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将改革进行到底】标注中国经济发展新高度

发布时间:2017-07-22 10:3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连起

    张连起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如果说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果,那么,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

    回望来时路,校准新坐标。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铿锵脚步,国际上某些“唱衰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一些学者和评论家只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和转型国家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短板,忽视了中国发展与转型的意义。国内某些人士也以西方主流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理解、认识我国的发展问题。

    中国并没有照搬西方主流理论,以所谓“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来消除计划经济带来的制度扭曲,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承受力、可动员的条件,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推动发展,厚植创新基础,面对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得以巩固,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得以彰显,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得以强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得以确立!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蜕变”跨越的关口,拥有从“体量优势”转向“结构优势”的历史机遇。现实中,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如影随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产业升级阻力重重、动能转换缓不济急、传统优势不断削弱……30多年的快速发展,把中国的“后发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位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坐标上的中国,如果仍然对粗放发展方式过度依赖,“后发优势”就会转变为“后发劣势”,错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最佳时间窗口。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与任务书中,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着力点和突破口。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把握好这一战略重点、主攻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使改革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各领域改革的辩证关系,只有把握发展的主要问题,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只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取得“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成效。

    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坚持系统思维,防止片面理解。只讲“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讲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讲推动国企改革;只讲“金融创新”,不讲“防控风险”;只讲如何分好“蛋糕”,不讲如何做大“蛋糕”……无疑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当前,我们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促发展、聚焦惠民生、围绕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要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更加突出基层实践和创新,更加突出抓改革措施落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增长超过30%来自中国。正如《金融时报》撰文指出的,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总趋势不仅有利于自身,而且外溢于世界!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