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二十二》:赶在零之前,请你去凝视

发布时间:2017-08-17 19:3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青报副刊 林英涵

    作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定档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上映几天来引发极大的关注。

    片名“二十二”,是在2014年纪录片开拍时,全国幸存的日军慰安制度性暴力受害者的人数。导演郭柯曾说,希望至少20万人次走进电影院。20万,是公开历史资料里中国大陆的“慰安妇”制度受害女性的数量。

    日本《广辞苑》对“慰安妇”一词的解释是:“随军到战地部队,安慰过官兵的女人”。“慰安妇”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及其军队将各国妇女强行征招到慰安所充当日军性奴隶的制度。“这甚至成为日军制度的一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中是第一次。”国内最早从事“慰安妇”研究的学者苏智良说。

    1991年,韩国老人金学顺首次以“慰安妇”受害者的身份揭发日军残暴行径。“慰安妇”一词在沉寂50年后首次被世人所知。但直到今天,依然只有少数的志愿者和研究者给她们送去点滴关怀。

    “慰安妇”是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却鲜有人真正关心她们所受的伤害与屈辱,有的只是污名化的歧视与猎奇式的窥探。

    “坦率地说,20多年过去了,民众在‘慰安妇’问题上没有太大进步。”据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介绍,《慰安妇调查纪实》中记载,文革期间,有“慰安妇”被居委会指为“日本婊子”,没收房产,勒令去北大荒。去年,上海“海乃家”慰安所遭拆迁,“大快人心”竟成附近居民的共识,一些民众认为“慰安妇是妓女”、是“国家的耻辱”。正是这种曲解和无知,让幸存的受害者“眼泪都往心里流”,也让这段历史留下空白。

    《二十二》的宣传海报是手绘的女孩形象,导演郭柯希望能让多一些年轻人走进影院,抛除“慰安妇眼神仇恨、满脸泪水”的刻板印象,也了解这段必须被正视的历史。

    电影记录下22位中国幸存“慰安妇”生活现状,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没有一波三折的剧情,只剩下平淡零碎的日常,只剩下真实。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影片并没有绕过苦难,平淡的背后是烙印仍在的战争记忆。

    林爱兰参加过抗日游击队,回忆起被迫当慰安妇的日子,硬气地说,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想拿刀砍死他。只有在提到母亲被日本鬼子绑住扔进河里时,她终于忍不住眼里的泪。

    毛银梅本是韩国人,逃难到中国时被日军虏走,闲聊时说着流利的湖北方言,记得几句日语“请进”“请坐”,还会唱儿时学过的朝鲜族民谣《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翻山越岭,路途遥远,你怎么忍心把我扔下,出门不到十里你就会想家。

    李爱连在新婚之后被抓进慰安所,好不容易逃出来,却受人非议。丈夫说,是日本人抓你去的,不是你自己要去的。

    她们不是被标签化的“慰安妇”,也不是背负重任的历史见证者,她们只是一群亲切可爱的人儿,生活该过还是得过。

    片中出现最多的话是:“不提了,不提了。”“我记得一点,又不记得一点。”

    遗忘是老人们平静生活的良方,铭记是我们的责任,刻不容缓。

    8月12日,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黄有良去世,享年90岁。

    据学者介绍,现在加上新发现的,和不愿意公开的一共是14位幸存者,平均年龄90岁以上。战争的创伤,让她们身心受到很大伤害,生活质量也很差,差不多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

    从二十二,到十四,最后,终会归零。

    也许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但我们不能什么都不知道。

    凝视她们的真实生活,真正去关心这群被战争伤害的老人,而不是去从他们身上寻找我们对“慰安妇”这一标签的想象。

    记住历史,让受害者能被温柔以待,这就是《二十二》的意义。

    赶在零之前,请你去凝视,请你能记得。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