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危居”变“安居” 内蒙古逾400万居民告别棚户区

发布时间:2017-07-31 08:34 来源:新华社 作者:董璐、魏婧宇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日电 题:“危居”变“安居” 内蒙古逾400万居民告别棚户区

  新华社记者董璐、魏婧宇

  每天早上6点左右,77岁的张林都要去离家不远的银匠窑市民公园遛弯儿。“以前家附近道路窄得很,一下雨就坑洼不平,没事只能‘窝在家里遛墙根’,现在小区有小公园,家门口有大公园,步行五六分钟就能到社区医院看病,生活方便多了。”

  张林是一名“老北梁”,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梁棚户区生活50余年,这一地区因形成时间久、改造面积大、人口密度高、困难群体多成为棚户区改造的硬骨头,也是内蒙古最大的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

  自2013年棚改启动以来,包头市政府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安置后拆迁,同时同步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不到三年时间,原本密密麻麻的土木老旧房屋不见了,矮平房变新楼房、一人巷成宽油路,从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到公园遍布、绿树成荫,一个高楼林立、设施完备、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北梁已经建成。

  北梁棚户区的巨变只是内蒙古近年来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6年,内蒙古共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157.6万套。其中,城市棚户区108.9万套、国有工矿棚户区12.6万套(含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10万套)、国有林区棚户区22.9万套、国有垦区危房13.1万套,完成投资2738.7亿元,约438万城镇居民受益。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志民说,内蒙古棚改的突出特点是量大面广,涉及城市、煤矿、林区、垦区、工矿多种类型,受益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五分之一。棚改的安置方式越来越多样,2016年全区货币化安置比例达75%,棚户区拆除后的土地,多用于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城市功能。

  呼伦贝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住房保障科科长罗志刚是一名在棚改一线工作多年的干部。在他看来,棚改最重要的是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如海拉尔区在推进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打破原地建设安置方式和就近安置方式,将房地产去库存与棚改工作相结合,建立房源超市公开招标选择房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棚改户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了购房户、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三方共赢。

  记者在当地一家房源超市看到,超市一侧放置了一排展板,上面展示着可供挑选的房源信息,另一侧是“选房大厅”“综合服务组”“公示大厅”“审核组”等办公室,每间办公室门口都贴着详细的征收安置工作流程图。

  在贫困人口居多的乌兰察布市,棚户区改造也在加速推进。2010年以前,乌兰察布市城镇危平房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70%居民居住在平房内,其中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平房占比达70%以上。“下水难、行路难、如厕难、取暖难、洗澡难、娶亲难”是当地棚户区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乌兰察布市副市长张翔告诉记者,当地在棚改中坚持“双增双减”,即减少危旧房、减少城市污染,增加绿地广场、增加服务功能,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实施棚户区改造16.8万户、115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56亿元,近30万城镇居民“出棚进楼”。

  “要让居民搬得出、住得稳,还要过得好。”包头市东河区区长雷殿军说,北梁棚户区涉及的4.7万户、12.4万人口中,70%以上无固定收入,失业人口占当年全区失业人口的61%。针对当地失业人员多的特点,东河区分类施策支持就业创业,希望能在实现居民安居梦的同时也实现“乐居梦”。

  走进崔秀玲如今位于北梁新区北六区的新家,房间宽敞明亮,水暖电天然气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今年46岁的崔秀玲是北梁棚改后首批迁入新居的市民,原本一家三口蜗居在北梁财神庙办事处辖区内30多平方米的平房内,靠打零工为生,脏累苦不说,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2014年拎包入住新居后,她走上了公益岗位,还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学会了丝网绢花制作技术。“居住环境美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我现在每月能挣2000多元。”崔秀玲说,由于绢花制作美观精良,她还担任了当地实验小学的课外辅导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