网友的留言:这是我大学同学,名叫李炳鑫。

  很快,这条微博的转发量飙到10万,话题讨论超过2000万,李炳鑫突然意识到“自己被从天而降的锅砸了”——不少网友人肉、声讨他,跑到他母校微博下方留言咒骂,甚至扬言将其“化学阉割”。

  网络热点事件背后,似乎总少不了凭借主观臆测有意无意“带节奏”的人——去年上半年,有媒体就盘点了20起。比如,流传于网络的一段视频画面显示:小女孩的玩具车刮到了78岁的老人,老人坐地与孩子家长理论。本是一起正常的孩子撞到老人的纠纷,却被一位网友曲解为“碰瓷新高度”,让无数的谩骂砸向老人。再比如,几只铁笼子里关着孩子,数名警察冲进来解救。这原本是一部电影中的画面,却又被一位网友故意朝着“人贩子窝点被查,囚禁在铁笼中的孩子们得救”引导。

  这往往点燃网友的愤怒,群起而攻之。知乎有一则帖子“网络暴力可怕吗,你遇到过吗?”很多网友分享被造谣后在网络上受到的攻击,心灵上留下了巨大阴影。虽然这次李炳鑫用很调侃的文字写下这次经历,但他也说,那些难听的骂声会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忘记。

  直到李炳鑫所实习的自媒体公司,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出《如果没在媒体工作,我这辈子都洗不清猥亵儿童的罪名了》一文,网络上对他的谩骂才逐渐减弱。又过了一天,官方的声音出来,他才得以解脱。

  最终,@古风同志受到了禁言30天的处罚,有网友评论“造谣的成本太低了”。其实几年前,国家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微博造谣被转发500次可判刑。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难以实现。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延来解释,“这要看事件的严重程度来界定,目前看来,“李炳鑫事件”最多只是民事纠纷。

  在李炳鑫的自述中,他写到了一个细节,他给@古风同志发私信要求澄清,得到的却是一个微笑表情,再无其他。

  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说,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对自己进行诽谤,涉嫌侵犯肖像权及隐私权后,可以向法院要求造谣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如涉嫌构成犯罪,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在一位网友看来,这个过程牵扯的精力实在太多,“况且对方改个名字,或者将微博内容销毁,就很难再找到造谣者本人,也就不了了之了。”李炳鑫对所遭遇的诽谤也表示谅解,不再追究。

  其实,很多大V也在打擦边球,助长谣言的传播。微博上,@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等博主经常曝光来自网友拍下的“不文明行为”,内容无从考证,仅凭几张图片,几段文字来描述所谓的“事实”——躺在地铁座位的中年人,带着孩子在商场里小便的妇女,脚踩共享单车的男子。很多网友在评论中肆意揣测,就像一颗“网络定时炸弹”,这次砸中了李炳鑫,下一次又落在谁头上?

  律师张延来建议,“遭遇此类事件,可以联系平台要求删除这些文章,拒不改正的,可以起诉。”然而,网络上庞杂的信息,对于一个普通网民而言,实在是费心费力。即便网络的痕迹可以消失,谩骂、侮辱可能会留在心中很久。

  在微博搜索李炳鑫三个字,紧跟在后面的词语是“猥亵”,那些曾经对他的谩骂和侮辱依然存在。李炳鑫觉得一些痕迹在心里很难擦去了:“不是所有人最后都知道真相,他们义愤填膺地‘人肉’,记住了一个叫李炳鑫的、猥亵女童的变态。”

  他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借助公司的自媒体发声,然而对于更多的普通网民而言,他们能处理好这颗“炸弹”吗?

  这几年,网络平台对谣言大幅整治,扣信用分、禁言、直至封号,一个名为“微博辟谣”的账号每天都在忙着发声。然而,谣言似乎从未消停。李炳鑫事件后,微博的一位负责人提出建议,给类似的帖子一个明显的标记——“疑似谣言,点此看事实”,从而便于第一时间澄清。而网民们在按下转发评论按钮时,应该多考虑一下,这样做会不会把无辜的人“推进坑里”。

  (实习生洪晨曦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