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BBC《地球》原班人马,联手中国团队打造《地球:神奇的一天》,独家专访中方导演范立欣——

自然界浮生一日,看动物们为爱而生为生而战

发布时间:2017-07-25 06:5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沈杰群

扫一扫看视频

大熊猫走过树桥

  采访撰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沈杰群

  视频制作:青年范儿工作室 沈杰群 林英涵

  文稿编辑:蒋肖斌

  浮生一日,人类并不知道和他们同在一个地球上的动物们都在做什么。

  午后,在厄瓜多尔的热带丛林里,一场物竞天择的戏码正在上演。一只体态轻盈的盘尾蜂鸟,饿得发疯,去采集花蜜。同时竞争食物的,还有一群蜜蜂。蜜蜂开始攻击盘尾蜂鸟,群殴。盘尾蜂鸟情况不妙——一旦被蜜蜂蜇到心脏附近的位置,很快一命呜呼。眼瞅着,小鸟有点寡不敌众……

  大自然在这个节骨眼上作出了奇异的干涉:丛林里热气蒸腾上升,凝结成云,紧接着下起暴雨。雨点于盘尾蜂鸟的影响,不过是拉闸降速;对蜜蜂却是灭顶之灾,它们被密集的“炮弹”狂轰滥炸,忽成弱势一方。

  因“不可抗力”,盘尾蜂鸟逆袭了。你也许觉得这场PK不太公平?抱歉,这是大自然戏剧而真实的选择。

  这个故事被幻影Flex4K摄像机以每秒1000帧的速度记录下来(普通摄像机为每秒25帧),也就是说,你像在显微镜下观看它们的恩怨。时间放慢,时空微缩,自然界的生存模式历历可见——生存是第一要务,而生存又依赖环境。

  8月即将登陆院线的自然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就是这样一台时空显微镜。2007年,BBC纪录片《地球》风靡全球,10年后,原班人马归来,联手中方团队推出《地球:神奇的一天》。

  这部由BBC地球影业和SMG尚世影业联合出品的自然纪录片,邀请艾美奖最佳纪录片获奖者范立欣担任中方导演,著名作家严歌苓执掌中文旁白编剧,影星成龙担任配音。范立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说:“这是一部有野心的大片。”

树懒为爱下海

以太阳为轨迹,讲述22国38个物种的浮生一日

  10年前,《地球》跨越了一整年风景,而这一部续集,则把众生作息与空间骤变浓缩于一日之内。《地球:神奇的一天》像一场小小的环球旅行,以太阳一天的轨迹为叙事主线和幕后推动力,从晨曦微露到日薄西山,带你穿越22个国家和地区,接触38个物种:企鹅、大熊猫、树懒、蜂鸟、独角鲸、海鬣蜥……

  范立欣说,一日旅行,能让观者产生思考和联想——在整个自然界与个体一生的时空中,我们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就像纪录片《浮生一日》,在同一天的时间点,延展一个巨大的空间,让你感受到你是世界的一员,你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促使你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关系,你并不凌驾于这个体系之上。这样的片子,你看后会很平静,很包容”。

  片中非洲斑马妈妈带小斑马过河的画面,让范立欣尤为动容。

  小斑马刚出生几个小时即可站立,很快,全家要迁往新的家园。途中过河,河水湍急,又潜伏着鳄鱼和河马。“斑马妈妈没有办法帮小斑马,小斑马就跟着马群跳进河流,经历各种考验,妈妈站在对岸,除了鼓励什么都干不了。那一段留有很大悬念,你会想象,母亲如果失去孩子会怎样伤心。这跟爸妈看我们离家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他们远在故乡、什么也做不了的心情是一样的”。

  《地球:神奇的一天》是自然电影,主角无疑是野生动物,但最终的落脚点,是人。影片试图通过动物,揭示人和自然、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目睹动物的爱和依恋,观众或能换位思考,反思人际情感。

  范立欣透露,影片最后一个场景的最后一种动物,是人类。“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是唯一掌握了光明的动物。”人类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掌握了光明,得以驾驭自我命运,摆脱最原始的被动的生死搏杀。

  然而,当人类主宰命运后,和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的关系,又该如何定义?这是《地球:神奇的一天》抛给每个观众的问题。

企鹅对抗海涛

严密科学依据作拍摄支撑,各式“黑科技”轮番登场

  作为在全世界收割粉丝的明星,大熊猫自然不会缺席演出。

  范立欣说,片中会出现一位熊猫妈妈,一天都忙着吃竹子,没时间陪宝宝,小宝宝很无聊,自己乱转悠,“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此处配音的成龙会有诙谐的声音发挥,令人忍俊不禁。

  “这个场景是基于对熊猫习性的调查。熊猫过得很累啊,每天要吃14个小时竹子,因为它只能吸收竹子当中17%的养分。这导致熊猫妈妈一天到晚必须以吃东西为工作,才能养育小熊猫,它内心也很绝望啊!”范立欣感叹。看似人为创作的“萌点”,背后有着非常严密的科学支撑。

  范立欣很欣赏BBC的工作传统,他们重视前期调研,力求展现高度准确的动物习性。在英国与BBC团队一道工作时,范立欣被他们一丝不苟的细致态度感染。整个项目工作室的墙面,挂满了各种地图、图片、表格,还有每一种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大家每天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像活在一个墙上的世界野生动物园。

  完美主义态度,也体现在高能拍摄手段上。

  《地球:神奇的一天》在中国的拍摄,除了有大熊猫,还有广西崇左的白头叶猴。白头叶猴有个与人类相似的习性,每到傍晚一定乖乖回家,爬回高山峭壁的洞穴去。猴群害怕黑暗,根据太阳的垂直角度判断夜幕降临。

  作为第一个进入广西崇左拍摄白头叶猴的国际摄制组,他们发现,极为陡峭的岩壁阻碍了常规拍摄。为此,摄制组专门改造了几架8轴无人机。

  范立欣介绍,这是一种特制的“黑科技”(high tech):通常无人机的摄像机垂挂在螺旋桨下方,但为了清晰无碍地拍到白头叶猴攀爬悬崖、在岩壁上跳跃的镜头,摄制组把整个摄像机改装到上方。

  范立欣特别提到,BBC用无人机拍野生动物,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叫“habituation”(习惯化)——使动物习惯人类发明的“怪物”。“BBC让‘怪物’先飞了20天,天天在猴群眼前晃,一直晃到它们无感才正式拍摄”。

  “我们既有high tech,也有low tech!”范立欣得意地笑起来。考虑到熊猫宝宝嗅觉灵敏,不喜欢有人在它旁边活动,摄制组成员不仅穿上了熊猫衣,还在熊猫衣上面抹上熊猫妈妈的屎和尿,“闻起来就像它妈妈”!

斑马妈妈和小斑马

有碰撞有争斗,也有强烈的东方气韵

  参与创作《地球:神奇的一天》,范立欣感受到两个关键词:合一,轮回。地球是一个整体,是合一的存在,存在的原力来自太阳。日出日落,明暗轮替,又讲述了一种轮回。“合一的,轮回的,特别契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国际化的故事,但同时和中国人的智慧紧密相连”。

  与英国团队合作,范立欣看到了思维的差异。“英国团队可能会着重描写有碰撞有争斗的场景,认为争斗会显现事物的本质。比如,盘尾蜂鸟和蜜蜂、小斑马过河等二元对立抗争”。

  但在片中,东方哲学的内涵也有迹可循。范立欣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BBC在匈牙利的河里拍摄蜉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属于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

  “蜉蝣会在河底沉睡3年,蛰伏很久后孵化。在夕阳时分,那条河上同时有500万只蜉蝣一起孵化。一旦孵化,马上就开始一场盛大的求偶舞会,交配、产卵、死去,生命只有一天。中国有句古话,‘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经典传统的东方哲学,我们感受到一生的短暂”。

  范立欣说,成龙在给这一段场景配音时,声音表演相当富有气韵和禅意。英方录音师非常满意,对范立欣说,虽然他听不懂中文,但是能感受到非常强烈的气韵和能量迎面袭来。

  “好的艺术有一种能量,能跨越文字和文明。”范立欣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多用国际化的语言表达,传达给全世界。“自然类电影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全球观众都可以接受。我们也该有更多属于中国自己的自然类电影”。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